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对子,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只不过,时间太长,对联太多,一些好对联被埋没在古籍堆里,不被广大读者熟知。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名不见经传的3副对联,冷门而精彩,对联爱好者别错过哦。如果大家喜欢对联,记得关注我哦。

第1副:佛手剪秋萝;君眉迎春柳。

这个对联堪称绝对,认真说起来,下联没有上联精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奥秘呢?

上联意思是很明白的,但是“佛手”乃是双关,既指人的手掌,同时也暗指一种果实“佛手”(因其状如手指,故名佛手。)秋萝,既可以理解为秋天的藤萝,也可以理解为“秋萝花”。

十副比较简单的对联(名不见经传的3副对联)(1)

换句话说,上联的佛手和秋萝是两种双关的事物,这就要求下联也必须符合两种双关事物的组合。同时上联又是通顺的一句话,整个联语没有斧凿痕迹,真正是鬼斧神工,天然而成。

所以,想要对出下联,还真是挺困难的。据说,这个上联是才女“邹霞珊”所出,用来考清代的对联高手“赵曾望”的。结果赵曾望想了大半天,扭扭捏捏,思来想去,也觉得难以对出好的下联。

最后,眼看着面子要丢了,赵曾望只好勉强对出了下联:“君眉迎春柳。”

君眉,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眉毛,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老君眉”这种茶叶(其味甘醇,形如长眉)。而“春柳”,既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柳树,也可以理解为牡丹花。因为有一种牡丹名叫“春柳”,是绿牡丹的一种。

十副比较简单的对联(名不见经传的3副对联)(2)

所以,下联也运用了两种双关的事物,连起来呢,也是一句相对通顺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人看到了春天柳树”的意思。

从对仗和平仄来说,这个下联还是不错的。只是,赵曾望对出下联之后,邹霞珊沉默无语,既没有出口夸赞,也没有出口贬低。

这一下,赵曾望就很尴尬了。他想了想,自我感觉应该是这个下联的构思与上联构思比较接近,所说的内容与上联也比较接近,整个句子都是人的部位加上植物,显得下联“亦步亦趋”,缺乏对上联的“突破”与“提升”。

所以,说是说对出下联,但是邹霞珊与赵曾望两个人都不太满意。至于能不能对出更好的下联,就要等待诸位对联高手想出更好的下联了。

十副比较简单的对联(名不见经传的3副对联)(3)

第2副:这回吃亏受苦,都因入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限期易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

此去喜地欢天,必须假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可称眼界别开,再和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无以加之。

这个对联的作者是古代一位读书人临终前所写,其中感慨,可与《儒林外史》参看。显然,这个作者受尽了古代科举制度的折磨,一辈子被束缚在四书五经之中,到头来却无法出人头地,只成为落魄书生。

十副比较简单的对联(名不见经传的3副对联)(4)

当然,我之所以欣赏这副对联,倒不是因为对联的思想内涵,而是因为这对联的文字雅俗结合,风格嬉笑怒骂,给人一种“亦笑亦悲”的感觉。

上联主要是自怜,作者已经完全不怕别人笑话,自己揭自己的疮疤,“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八个字把多年读书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何等生动!落脚用“书呆子”来收句,既是对他人笑话的回应,更是对自己一生的审视。

下联主要是无法实现的期待,却有一种滑稽豁达之感。作者设想了地狱之下的诸般事物,孟婆、刀山、酒鬼……但是作者的心情不是畏惧,而是欣喜,似乎迫不及待了。

其实,仔细品味下联,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不过是表面的欢喜与期待,实质上还是对今生有太多遗憾,有太多不舍。回首一生,虽曰失败,却能够用这种嬉笑怒骂的口吻来“盖棺定论”,真是奇人奇联啊。

十副比较简单的对联(名不见经传的3副对联)(5)

第3副: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这是古代某地城隍庙的对联。古人比较信鬼神,而这个城隍庙对联说的并非幽冥之事,更多是观照人间,警示世人。

上联是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坏人总会有被清算罪恶的一天。显然,这是借城隍来警告坏人。下联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勉励人们做好人。

很多人去城隍庙只是求着升官发财,看到这副对联,相信有所感悟。无论如何,做一个好人,也许会吃点亏,却总是值得欣慰的,总是问心无愧的。

十副比较简单的对联(名不见经传的3副对联)(6)

大家觉得这些对联怎么样?欢迎留言哦。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转发我的文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