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玥)近日,女装品牌艾格(Etam)的成衣业务破产一事引发外界的强烈关注作为不少70后、80后记忆中的青春品牌,艾格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实际上,艾格并不“孤单”,真维斯已经宣布破产、美特斯邦威日渐式微,甚至曾被业内誉为“港资三巨头”的堡狮龙、班尼路、佐丹奴也是举步维艰从开遍全国到走向落寞,谁是“艾格们”的杀猪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艾格品牌升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艾格品牌升级(又一品牌撑不住了)

艾格品牌升级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玥)近日,女装品牌艾格(Etam)的成衣业务破产一事引发外界的强烈关注。作为不少70后、80后记忆中的青春品牌,艾格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实际上,艾格并不“孤单”,真维斯已经宣布破产、美特斯邦威日渐式微,甚至曾被业内誉为“港资三巨头”的堡狮龙、班尼路、佐丹奴也是举步维艰。从开遍全国到走向落寞,谁是“艾格们”的杀猪刀?

艾格成衣破产清仓

11月10日,上海破产法庭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称,上海破产法庭裁定上海艾格服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将在淘宝平台上海艾格管理人特卖店(以下简称艾格淘宝店铺)对衣物进行特价售卖。中国商报记者浏览发现,目前该店铺因仓库原因,仅有一件售价39.9元的修身短裙在售,剩余款式将在11月19日上架。

此后,艾格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回应,称其成衣线离开,而内衣线回归。该品牌表示,公司已在2018年出售了在华女装成衣线,目前正专注于内衣业务。

对于艾格成衣线破产清仓,不少消费者表示诧异和惋惜,更有不少消费者正等待艾格淘宝店铺上新。中国商报记者发现,在艾格微信公众号以及淘宝店铺动态下,“最喜欢艾格”“质量很棒”“舍不得”的留言比比皆是。同时,截至发稿,艾格淘宝店铺粉丝数量已过4万,不少消费者正摩拳擦掌等待“抢货”。

实际上,作为一家法国女装品牌,艾格在1994年便已进入中国市场,为更好地贴近中国消费者,该品牌采用本土采购、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除专卖店外,还在商场设立专柜,并以加盟的方式迅速扩张。相关数据显示,到2014年,艾格在中国市场门店已超过3000家。受益于此,该品牌也赢得了不少忠实的粉丝群体。

不过好景不长,2014年后,艾格逐渐走上下坡路,大幅关闭门店,并逐渐失去外界的关注。

那些正在消失的品牌

实际上,与艾格同期的服装品牌也有不少面临着被消费者遗忘的尴尬境地。

在李维斯(Levi's)被中国消费者熟知前,真维斯已经以“牛仔裤之王”的名号风靡全国。20世纪90年代,真维斯被杨氏兄弟收购,进入中国市场发展,并一度成为牛仔品牌的代名词,2013年已有约2500家门店,销售额近50亿元。然而,在以后的几年中,该品牌业绩持续下滑,仅2017年便亏损约4500万元,裁员、关店成为常态。今年1月,真维斯澳大利亚子公司宣布进入破产清算管理程序。

曾被周杰伦一句“不走寻常路”带火的美特斯邦威同样危机重重。在九年时间里,该品牌市值蒸发超过33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再亏损7亿元。

被业内称为“港资三巨头”的堡狮龙、班尼路、佐丹奴也正被时代淘汰。今年5月,堡狮龙正式被运动品牌李宁收购。然而,该品牌的 “卖身价”较低,仅以市值的30%左右成交。业内普遍认为,堡狮龙贱卖已是较好的出路了。自2014年开始,该品牌业绩每况愈下,2018年由盈转亏,今年上半年净亏损9368.7万港元。而佐丹奴、班尼路也在收缩战线。截至今年9月30日,佐丹奴国际共有实体店2167家,中国市场仅剩1000家左右;班尼路在六年时间里关闭3000多家门店。这两家品牌早已失去资本市场的关注,目前股价仅在1港元左右。

除此之外,标榜“中国Zara”的拉夏贝尔如今正陷入“易主”危机,实控人股权面临拍卖,公司名下已无可执行财产,国内首家“A H”两地上市的光环即将暗沉。

谁是艾格们的“杀猪刀”

这些曾经的青春品牌为何逐渐走向衰落?服装行业专家吴少波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品牌走向末路多是因为无法与时俱进,逐渐被消费者遗忘而导致的。

产品竞争力下降是上述服装品牌衰落的首要问题。吴少波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13年后,快时尚品牌迎来发展高峰期,优衣库、Zara以及H&M等品牌以设计时尚、上新快、款式多等特点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选择。与此同时,国内服装行业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产品吸引力不足,消费群体缩减。

此外,消费者对服装风格的要求更为细分化。吴少波坦言,服装风格多样性提升,潮牌、中性化风格以及国潮风等新型趋势被大众所接受,但不少服装品牌仍未突破简单化的休闲风格,导致品牌价值降低。

在2010-2015年,服装品牌多是以实体门店为主要销售渠道,门店数量也曾是一家品牌实力的象征,不断扩张成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电商时代”到来,消费者更乐意选择省时省力的线上渠道,线下门店客流量日益减少,租赁成本、人员费用以及管理费用也使得门店效益压缩。吴少波认为,服装品牌简单粗暴的扩张手段为长期稳定发展埋下隐患,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则加快了该问题的暴露速度。以拉夏贝尔为例,巅峰期门店数量近1万家,高额的运营费用也是拖垮该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吴少波还提到,电商渠道拓展不到位也是影响服装品牌业绩的原因之一。据悉,真维斯曾在2017年专门成立电商部门和公司,但更多的是以此为清库存的渠道,并未吸引更多忠实粉丝。而艾格同样也是在电商路上“摔了跟头”,业绩一路走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