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罗福兴开在深圳龙岗区白泥塘村的理发店正式关门歇业。临走前,他在被撕破的金色墙纸上写下:“明明那么努力想要留在这座城市、这个地方。”

杀马特创始人杨子浩 梅州杀马特创始人(1)

出生于1995年的罗福兴,是来自梅州市五华县的一名农村青年,12年前因自创出夸张的“非主流”造型爆红网络,被誉为“杀马特家族”的创始人。

这些年来,他享受过数十万“杀马特”青年的追捧,也经历过网友无情的嘲笑和谩骂。随着年龄增长、父亲过世,罗福兴在今年初选择回归正常生活,在深圳开了一家理发店,希望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妹妹的责任。然而,他的店坚持不到3个月就因经营不善被迫关门了。

杀马特创始人杨子浩 梅州杀马特创始人(2)

他说,很想摆脱上辈人留下的贫穷,但如今对于未来,有些迷茫。

南方农村报记者 程胜涛

实习生 许长伟

跟题编辑:苏晓璇

创造“杀马特”,引发潮流与争议

罗福兴曾是一个留守儿童。他的父母一直在深圳打工,小时候他也曾跟着父母在深圳生活过几年,上过幼儿园和两年小学,后来就被送回老家,跟着外婆生活。

他回忆童年称,外婆不怎么管他,在外的父母也很少关心他;他的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也不受老师待见,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老师看优等生和差生的眼神都不同”,他渐渐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正是在那时,网络向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在网络的世界里,我能享受到自由和满足感”。

通过网络,罗福兴迷上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日韩“非主流”造型,特别是日本摇滚乐队的“视觉系”风格。“爆炸头搭配一些夸张的服装,给人一种黑暗、血腥、自由的冲击。”罗福兴觉得很酷,“是一种叛逆的酷”,于是开始模仿。

杀马特创始人杨子浩 梅州杀马特创始人(3)

2006年,按着网上的造型图,11岁的罗福兴在乡下的理发店捣鼓出了一个爆炸头,又去两元店里买了口红、纹身贴纸、耳钉、皮带、戒指等饰物,通过混搭完成自我形象设计。他想为这一造型命名,于是上网搜索,发现了“smart”这一英文单词,他将之音译为“杀马特”。随后,他将自己的新造型自拍贴上标签传到网上,受到了意想不到的追捧,“杀马特”开始火了。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模仿罗福兴的造型,“杀马特”成为他们共同的代号。罗福兴于是建立起“杀马特家族”QQ群,吸引同类人加入。据其统计,最多时他管理着几十个QQ群、共约20万人。

在“杀马特家族”QQ群中,罗福兴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制定了“创始人-管理层-策划组织层-普通成员”的等级分明的管理制度,享受着“无限荣耀”。然而这份“荣耀”仅限于“杀马特家族”内部。在此之外,无论是网上和现实中,都充斥着对这一群体的嘲讽声。罗福兴说,村里的人都觉得他在外面学坏了,连妹妹也对他表示反感,兄妹关系恶化。

杀马特创始人杨子浩 梅州杀马特创始人(4)

面对“反杀”舆论,他变得犹疑

面对外界的不理解和恶意,一开始罗福兴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还借着那股网络热潮赚了几万元。但随着“反杀马特”的声音越叫越响,特别是媒体的介入,对他们的批判,罗福兴逐渐“有些承受不住了”。

在爆红两年后,罗福兴辍学了,跟着父亲前往深圳打工。在那段时间里,他的造型在“杀马特”和正常之间不断切换,头发时红时黑时长时短。

2011年,他所在的工厂老板认为他的发型和工厂服装不搭配,要求他把头发剪短。他于是借机剪了头发,找了个理由退出“杀马特家族”,此后连QQ也不怎么上了。

杀马特创始人杨子浩 梅州杀马特创始人(5)

过了没多久,他离开工厂,去学习美容美发,又开始留起爆炸头。但在美发店工作的一次经历,让他对“杀马特”再一次产生自我怀疑。一名顾客拒绝了他的服务,理由是他的样子看起来没什么水平,这让他倍感失落。

他很不能理解,“杀马特”只是一种自我形象的表达,并没有造成社会危害,为什么会招来众多的嘲讽和批判。

2016年,罗福兴的父亲因病去世。这让他下定决心剪去长发,彻底改变原来的“杀马特”造型。“父亲什么都没留下,只留下了责任。”面对妈妈和两个妹妹,他一下子感受到了肩上的重压。似乎在一夜间,他收敛起曾经的叛逆劲,开始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踏实创业,拍纪录片为群体正名

要养家,就必须工作。作为曾经的网络红人,罗福兴接到了不少直播平台抛出的橄榄枝,邀他加入,重聚人气,但他都拒绝了。

“出名和好感度不一样。”罗福兴说,对于普通人来说,网络直播可能带来知名度,但不一定会带来好感度,“好感度就是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此外,他认为直播助长了人们不劳而获、一夜爆红的心理,他更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踏踏实实赚钱,所以选择用所学手艺创业——开理发店。

开启新生活的罗福兴,并没有打算和“杀马特”划清界限,反而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强调要为“杀马特”群体正名。为此,他还以副导演和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拍摄“杀马特”纪录片。

“‘杀马特’不是别人眼中的脑残。”他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存在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即使我没有创造出‘杀马特’,这个群体还是会出现”。

罗福兴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出面寻找失散在全国各地的“杀马特家族”成员,把他们一一拉到镜头前,向观众讲述外界的误解和歧视在他们内心留下的疤痕。

罗福兴介绍说,他了解的“杀马特家族”成员大部分是生活在偏远贫穷地区的“80后”“90后”,他们有的做过留守儿童,有的来自单亲家庭,大多数人初中后就辍学打工,内心孤独又渴望有个归属,于是想通过“潮流”的形象来引起关注。“我们被所谓的主流隔离,于是创造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家族。普通人想要融入主流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加入我们,就没有那么困难。”罗福兴说,“杀马特家族”能迅速壮大,正是因为大家感受到抱团的温暖,找到了缺失。

在他看来,精英阶层掌握着审美话语权,“杀马特”作为底层人谈时尚,是不被认可的。因此,罗福兴参与拍摄纪录片,希望通过消费自己,改变大家对“杀马特”群体的看法,获得大众的理解,“就算得不到理解和认可,我也要表达出来。”

不过,这些事情并未让罗福兴的生活有较大的转变。他的理发店经营状况并不好。

今年初,罗福兴和朋友合伙,在深圳龙岗区坪地镇白泥塘村开了一家理发店。“当时想都没想,冲动下就租了门面。”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由于门店位置偏僻,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信息慕名而来,但没找到地方。理发店经营不到三个月就关门,期间生意凄凉,他投入了几乎全部积蓄——2万多元,“但已经亏了5000多元”。

杀马特创始人杨子浩 梅州杀马特创始人(6)

罗福兴的理发店经营不到三个月就倒闭了。

“不能再亏下去,当初没有考虑成熟。”罗福兴对第一次创业失败感到难过和惋惜,他觉得自己没有太多资本去折腾,如果长期经历失败,只会延续上几代的贫穷,很难再翻身。

链接

“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可以译为时尚的、聪明的。在中国,主要指模仿日韩潮流的乡镇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通常喜欢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大浓妆,穿戴怪异服饰,在自拍时摆出奇怪动作,有网友将他们称为“山寨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