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好奇,作为中国君主的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没有像历史上的末代皇帝那样:要么以身殉国,保留身为帝王的气节和傲气,要么被对手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而溥仪呢?他像几千年来的一个特例,反而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变迁时期顽强的苟活下来。

带着不解我翻开了由这个末代皇帝溥仪写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的跌宕起伏(从帝王到囚犯再到公民)(1)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记录了从出生到他入狱期间所做所为,也解开了他是如何一步步从帝王走向囚犯再走到公民的历程之谜。

第一:三度称帝,三度被废。

第一次称帝:由于无实权光绪帝病危,慈禧便急着过继子嗣好继承皇位,为了能够继续把握朝政,便选中了年仅3岁的溥仪,哪知没多久慈禧和光绪两天间就双双去世。

在溥仪登基时清朝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到三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辅政的隆裕太后被逼无奈在退位诏书上签字,6岁的溥仪宣布退位,但仍然在皇宫居住,享有清室优待条件,国民政府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供奉皇室。

第二次称帝:1917年,封建军阀张勋率领5000人辫子军进京,并电请各地清朝遗老进京,拥戴已经退位的12岁皇帝溥仪复辟。消息很快传遍各地,孙中山和各地军阀组成讨逆军,张勋的辫子军兵败,张勋也逃往荷兰使馆,仅仅当了12天的皇帝溥仪只得宣布再次退位。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的跌宕起伏(从帝王到囚犯再到公民)(2)

少年溥仪

12岁的溥仪就像现在的孩子,当皇帝的特权刚刚意识到,加上身边的师傅和所谓臣子天天在耳边念叨恢复大清王朝,于是溥仪不甘的心终被挑起,恢复大清成为他毕生的追求,也成为他一生的桎梏。

1924年,军阀冯玉祥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赶出皇宫,溥仪先后居住在王府、日本使馆、天津(7年)。在此期间又发生了一件让溥仪毕生蒙羞的大事件:慈禧陵墓和乾隆陵墓被盗。1927年军阀孙殿英觊觎宝物,以军事演习为借口,盗取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消息传开震惊清室,要知道祖宗都被挖墓,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事,何况是曾经统治全国、高高在上的皇族。

溥仪满心以为按照清室优待条件,孙殿英必然会受到国民政府蒋介石等人的惩罚,可事实上呢,蒋介石和其他军阀受到孙殿英送来的宝物之后就默不作声。

这一事件成为溥仪一生的转折点,溥仪开始把复辟的希望放在外国,加上日本人的有意拉拢,溥仪开始成为卖国贼和日本的帮凶。

第三次称帝: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为了便于日军统治,日本扶持溥仪为“康德”皇帝,溥仪认为东北本就是满族人的故乡和崛起之地,因此欣然接受。然而等待他的并不是皇帝享有的特权,而是一座囚牢。作为康德皇帝的溥仪没有任何自由,所有的文件都有日方拟好,他只要签上自己的大名就行,他不能离开居住地,所有的行动受日方监视,所谓的臣子也被日军收买。十多年的“康德”皇帝生涯,让溥仪变成了没有骨头的废物,从对日方的不满变为对日军的恐惧,为了苟活下去,对日军屈膝讨好,摇尾乞怜。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二战结束,溥仪被苏联军队俘虏,“康德”皇帝不复存在。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的跌宕起伏(从帝王到囚犯再到公民)(3)

伪满皇宫博物馆溥仪蜡像

第二:由帝王到囚犯。

溥仪在苏联被苏军关押了5年。这5年的时间对溥仪来说是相对快乐的,他摆脱了对日军的恐惧,知道自己性命暂时无忧后,精神上大为放松,同时收到苏联的优待,苏联还为他安排服务人员,管理溥仪的饮食起居,每餐有肉有水果,还有医生护士为他检查身体,溥仪在监狱依旧可以摆皇帝的架子,手下的亲信给他做好日常事务,也从不参与劳动,每日念经打坐打发时间。他十分害怕回国接受审判,被处于死刑,为了能够一直留在苏联,还写下给斯大林,但遭到拒绝。

1950年,被引渡回国,关押在抚顺战俘管理所十年。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的跌宕起伏(从帝王到囚犯再到公民)(4)

蜡像:溥仪劳动改造

这十年,是溥仪劳动和思想改造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他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在追忆背叛祖国的行为时感到惭愧和悲痛,十年之中还进行了学习,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了解什么是公平,什么是社会主义。

当然,他要学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系鞋带等。这十年从溥仪的笔下可以看出,并不是完全灰暗的。

他参加的第一次集体劳动是糊纸盒,糊的很慢,有时还糊错,做成了个打不开的、没有开口的纸盒子,这让他很郁闷,也研究了很久原因,在糊纸盒比赛中,因为糊的慢,为了不拖团队后腿而被排挤在一边;其他人的衣服每天都是整整齐齐、工工整整的,只有溥仪的衣服邋里邋遢,后来他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别人都是晚上脱下衣服就叠好;为了给首长留下好映像,他会留下一套衣服不穿,只在见首长时才穿(因为他实在打理不好衣服,总是皱巴巴的);在全狱除老鼠时,只有他一只老鼠都没抓到,后来所长下达要他抓住一只老鼠的命令,他四处问人,求取抓老鼠经验,人人给他支招,教他去哪里抓,经过几天的地毯式搜索,当他终于抓住一只老鼠时,他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而为人的快乐。看到这里,总感觉在看一个摸索着这个世界的孩子。溥仪终于走下了心里宝座,50多岁的人像个5岁的孩子一样探索着这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第三:由战犯到公民

1959年,刘少奇主席颁布特赦令,溥仪经过十年改造获得特赦,回到北京,并经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绍信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报到,成为一名园丁。1962年与护士李淑贤结婚,从此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1967年因肾癌在北京去世,走完了这跌宕起伏的一生。

读《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没有体会到作为帝王如何奢侈豪华,也感受不到皇宫的气派富贵,只闻到到木头建造的紫禁城哪哪都散发着一股股腐烂发霉的味道,看到了斑驳、陈旧的墙面,也看到了紫禁城里一张张因麻木而毫无生机的面孔。溥仪的一生都是极其不自由的,身边总围着各式各样的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左右着他的命运,直到出狱成为公民的那8年,才是属于他自己人生正真的开始。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的跌宕起伏(从帝王到囚犯再到公民)(5)

作为公民溥仪参与投票

紫禁城早已不是他的家,成为了一座供世人景仰的景点,它也不再封闭保守,不再因循守旧,经过改造,它焕然一新,迎来了属于它的新生,但愿这也是溥仪的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