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知识季#,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牛奶比母乳好喝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牛奶比母乳好喝吗(母乳与牛奶)

牛奶比母乳好喝吗

#奇妙知识季#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历史学家卢淑樱的《母乳与牛奶》,它的副标题是“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

在今天,牛奶和奶粉是非常常见的商品。但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奶粉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它对国人的生活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母乳与牛奶》,回答的就是这些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卢淑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现在留校任教,研究专长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性别史和儿童史。

这本书把性别和食物这两个我们平常看起来不太相关的话题联系起来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拓宽了我们对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认识。受西方新文化史的影响,近年中文学界也出了不少食物史的著作,卢淑樱老师这本书是其中的佳作,称得上是这个领域的前沿作品。

《母乳与牛奶》这本书通过研究奶粉这件小小的商品,透视了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的变革。卢淑樱认为,奶粉进入中国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新的文化观念登陆中国的过程。给不给孩子喂奶,关系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家族的传承、女性的地位。这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近代以来,奶粉进入中国,给了女性更多的自我发展的可能,但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挑战。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部分来为你解读这本书。在第一部分,我先为你介绍一下,奶粉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背景。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奶粉是怎样打入中国市场的?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五四以来的新女性和现代母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在第三部分,我们回到当下,聊一聊在今天的中国,奶粉和母乳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奶粉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在二十世纪以前,中国人是怎么解决小朋友吃奶的问题的。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吃母乳了。除了母乳之外,还能吃什么呢?首先,牛奶肯定是没有的。中国虽然也有水牛和黄牛,但水牛奶和黄牛奶脂肪含量太高,在8%以上,而婴儿吃的母乳,脂肪含量是3.5%左右。因此,中国本土的牛奶,实际上是不适合婴儿消化吸收的。那吃什么呢?一种是吃米粥,比较容易消化。另一种,就是吃其他动物的奶。《本草纲目》里写道,小孩子可以吃猪的奶。事实上,不少中国古代的幼科医师都鼓励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多喝猪奶。当然,羊奶也可以,而且味道还不错。古人还相信,羊奶能治疗小儿惊痫、口疮等疾病。喝羊奶可谓一举两得。

但更为常见的,可能还是雇佣奶妈了。奶妈可以说是女性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有一点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中国传统的女性道德培训中,并没有特别强调母亲必须给孩子吃自己的奶。著名汉学家伊佩霞指出,在宋代,上层妇女要孝顺老人,与小叔子、嫂子等一家人和睦相处,同时还要管理好家庭收支,宽容对待下人。但是在喂孩子吃奶这个话题上,宋代人认为,哺乳跟失血一样,会消耗女性的体力,因此,为了保证母亲的健康,大多数家庭会雇佣乳母,也就是奶妈来供孩子吃奶。实际上,自古以来,上至皇室、贵族、公卿,下至士大夫、富有人家,绝大多数都是给孩子请奶妈。到了近代也是如此。

但是近代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大到了整个中国历史都以它为界,它之前是古代,它之后就成了近代。这件事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中国和整个亚洲的影响,我们都已经很熟了,这里就不重复了。我只想强调一点,鸦片战争和它后边接连不断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各种战争和国际冲突,还改变了中国主流社会的育儿理念。

导致育儿理念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牛奶和奶粉。虽然有证据表明,奶牛早在十九世纪前期就随着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但真正进入内地,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借助新签订的条约,外国商人和传教士进入内陆,为了生活上的便利,就把奶牛和奶制品也带进了中国。上海作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不仅进口了大量牛奶制品,还出现了许多牛奶场,为外国人和部分华人供应鲜牛奶。就这样,喝牛奶的文化逐渐在地方上兴起。奶粉的出现相对较晚,到1920年代才进入中国。但它一出现,就频繁地与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潮流互动,从三个方面参与了对近代中国女性和母亲形象的塑造。在具体展开之前,我需要和你说一下奶粉进入中国的背景。这个背景很重要,不讲清楚,我们就很难明白奶粉是怎么成功打进中国市场的。

在清朝末期,女性以束胸为美。束是约束的束,束胸,就是用布条把胸部紧紧包裹起来。古装剧里女扮男装的,大多是这样。关于束胸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清光绪年间,妓女为了将自己包装成处女,就穿上紧身小马甲,把胸部压平,好像还没有发育一样。清末在报刊、摄影等媒体上出现的女性以妓女为主。她们的平胸美学受到了没有喂奶负担的中上层妇女以及女学生吹捧,成了当时的时尚。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部分士大夫,也就是当时社会的男性精英,把国家弱小、不堪一击的责任归罪到女性的身上,认为是女性束胸耽误了下一代国民的成长。他们开始提倡母乳喂养,把母乳喂养当做新时期好妈妈的标准和强国强种的方法。比如,严复就认为,要想有健全的国家,必须要先有健全的国民。要想有健全的国民,母亲的身体一定要强壮。

民国政府成立以后,这种新的国家观念的影响更大,不管是一开始的广州革命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都以行政和立法手段介入女性的身体,禁止她们束胸。按照《妇女杂志》上一篇文章的说法,束胸的妇女,“将来生产子女,虽有乳汁必不畅旺,胎儿身体必不健全”。广东省政府还曾经下令,“限三个月内全省所有女子,一律禁止束胸,以重卫生,以强种族。” 如果有人敢违反,罚款最低五十块。广州的法令一出,全国各地争相仿效。上海、安徽、桂林、河北、江苏和北平等地方政府也陆续颁布法令,查禁妇女尤其是女学生束胸的行为。

不过,让男性精英没有想到的是,禁止束胸的法令主观上是为了服务未来的小主人,但客观上却唤起了妇女的身体自主意识,改变了她们的审美习惯。这其中的许多人,在不久的将来,为了保持身材,拒绝给婴儿喂奶。当然,这种审美习惯上的变化是许多种力量共同影响的结果。比如说,1910年代末著名画家刘海粟提倡女性裸体模特儿写生,强调女性身体的曲线美。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影星阮玲玉,常常佩戴文胸,为其平坦的胸部增添美感。与此同时,新兴的性学研究宣称,女性之所以美,关键就在于臀部稍大而胸部突出,也就是现在说的前凸后翘。相反,细平的胸部,不太能够吸引异性。我是完全不同意这种充满偏见的审美的。但从这段历史来看,艺术家、电影明星、学者和服装商家的联合推动,再加上画报上图文并茂的渲染,确实让“女性的美关键在于曲线”这样一个信息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女性为保持乳峰的美感而拒绝哺乳的风气也乘势而起。有的人更是宣称:女人保持青春美的唯一秘诀,就是不能给孩子喂奶。

第二部分

女性对自我的审美发生变化,开始追求曲线美。正是在这么一种潮流下,奶粉进入中国。在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奶粉是怎样打入中国市场的?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虽然中上层女性不想给孩子喂奶,但孩子吃奶是刚需,总要吃点什么才能健康长大。这中间的焦虑,在奶粉商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了。自从192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他们在广告上,用各种方式,暗示喝牛奶或者奶粉可以让女性保持美貌、身段和行动自由。比如,熊牌牛奶公然强调,妇女的年轻美貌会因为喂奶而慢慢憔悴。更多的奶粉广告就干脆用打扮时髦的摩登女性作为形象代言人。在这些广告中,年轻妈妈扎着前额刘海,要知道,这是清末民初女学堂师生规定的发型,当时社会普遍认为,这种发型可以让女性显得更加妩媚。衣着上,这些妈妈穿着新式的上衣和裙子,方便日常活动和工作,妥妥的新女性。从这些广告图像可见,奶粉商刻意营造选择奶粉喂孩子的母亲都是有学识、支持妇女解放而且紧贴潮流的新女性。

除了迎合有消费能力的新女性之外,这些牛奶和奶粉公司还拿民族复兴做文章,大肆宣传喝牛奶可以提高民族智力。拿1920年飞鹰牌炼乳的广告来说,这则广告把全世界的人分为两类:不喝牛奶的中国人和经常喝牛奶的欧洲、北美洲人士。欧美人士的食物当中,有15%到25%是奶制品,所以他们身躯高大,寿命较长,婴儿夭折率也低。广告还进一步指出,喝牛奶的人智力超群,让欧美国家在政治、教育各方面完胜滴奶不沾的中国人。这样的广告还有不少,都把牛奶当做增强国民体格、改善民族智慧的好东西。

女性选择奶粉的原因,除了上边提到的身材焦虑,和改善儿童体质的需求之外,还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和年轻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长辈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小家庭陆陆续续在沿海城市出现。但对新任妈妈而言,小家庭制度破坏了传统社会里姑嫂妯娌大家伙儿一起养孩子的亲情网络。尽管传统中国的家庭和宗族不一定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和和美美,但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或者宗族成员总还是倾向于一起生活,互相照应。但当小家庭制度形成潮流之后,女性亲属的影响力就相应变弱,新任妈妈不得不依靠其他的方式来完成养育孩子的任务。奶粉的出现,以及奶粉商提供的一系列育婴服务,正好为彷徨无助的新妈妈们提供了专业的育儿支持。虽然它们的主要目的还是推销奶粉,但还是击中了这些小家庭的软肋。

讲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管是作者卢淑樱老师,还是我自己,都完全没有否定牛奶或者奶粉在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功效。卢老师想要强调的是,当一个新的产品想要成功进入市场的时候,它一定是敏锐地将自己与当时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了起来。奶粉商正是这么做的,不仅去主动吸引有喂奶压力的女性,还迎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这绝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营销,因为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喝牛奶和奶粉,成为整个社会认同的理念,奶制品华丽转身,成为全社会的刚需。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奶粉罐里装的哪里仅仅是奶粉,简直就是一整套的文化、卫生和科学观念。小孩子消费的仅仅是罐子里边的东西,大人们则在为奶粉罐上的文字、图像、品牌等等一系列的符号和理念买单。

当牛奶和奶粉的广告铺天盖地,形成了一种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一种新的情况就出现了。奶粉商的营销手段沉重地打击了奶妈这个传统行业。结果,不仅中上层的家庭请不到奶妈了,就连一般的工薪家庭也请不到奶妈了。除了牛奶和奶粉,他们没有别的选择。而且,我们知道,牛奶和奶粉的价格是不便宜的。1933年,勒吐精牌的进口奶粉,三磅装的,每罐平均批发价是5.88元。1936年,国产的惠民奶粉售价为每罐4.5元。1934年上海市社会局发布了一份工人阶级生活调查报告,根据对305户工人家庭的统计,当时一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是34.71元。如果仅仅吃奶粉的话,一个婴儿一个月大概要吃掉两罐的奶粉,也就是9-11.76元。这大概占到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个负担太重了。为了让孩子吃上奶,又不至于过度消耗家庭收入,上海有不少家庭消费一种名为奶糕的奶制品。虽然我们不知道奶糕的售价,也不知道这些家庭每年消费了多少公斤奶糕,但从采用不同奶制品的户数来看,购买奶糕的家庭比牛奶及奶粉的多出约2.6倍。这足以说明,奶糕成为上海工人家庭较常用的喂养儿童的奶制品。

现在,回到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奶粉如何重新塑造了近代中国母亲这个角色。其实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所保留的。她说,在清末民国,牛奶仅仅为妈妈在母乳和雇用奶妈以外提供了第三种选择,这只是一个“量”的变化,并没有为女性的自主带来实“质”的改变。毕竟,原来花在奶妈身上的钱,现在给了奶粉商。而且以前把孩子给奶妈喂就行了,现在冲奶、烫奶瓶、哄孩子睡觉等等,这些事情都得自己亲力亲为。换句话说,奶粉并没有像广告里说的那样,把女性从喂养孩子的重担中解放出来。民国的新女性,在“选择奶粉还是母乳?”“选择母亲的身份还是和独立个体的身份?”这样的问题上,仍然感到困惑。我在这里分享一个让我特别有感触的例子。

1924年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为夏秀岚的文章,表达自己在女儿断奶时的感想。夏氏自称从小饱读《女儿经》、女“四书”、《列女传》,但就是不愿意做一名“贤妻良母”。她从青岛跑到上海读书,成了师范学校文学专修科的走读生。她害怕因为恋爱而荒废学业,就搬到学校宿舍去住。但一不小心还是怀了孕。孩子生下来之后,夏秀岚本来想雇一个奶妈,但内心很矛盾。在文章中她一连用了四个疑问句,表达自己非常纠结的心情。这里是原文,给大家读一下:她说,“呱呱一块肉,乳哺需人,我能够舍了她再去做女学生么?但是我不原是一个志气很高的一个女学生么?难道就此无声无臭的在家里弄小孩子了事么?僱一个乳佣,将小孩子交给她,我仍我行我素罢;唉,抚心自问,如何可能?”是啊,怎么可能呢!这四个问号,每在我心里翻滚一遍,都让我心意难平。一百年前的女性需要在母亲和独立女性的身份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而这个困境对于今天的许多女性而言,依然并不陌生。

第二部分

好,我们来初步总结一下。在这本书里,卢淑樱老师带我们回顾了一段有趣的历史。清末民初,舆论提倡母乳育儿,强国强种。就在这个时候,牛奶和奶粉进入了中国。奶粉商用科学和文明的宣传话语向中国人推销牛奶和奶粉,成功地打入中国市场。奶粉行业迅速壮大,同时又给中国社会,尤其是女性,带来深刻的影响。

遗憾的是,卢老师的讨论只到了1937年,我读得有些意犹未尽,非常希望有学者能就这个题目继续研究下去,告诉我们后边还发生了哪些事。不过,我们也已经收获了一箩筐的育儿历史,足够反思一下,在今天的中国,奶粉和母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今天的中国和当时相比,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小家庭,在民国时期只是刚刚诞生,但在近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家庭组织方式了。同时,大量的女性进入职场,在家喂养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在当代中国,奶粉的需求处于历史上的最高点。有资料显示,中国配方奶粉的市场规模,在2015年已经超过120亿美元。现在还在持续增长。

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奶粉与母乳之间的竞争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市场和人群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奶粉商,瞄准的是广大的农村。这一部分,也正好是作者没有讨论的。我在这里补充一下。2021年5月,《财新周刊》出了一系列的报告,展现了奶粉在农村的使用情况。其中一篇重磅的文章,标题是《在农村,奶粉正在驱除母乳》。什么意思呢?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在呼吁,妈妈们要至少保证纯母乳喂养孩子6个月。但是,在近几年的中国,大量奶粉企业利用宣传、营销手段,在农村宣传“奶粉更营养”,诱导年轻妈妈放弃母乳喂养,鼓励购买罐装奶粉给孩子吃。读完这篇报道,再拿起手头的这本书,我惊讶地发现,现实和历史在奶粉这个话题上居然有那么多重合的地方。首先,买奶粉的钱依旧花费着许多家庭相当一部分收入,只不过八九十年前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现在是在广大的农村。其次,虽然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母乳对婴儿最重要,但奶粉更营养这样的宣传话语依然很流行。农村的年轻妈妈们在强大的广告攻势下,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或者干脆被广告里光鲜亮丽的宝宝形象迷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奶粉,都比自己的母乳好。但不管怎么样,奶粉和母乳之间的战争,从1920年代到今天,已经持续了一百年,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还会继续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你怎么看?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见解。

结语

回到这本书的主题,“母乳与牛奶”。关于母乳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原来给不给孩子喂奶,关系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家族的传承、女性的地位等等。它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到了近代,牛奶和奶粉的加入,给了女性更多的自我发展的可能,但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挑战。从奶粉的发家史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项产品的成功,从来不仅仅是在产品本身上下功夫,而一定是把文化观念、社会的转型、消费者的需求、旧的行业习惯统统看在眼里,用整一条产业链与市场进行战斗。这样的产品一旦成功,就不会被轻易淘汰,因为它已经把自己嵌入了社会,成了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