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1)

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向往革命,参加当地共和军

1911年春,毛泽东走出韶山,考入湘乡驻省中学,从此开启了一个天地更为广阔的人生。在长沙,他读到了《民立报》,被孙中山关于革命的报道鼓动起来,跟同学相约一起剪辫子,还在学校里贴出了人生第一张大字报。1911年10月22日,辛亥革命的军队夺取长沙,毛泽东参加了当地的共和军,去继续完成推翻清政府这场伟大的事业。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2)

民立报

除了吃饭买水,毛泽东把军饷几乎都用来订报纸,每张报纸的四面他都一字不漏地看完。他第一次看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感觉这是拯救世界的最好的方法,他急切地跟士兵们讨论社会主义,但没几个人理会他,这让他很有挫败感,同时也对旧军队的"兵油子"失望透顶。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3)

辛亥革命老照片

继续读书,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毛泽东认为他参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便退伍回长沙继续求学。4月,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但是半年后,就因课程太少而规则太多退学了。接下来的整个冬天,他每天都去变化座落在浏阳门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中午买两块米糕充饥,直到关门才出来。他读到了严复翻译的许多重要西方思想著作,诸如《物种起源》《原富》《名学》《社会契约论》《天演论》,尤其是《天演论》,对他影响特别大。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4)

长沙浏阳门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

但是,父亲毛贻昌不同意他自修,并拒绝继续提供费用。1913年春,他考入不收学费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一年后合并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先后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谢觉哉、李达、田汉等等。杨昌济给他们上修身课,鼓励他们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毛泽东经常到杨昌济家里去讨教,顺便蹭顿饭吃。大概就在饭桌上,认识了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5)

杨昌济照片

结伴苦修,才干得到同学认可

基于共同的信念,毛泽东身边逐渐地聚集了一批同学,有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陈章甫、罗学瓒、夏曦等等,他们常开玩笑,称自己是"栋梁之材"。他们实践孟子的教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们经常游过湘江,到橘子洲头开展各类活动。在寒假当中,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也脱掉衬衣,说这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他们高声叫嚷,说这是风浴;在已经下霜的日子,他们还露天睡觉。在这个年龄,议论女性通常是重要的话题,可是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没有时间谈情说爱。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6)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毛泽东的才干得到认可,2017年6月,"一师"进行人物互选,400多名学生投票,选出各方面杰出的学生,毛泽东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得票最高,尤其是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方面得到的评价相当高。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7)

青年毛泽东形象

深入民众,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1917年暑期,毛泽东和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外出"游学",仅靠作诗写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作盘缠。尽管风餐露宿,两人仍然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在去梅城时,他们在河堤上过夜,找到两块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一棵老树上,说这就是衣柜。在游历中,他们谈政治,谈社会,不乏争论。毛泽东认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太重,所以人们缺乏民族情感,未来理想的国家中,儿童应由国家来抚养和教育。萧子升也认为把儿子当作家庭私有财产是错误的,但儿子不能完全属于国家,夸大国家观念和夸大家庭观念一样是有害的。他们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8)

萧子升照片

1918年4月,毛泽东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和世界,学会章程要求一言一行都要有目的,不议论身边琐事,不狎妓,不赌博,不纳妾,反对不良行为。学会最初有13人,后来发展到70人,大多数是优秀学生和进步教师,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成员,比如刘少奇、任弼时、王若飞。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9)

新民学会成员在长沙合影

明确方向,将来要在政治上发展

1918年夏,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了。那时,杨昌济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有许多青年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留学。毛泽东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好,便和蔡和森发动湖南省进步青年参与这一运动。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积极很高,就连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虽已年过40岁,也放弃了教职,志愿赴法。8月19日,毛泽东带领湖南赴法青年到达北京,做赴法前的准备工作。但毛泽东本人选择留在国内,首先是因为他没有钱,第二是他语言不过关,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他明白自己是个行动者,将来要在政治组织上发展,而非出国留学,追求学问。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10)

赴法勤工俭学时的徐特立

10月,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进入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此后,他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始具体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同时,他开始跟杨开慧约会,这时的杨开慧已经17岁了,长成了一个婷婷少女。爱情,让毛泽东很快就改变了历来标榜的不婚主义。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11)

杨开慧照片

再回长沙,为当年求学生活激动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毛泽东在韶山周围组织了20多个农会,引起了地主们的仇恨,要求把他抓起来。毛泽东不得不离开韶山,回到长沙。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12)

1924年前后的毛泽东照片

9月,他重游岳麓山、橘子洲,回忆起1911-1918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写下了一首《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13)

湘江中的橘子洲头

毛泽东说,秋高气爽的日子,他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荡,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他要问:这苍茫大地的兴衰由谁来主宰?他曾经和同学们携手结伴到这里游玩,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那时,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他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强劲有力;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凝结着毛泽东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打下了他对民族、国家命运关注与求索的烙印。

沁园春·长沙最后一句(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