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来了位代课老师,而且恰好姓代。三十多岁,方方脸,很严肃,像电影里的游击队长。肩膀很宽,只是左手比右手短小,而且老是挟着,不太方便的样子。传闻他是“社会青年”(待业人员),因为生病,没能考大学。这是班上剃头店小开从店里听来的。我很想看看代老师上课,与金老师(请假生孩子去了)有啥不一样。

代课老师的心酸故事(有许多故事的代课老师)(1)

金老师是个严厉的人。由于正值困难时期,她规定,要“一分洋钿(钱)掰成两半用”。我们写字,要充分利用铅笔头。我们就都到地摊上去买了种很实用的笔套,往上一套,铅笔头就能继续削笔芯,照样写字。金老师自己带头使用粉笔头。

金老师板书,有人会奇怪,她怎么能空手在黑板上抹出字来。仔细看,才佩服她熟练地使用花生米大小的粉笔头。黑板槽里有一长溜粉笔头,当手中写完之际,金老师飞快地在黑板槽一碰,第二粒粉笔头就立刻开始工作。我们十分买账。金老师能飞快、连续地使用粉笔头,但她摸不准颜色。金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色彩斑斓,五彩缤纷,我们抄得吃力。为此,课代表“猫眼”特地到别的教室去专门搜罗白色粉笔头。

代老师来上课。他手里挟了枚白粉笔,像挟支烟。上完两堂课,这枚粉笔恰好变成粉笔头。我们很快就开始注意代老师的那枚粉笔。因为代老师写的黑板字,简直像毛笔字一样优美,柔和漂亮,像大楷字帖上的书法字。我们轻轻争论,难道这支粉笔是柔软的吗?剃头店小开一口咬定,说老师的粉笔是预先在水里浸过的。这使“猫眼”很生气。一次下课,代老师诧奇地看我们涌到黑板槽里寻觅并研究他的粉笔头,不由得哈哈大笑。“同学们,好好练字吧。老师相信,你们有一天也会写出书法字的。”

我经常围在他身边,于是代老师就像游击队长爱惜儿童团那样,拍拍我的肩,摸摸我的头,眯眯一笑。他对我的鼓励是:“小朋友作文不错,字要下功夫。”弄得我非常不好意思。父亲看到代老师在作文本上的红笔字,惊叹说:“有学问。”我们镇上,从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重要量人标准就是,一笔好字者必然有学问。代老师是我这个浦东娃心目中的书法家和学问家。

代老师上课,和金老师不同。我们几乎是在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节课就飞一般地过去了。他讲的是哪些故事呢?我印象很深的,是在讲到我们必须节俭,努力用好铅笔头之后,代老师笑笑:我们也稍稍了解一下历史上的勤俭故事。明朝有个清官海瑞,生活非常节俭。有一次却派人到肉店去买了三斤肉,这使得他的上司大为惊奇,暗暗让人去调查。调查的结果,那天是海瑞为妈妈过生日。代老师还说,古代有个叫徐九经的县官,画了棵青菜,挂在家里客堂上。题字曰“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铃响下课。代老师不拖课。

终于有一次,下课时,我忍不住拉拉代老师:“老师您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呢?”其他同学也围了上来。代老师沉吟,回到黑板,用粉笔头写道:“孩子们,阅读吧,阅读。”(赵韩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