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值不值得读(素书习读)(1)

【作者简介】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末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与鬼谷子齐名。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素书》 正道(三)

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①也。守职而不废②,处义③而不回④。

【注释】

①:杰出的人才;豪杰。《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②:舍弃;停止。

③: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掉转;改变方向。《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译文】

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恪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公正,而不稍加改变。

正道(三)解读

01

申引典故

1、公仪休拒鱼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素书值不值得读(素书习读)(2)

2、苏武牧羊

《汉书·苏武传》:“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02

修行智慧

本小节为正道章节选的第三部分,承接上文所讲述的行事方法做表率,以智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后,又提到了公正廉洁,仗义疏财之人和上述三种结合起来可称之为是人中的豪杰。

古往今来,贪小利而不成大器之人很多,当然,如王翦、吴玠、韩世忠等人为解君忧而进行的“刻意”行动并不算在内,这里专门是指向求利而舍义之人。和珅一代名臣,贪腐成性,吝啬多加,曾有位江南商客奉送数十两白银却只得门房小童一张字条,织造府上各类官员争相攀比,所送珠宝字画,珍珊贵器等物成百上千,令人叹为观止。待和珅身败抄家之时,附近胡同万人空巷,数百辆马车拉着赃物被世人所厌。

相反,如明朝大将戚继光,为人清廉正直,攻打横屿时将粮饷分给手下,自己一分不取,并承诺战死之士赠与双倍,为家人养老送终。戚家军手下各个视死如归,英勇奋战,横屿倭寇全部被歼,无一生还。曾国藩平叛太平军前,也将筹措来的粮饷一分不留,为将士鼓劲打气,这才有了百战百胜的湘军

素书值不值得读(素书习读)(3)

知领导之表,必然要廉明仗义,明达善任,这类人物可称豪杰。而后《素书》再提,人之旺杰要修行恪尽职守,守正公义,实质上与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语有载,战国名贤柳下惠于山中躲雨,遇女子感寒身颤,便让其在怀中避冷。宿夜目不斜视,坐怀不乱,传得美名;苏武为大汉持节,不降不屈,北云牧羊,气节高尚;南宋时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部将杨再兴追敌寇万里不争民食,天寒地冻受伏之后,商河畔与金兵血战覆没,敌损之比高达一比十,足见战力强劲。

素书值不值得读(素书习读)(4)

可以看见,不论是普通人亦或者是管理者,恪守自己的原则底线,就会收获强有力的团队,这种原则底线,是正直仁义之气,遇奢可弃,舍生取义,内部不再是为一丁点的小利小义服务,而是胸怀高远志向,绝不动摇。这样的个体,目的明确,方向矢志不渝,不论道路上多少曲折都会坚持下去。而对团队来说,坚持原则的团队凝聚力更强,目标更加坚决,绝对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就丧失斗志,反而会愈挫愈勇。

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所以,人生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境界。修身养性,做上品人,一生以养浩然正气为人格修养大目标,也许下一位圣人就在这种修养过程中渐渐浮出历史水面了。

素书值不值得读(素书习读)(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