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7年“死磕”一粒种子:探秘“中国饭碗”背后的小麦育种人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8日电(记者齐雷杰 巩志宏)清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村田野上薄雾笼罩。一位老农蹲在田垄间,用手扒拉着土块。直到一粒刚刚吐芽的麦种映入眼帘,他的脸上才露出一丝笑意。查看完毕,他小心翼翼给麦种重新覆土。

小麦育种有什么好处(年过七十退而不休)(1)

2021年10月21日,郭进考(右二)在实验室指导科研人员开展育种工作。 受访者供图

面容清瘦黝黑,年过70岁“退而不休”,这位老农就是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名誉院长郭进考。47年来,他带领团队扎根农村“死磕”育种,培育出高产、节水小麦品种近30个,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今年秋季雨水大,玉米收获晚,小麦播种迟,给秋收秋种带来挑战。天气一转晴,郭进考就指导技术人员和农民翻地晾墒、抢时播种。

小麦育种有什么好处(年过七十退而不休)(2)

2021年10月14日,郭进考(左一)在农田里指导技术人员进行小麦播种。 受访者供图

“前期要把地整好。今年麦种播种量适当大一些,保证出苗率。”在郭进考现场指导下,一粒粒麦种在播种机轰鸣声中埋进泥土。

马兰村实验田种下了上千个小麦品种,今冬明春由农场统一进行水肥施加、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技术人员定期下地观察,一一记录性状表现,为后期选育良种提供数据支撑。

站在田埂上,郭进考就像一名考官:“我们给大家提供的先天、后天条件是一样的,能不能被选中,就看你们各自的能耐了。”

1951年,郭进考出生在农家,小时候曾挨过饿。他常常想:啥时候老百姓能天天吃上白面馍馍啊?农业学校毕业后,他来到石家庄地区农科所小麦育种室,并将马兰农场作为育种基地,一干就是一辈子。

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小麦亩产量长期徘徊在五六百斤。如何让每一寸土地长出更多粮食?

郭进考和同事一头扎进实验田,和村民一样起早贪黑,整地、施肥、播种、管理、收割、脱粒,农忙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小麦育种有什么好处(年过七十退而不休)(3)

2021年5月13日,郭进考(左一)与中国工程院专家在麦田里查看节水小麦新品种马兰1号长势情况。 受访者供图

“每年只能做一次实验。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至少需要10年时间。”郭进考说,马兰农场一块块实验田,就像小麦大考场,今年考耐寒,明年考抗病,后年考产量。小麦分蘖、抗寒、抗旱、抗病、高矮等情况,要一株一株去观察;上百个环节、成千上万组数据,要一项一项做记录,才能最终筛选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优等生”。

“常年风吹日晒,老郭看起来比我们更像农民!”70多岁的刘满欣是农民技术员,跟郭进考打了半辈子交道。他说,郭进考在农场一待就是几个月。下雨天,别人往家跑,他却冒雨往地里跑,看哪个麦苗抗倒伏。

历经10年,马兰农场“冀麦26号”新品种培育成功,亩产达400多公斤,创下河北推广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增产效益最高的纪录,并迅速推广到北方六省市和新疆,轰动了半个中国麦区。

1996年,郭进考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冀麦38”,创下亩产631.34公斤高产纪录,一举攻克小麦亩产千斤难关。

曾经,华北小麦主产区流行“肥大水勤,不用问人”的口诀,种一茬小麦要浇五六次水。多年超采,华北平原形成了全球最大地下水漏斗区。

“绝不能再伸手向子孙后代‘借’水!”20世纪90年代,郭进考率先提出节水小麦育种理念,努力“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粮食”。

小麦育种有什么好处(年过七十退而不休)(4)

2019年6月13日,郭进考(左三)在麦田里与农技人员开展交流。 受访者供图

经过20多年努力,他们培育出一系列节水高产品种,小麦强韧根系可扎入土层2米多,实现了浇一次水亩产过千斤的突破。今年夏收,马兰农场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马兰1号”,经14个示范点测试,最高亩产可达838.8公斤。

如今,石家庄市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已形成24人、包括6名博士的科研团队。郭进考正带领团队瞄准绿色高效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攻坚,推广“简化播种、节水、节肥、节种、节药”田间系统化管理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马兰农场培育的一粒粒小麦种子,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份累计应用面积超3.8亿亩,推动增产超百亿公斤、节水超125亿立方米,为端牢“中国饭碗”、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