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大捶斟解

作者:王志远



清代万本《太极指掌捶手解》一文说:“五指权里,其背为捶”。权者“卷”或“蜷”也,即向里蜷曲的意思。所以五指向里收拢蜷曲团握,即为捶。捶即是拳头之拳,为名词。太极拳的拳形为四平拳,即拳的四维均须平整。其蜷曲成拳的形式为:以中指领先,四指并拢蜷曲,指尖微微触贴掌心,然后将拇指轻轻盖压于中指中节,慢慢攥拢,`团握形成四平拳。因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术,不以刚硬为能,所以握拳不宜紧实,外形似紧非紧,内则大松,以松柔为好。但虽为松握,须有团聚之意,使之有分之不开,击之不散的作用。握拳时,拳背与前臂齐平,腕骨正直,腕背自然伸直,不可歪曲,不可内拗或外凸,形成戳拳。所谓戳拳者,腕骨不正,握拳不顺,腕骨不松,尺(骨)桡(骨)别扭,形如印戳,这样的拳头不可用也。只有四平拳,才能运腕利活,节力均平,浅轻而坚,掣打劲利。

《太极指掌捶手解》又说:“如其用者……打,捶也。”则“捶”是拳击的意思了,为动词。“‘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覆捶”即为“栽捶”,是为五捶。《太极指掌捶手解》又说:“其次,……有‘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有人认为前者是按势式而命名,后者是按形象性质而命名,两者是一一对应的,这种说法恰当与否有待商榷。如前者之“覆捶”即“栽捶”,就是按形象而命名的。若一定要说一一对应,则应该搬拦捶对通山捶,指裆捶对势分捶,肘底是看捶对叶下捶,撇身捶对背反撇,栽捶对卷挫捶。则似乎与前论之对稍有不合。现将以“捶”字命名的太极“五捶”斟解如下: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2)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3)

二、肘底看捶斟解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划圈抹轻转化敌攻,掤托缠黏断其根;拳藏肘底伺机势,乘隙一捶定乾坤。”说明肘底看肘势的成形是两手划圈抹转,左手抑掌经右臂里侧穿出向前探扑,轻盈如一叶,而右掌沿左前臂尺骨下盖,随盖随握拳,拳眼向上,拳心向里,贴置于左肘下,犹如一桃藏于叶底,故又名“叶底藏桃”,所以肘底(看)捶应该对“叶下捶”。

《各势白话歌》说:“肘底看捶打腰间”,《全体大用诀》说:“肘底看捶护中手”,《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肘底看捶缠绕黏,乘隙一拳莫失机“,充分说明了“肘底看捶”式的体用。寓用拳看守于肘底,以静待动,伺机乘隙,蓄而后发之义。以拳横撇敌之胸胁、腰等中部为主,兼或乘隙捶击腹、裆等下部,或直冲头面上部,乃太极“五捶”之一,因其凶险而要谨思慎用。

“肘底看捶”式之“看”,不是五官眼睛的视看,而是技击术防守之一法,就是看守对方的动静、蓄势待发的意思,是指手法、腿法而言。俗说“看手”“看腿”或“看剑”,就是准备以手、腿或剑击人。有拳家曲解为“眼看肘底之拳”,就是大谬不然矣。杨式也有简称“肘底捶”的,吴式、孙式名“肘底看捶”,陈式、武式名“肘底捶”。其实“看”字既不能简,也不能少的。“看”之一字,寓以静待动之势,寄伺机乘隙,蓄势待发之态,气势呼之欲出,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看”字一简略,气象顿挫,形势全无,索然无味。“看”字是万万少不得的。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4)

三、撇身捶斟解

“撇身捶”,转身横拳撇击对方身体,故名。杨式、吴式太极拳有“转身撇身捶”或“翻身撇身捶”,孙式、武式太极拳无此式,陈式太极拳一路有“披身捶”,二路有“庇身捶”和“撇身捶”,而内容、功能与杨式、吴式已大为不同。因“撇身捶”是应敌身后袭击的攻防法,转身反背,右手握拳,横臂顶肘,抡臂撇捶,叠劲暗采;左掌竖落切格,迎面探扑,两手随腰里外翻转,缠绕连环撇击,所以又名“背反捶”。故“撇身捶”应该对应“背反捶”。又“撇身捶”,因其两臂随身法运作似翻筋斗,故亦称之为“筋斗捶”。

“撇身捶”是以“捶”命名的“五捶”之一。《太极拳体用全诀》说:“撇身捶掌连环劈,掌扑头面捶撇胁;弓步如箭劲透脊,侧身击敌如霹雳。”说明撇身捶是太极拳的主要发劲动作,其特点是右拳左掌反侧阴阳,连环撇捶扑击,下盘配以进攻性的弓箭步,劲起脚根,裆中上翻,经脊透背,贯通于拳掌、向前直击,劲长而意远。“前去之中,必有后撑”,腰脊命门须有后撑之意,以期获得稳定重心,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的效果。

《全体大用诀》说:“撇身捶打闪化式,横身前进着法成。”说明撇身捶应敌身后,是化中有攻,攻中有化的着法。其体用视两手臂犹如二节棍,腕肘间前臂与肘肩间后臂各为一节,以肘为轴,抡臂撇拳,叠劲暗采为化,而化中有攻;以掌迎面扑击为攻,而攻中有竖落切格之化;侧身闪化,横身前进,撇扑相连,拳掌连环,变化多端,使敌眼花失措矣。且使用起来,顶肘、撇捶、扑掌,十分灵便而犀利。上可撇扑敌之头面,中可顶肘、横撇敌之胸肋,下可撇击敌之腹裆,敌之上中下尽在其扫描掌控之中而难以逃遁。

据曾昭然博士著述,杨澄甫先师早年教人,撇身捶一式,皆以左掌置左额上,晚年在穗教人左掌则置胸前。他尝询其故,承答此式着重在右肘,左掌目的在采敌手而已,故其位置高低皆可,惟提高可显威势,放低则切实用耳。陈微明及曾昭然等皆循其旧,以左掌置左额角上(见曾著《太极拳全书》,友联出版有限公司1960年3月初版)。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5)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6)

四、栽捶斟解

栽捶,顾名思义是用拳从上向下栽击,其状如将秧苗等植物栽入土中。此式由于步法与上势相连而进步,所以杨式、吴式太极拳均作“进步栽捶”,如依单势而论,实为“上步”,故杨澄甫弟子曾昭然等命名此式为“上步栽捶”,亦通。武、孙式均作“践步打捶”,陈式作“击地捶”。原义为我将敌蹬倒,即连步赶上,一足踩胸,一拳击腹,故须击拳击及地。现为搂后捶击敌腰间或脚胫,则不必击及地,但仍须折腰挫身前俯,故又名“卷挫捶”。所以栽捶对应的应该是“卷挫捶”。

太极拳注重立身中正,上体折腰挫身前俯的动作是不多的,栽捶是其中之一,这就提出了“立身中正,中正不偏”和“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命题。综观太极拳的整体全局,从体用的角度来看是必须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但个别势式,因进击敌下路的客观需要,有时弯腰幅度不大,只要保持百合、中极、会阴一气贯通,坚守中土,内劲中正不偏的原则,“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也还是允许的。仅以太极拳冠以“捶”名的五捶为例,搬拦捶以打中路为主;肘底看捶、撇身捶以击上路为主,当然可以辐及中路;栽捶、指裆捶主攻下路。打上、中路的拳势,保持立身中正安舒,当然不成问题;打下路的拳势,如一点不允许弯腰,勉强维持正直的上体,则变得过于矜持,生硬僵直了。所以,我们要“通权达变”,既要坚持“立身中正,中正不偏”的原则,又要有“神自然得中,中正之偏”的灵活。这就是矛盾的辩证统一。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进步栽捶破前踢,搂敌仆地腰胫击;上下相随劲完整,腰沉胯松始得力。”完全秉承了《体用全书》对“进步栽捶”一式的用法总结。《全体大用诀》说:“进步栽捶迎面冲”,则此势的用法又与高探马势有点相似了。不同的是,敌以手脚击我,我搂后,不是以掌而是以拳直袭其头面。此说一则与栽捶的形象不符,二则拳捶的“栽”法难以体现,因其已演变为“进步冲捶”了。然而胫骨的正面,又有别称“迎面骨”的,则此诀又极符合栽捶式的体用,想此诀的原意可能就是如此吧。

据曾昭然说:“(栽捶)向地之捶,澄甫师早年教人,系用覆拳(即拳背向前虎口向南),惟晚年教人,则系直拳。”曾询其故,澄甫师答曰:“两者用意全同,惟下击用覆拳较为有力,而用直拳(即虎口向前)则次式(翻身撇身捶)用肘时转来较有力耳。”充分说明无论是编拳或改拳,先辈都是综观全局,是以用为主、体用合一为准则的,并主要考虑出拳是否有力。这和当前某此拳家唯“美”、唯“花哨”的主导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7)

五、指裆捶斟解

指裆捶是太极拳以捶为名“五捶”中的最后一捶,属下路出击之捶。顾名思义,是以拳直指(击)敌裆部。杨、吴、孙式是连续进步以拳直击敌裆,故名“进步指裆捶”;武式为“上步指裆捶”,意义相近;陈式为“指裆捶”。因指裆捶的动作过程主要是左手的搂分及右手在左手分势后的向前指裆捶击,故又名“搂膝指裆捶”或“势分捶”。杨式88式(国家改编套路)就是按这样的原则将指裆捶命名为“搂膝指裆捶”的。所以“指裆捶”应该对应“势分捶”。

指裆捶右拳的打出,有向前、向下或向前略向下打出说,有向前打出说。而有先贤则认为:“此指裆捶是意在击裆部外肾(即睾丸),但外肾位于裆内下垂者,皆以右拳由下后向前上崩打方顺劲易中,如由后上往前下指打,则不相照也。”故其持向前上崩打说,并且否定了向前、向下(包括略向下)打出说。从静态分析,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但由于进步前击,左腿弓,右腿蹬,身法自然落胯下沉,右拳向前打出,实际就能达到“向前上崩打,顺劲易中”这一目的,所以三说之中,惟有向前打出说是正确的,不必刻意由下后向前上崩打了,否则反显别扭,劲既不易顺,亦不易击中。

或说《各势白话歌》不是有“指裆捶儿向下打”句吗?怎么能说向前、向下打出说不对呢?此歌向下打是指指裆捶的用法是打击敌下路。《太极拳体用全诀》说的“进步指裆捶下路,搂腿寸靠把指裆”,前句就是向下打的最好注释,而后句则说明此着法在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

定等十三势中应占一个靠字。即指如我用指裆捶法,手臂被对方捋住并向下捋带时,顺势进步用肩头直奔对方胸部靠击,同时实施搂腿及指裆捶。《全体大用诀》亦说:“指裆捶下靠为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如前所述,在保持中定,内劲中正不偏的原则下,个别动作,如前式之栽捶,现式之指裆捶,因进击敌下路的客观需要,只要保持百会、中极和会阴一气贯串,上体前俯幅度不大,“中正之偏”还是允许的。但不能因此而炮制“斜中求正”的理论,任东歪西斜的拳势在拳路中横行,这就是沈寿老师说的“歪斜摇摆赖拳相”“功夫越深,拳架越歪”了,也就是拳谚所说的“点头哈腰,传授不高”。(图五1)

以上五捶是以“捶”命名的拳式,所谓“太极五捶”典出于此。后人亦有以此五捶名义而创编“太极五星捶”套路,流传于世。而太极应用捶法的岂止以上五捶,还有“打虎势”“双峰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加上拳掌互变的“白蛇吐芯”,恰好也是五势,可称未冠以捶名的另类“五捶”。因其势式均采用“怀抱双捶”的形式,故此五捶称为“复捶”五捶,现顺沿前所述之五捶将太极复捶五捶斟解如下: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8)

六、打虎势斟解

打虎势分左打虎势和右打虎势,仅是左式右式而已,用法并无二殊。此式是太极拳术中以退为进的最猛烈杀着之一,因其势两臂圆环饱满,两拳相荡相合,如武松打虎,又似罗汉伏虎,法相庄严,虎虎生威,故名。《太极指掌捶手解》一文说:“如其用者……打,捶也。”所以打虎势之“打”也可作“捶”解。当然,这里的“捶”作动词用,就是以“捶”击“虎”。打虎势一名“披身伏虎”。杨澄甫的南宗传人曾昭然认为:旧名披身伏虎,实不可解,以其动作象形言,应改为“左右披绅缚虎”。然未被世人所接受。今88式及孙式沿用“披身伏虎”,武式简作“伏虎势”,陈式名“打虎势”,又名“兽头势”或“护心捶”。第二路有“伏虎”,与杨式“打虎势”对照,较第一路“兽头势”更为近似。吴式则无此势。

据传“打虎势及双峰贯耳二式,在旧太极中无此二目,此杨班候先生所增加”(见吴图南著《太极拳》一书,1957年再版自序,商务印书馆出版)。若此说成立,说明此二式非杨禄禅所留传。在卞人杰《国技概论》(1936年正中书局)所辑《陈氏世传太极拳谱》中亦无此二式,这说明《陈式太极拳》一书中的“兽头势”(又名打虎势),也可能系后人所增益而成。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左右打虎势威武,下采上打披身退。”说明左右打虎势的正统用法是下扼住敌腕后沉采,上以拳击敌头或背的以退为进,退后复进的凶猛杀着。《体用大全诀》则说:“左右披身伏虎精,上打正胸肋下用。”说的是该势的另一种着法,往上打敌的胸部,往下可以打软肋。而曾昭然则说:“有不知其作用而始终握两拳上下击者,非。”即是说握两拳上下击人是不正确的。说明同一拳势,各人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曾昭然又说:“此式,澄甫师早年教人,两掌牵动时皆覆掌,至两拳在胸前相对时两虎口相对,晚年教人,两掌变阴阳掌,两拳虎口异向。余尝询其故,承答前后用意全同。所以用阴阳掌者,示只须一手采拿而已;所以使两虎口异向者,只须一手采拿且势较顺而已。”(曾昭然著《太极拳全书》友联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可见杨澄甫晚年定型的打虎势,是采用后者的。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9)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0)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1)

七、双峰贯耳斟解

“双峰贯耳”,贯者,掼也,喻两臂成钳状,两拳虎口相合掼击敌双耳,形如双峰雄峙,飞贯敌耳,故名。亦有拳家认为,两手握拳后,各指掌间的关节形成凸陷,一如起伏连绵的山峰,而两拳食指掌指间的关节如“奇峰突起”,则为“双峰”。双峰夹击敌双耳,是为双峰贯耳。双峰贯耳,一作“双风贯耳”,因其势如狂风骤雨贯耳而得名。

如前打虎势的斟解所述,据传“打虎势及双峰贯耳二式,在旧太极中无此二目,为杨班侯先生所加”。如李亦畬传抄的《各

势白话歌》里就无双峰贯耳势。杨家藏本《十三势名目》,实即杨氏太极拳谱,该谱系杨氏早期拳谱,至少是杨班侯、杨健侯时代的,甚至可能是杨禄禅定的杨氏初期谱子,亦无“打虎”和“双峰(风)贯耳”势。疑“双峰贯耳”势系由外家拳“武松脱铐”所衍变,该势拟武松遭人陷害,头及双手锁上木枷后,在飞云渡以两拳自上而下分击右膝脱铐后,以两拳贯击敌耳而得名。此势招式凶猛狠毒,着着致人性命,系班侯成名之拳,习者慎用之。

《太极拳体用全决》说:“双峰贯耳双环捶,叠而后掼步要追。”简洁明了地说明了双峰贯耳的经典用法是以双拳环掼敌耳,步骤是,先以两手背叠住敌两腕,然后掼击,掼击时要上下相随,手到、身到、脚到、一到俱到。两拳勾掼,也要用整体的劲,即裆劲下沉,骶骨坚实有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通达于脊,贯于两拳,总须完整一气,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发劲沉着松净,专注一方。步趋身拥,身既略有进攻之意,亦有对拔之势,才能得势得力。《全体大用诀》说:“双峰贯耳着法灵。”着者,招也。说明此势看似凶猛,然而用法变化多样,是一种非常灵巧和实用的招式。与敌对阵者应不拘陈规,灵活多变地使用此势,获得出奇不意的制胜效果。如傅(钟文)沈(寿)两导师,就常以掌代拳,叠而后掼,以双掌拍击敌双耳。与之对阵,“吃了耳光”,还不知怎么回事。当然拍击是轻轻的,仅以示“警告”而已。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2)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3)

八、上步七星斟解

上步七星,上步后两拳交错,下步成右虚步,从侧面看,其头、手、肘、肩、胯、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其形势布排恰似北斗星座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故名。所以《各势白话歌》说:“上步就排七星拳。”上步七星在拳术上通称“七星势”,亦有简称“七星捶”或“七星拳”的。而太极杨、陈、吴、武、孙五大门派皆称“上步七星”,惟吴、孙两式用掌而不用拳,故无“七星拳”“七星捶”之说。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上步七星防上打,掤架之下直拳驰。”《全体大用诀》说:“上步七星架上势”。说明上步七星的主要作用和十字手类同,都是以封掤防御为主,攻防结合的式子。所有手法都由十字手衍变而来。然而两拳仍有主次之分,左拳以掤架为主,右拳与左拳交叉结成十字,辅以掤架,同时直击敌胸。十字封掤,似掤如打,连架带打,且掤且打,即此之谓。

上步七星两拳的向前封掤,两肩不可因两拳的交叉而上耸或锁住,亦不可扬肘,两臂呈弧形交叉曲蓄而圆满,两手合拳离胸不可过近、过远、过高、过低,两拳眼必须斜向里上。这是因为上步七星的主要用法是,敌用右手自上劈下,我以两拳交叉朝前上掤住。如拳眼向上或向里,前者无掤劲,后者造成抬肘,既不能松肩沉肘,掤劲亦自然不足。两手合拳过近、过低头部易受攻击,因敌之攻手及我头部;过远则两臂伸直,掤劲不足,起不了掤的作用;过高则两胁侧门、胸腹正门洞开,暴露于敌,易受攻击。

此外,两手握拳时机要恰到好处,不能太早,在两臂即将交叉时才能成拳,使之符合“去时撒手,着人成拳”的原则,(附注:拳谚说:“去时撒手,着人成拳。”即是说拳要在击到位、刚击到人的瞬间,才能团握成拳,这样出劲出拳威猛有力,才能充分发挥拳的作用。所以太极拳凡握拳的动作,如栽捶等十大捶,“拳”必须有逐步形成的过程,慢慢攥拢,待击人到位时,团握成拳。)两拳交叉向前上掤时,要有且掤且打之意,右脚有前踢之意。劲起于足,发于腿,主于腰,敛于脊,布于膊,贯注于两拳。节节贯串,动短、意远而劲长,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上步七星式要立身中正,中正不偏,决不可有前俯后仰;虚实要分清,应以左腿支撑身体的重量,不可用右足掌分担;腰要沉,裆要圆而虚,要裹裆、吊裆,不可夹裆(尖裆)、荡裆。两胯根撑开,两膝微呈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会阴虚虚上提,不使其有下荡之意,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能使髋骨的骨节撑开,并使髋骨周围的韧带撑足撑开,因而增加了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及活动范围,使下盘轻灵而旋转无滞,并加强了腿部的承受能力以及弹性的弓劲,从而在技术上达到太极拳名家“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但依着何处,便以何处击之”的境界。

上步七星之“七星”除了头不可乱动乱用外,手可以击,肘可以顶,肩可以靠,胯可以靠,膝可以撞,脚可以踢。所以凡交手,必须眼顾“七星”,对敌之“七星”严加防范,以免为敌所乘。

戚继光《拳经》第五式“七星拳”诀日:“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提笼,饶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有搅冲劈重。”此诀其实也是对太极拳上步七星势的最好斟解。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4)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5)

九、弯弓射虎斟解

弯弓射虎势,两臂圆撑,两手握拳,左手握正拳,右手握反拳,呈反手开弓状,酷似猎手弯弓射虎,故名。武式除“弯弓射虎”外另外“双抱捶”,孙式作“双撞捶”,陈式无此势。

《全体大用诀》说:“弯弓射虎挑打胸”,说明了本势的用法,如敌以右手攻击,我用左臂将其挑起,同时进步以右拳直击敌胸。

《太极拳体用全诀》说:“弯弓射虎如发矢,沉劲蓄气双拳使”。《各势白话歌》说:“弯弓射虎项朝前。”又说“怀抱双捶谁敢进,走遍天下无人拦。”则说明了弯弓射虎的威力及使着时的注意事项。即“项朝前”“沉劲蓄气”及两拳相合。项者颈也,项朝前则项顺,则眼平视;眼平则心平,则气顺。正如傅钟文老师所说:“虽说眼为平视,眼神随两拳转换,但实际上眼应略向前上远视,因为‘虎在山坡上呀’。这样精神才提得起,形象神情皆更合弯弓射虎。”此乃经验之谈。《太极拳体用全诀》又说:“拳打四角合内动,连环捶击谁争锋。”说明自转身摆莲转接弯弓射虎,要注意做到拳打四角。即自西北(偏北)打至西南(偏南),再打至东南,最终打至东北斜方,眼神随拳转换。起承转合,心牵意连,绵绵不断,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步到,动则一动俱动,到则一齐都到,上下协调相随,齐起齐止。则弯弓射虎中藏生气成浑元,上下随合妙无穷矣。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6)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7)

十、白蛇吐芯斟解

“白蛇吐芯”芯者舌也。此势与撇身捶基本相同,惟撇身捶右拳在白蛇吐芯中变为右掌。拳掌兼用,掌拳互变,环转成圆,劲起于足,发于腿,主于腰,敛于脊,布于膊,运之于掌,贯之于指。在身法的配合下,两臂回环,如常山之蛇,相吸相系,以意牵之,以形连之,如影随形;随心之动,两掌连环,伸缩吞吐,反侧阴阳,上下翻飞,展蹙穿插,即化即打,柔活迅捷。姿势、动作、形象、用意,极似蛇之吐芯,故名。

有先贤在对《太极拳体用全书》的眉批中说:“前者为撇身捶,今者势同,所差者拳掌之分,自应名撇身掌,何言白蛇吐芯之言哉。况拳势之命名,非象形则象意,今此式形即不同,意亦不象,如何亦说白蛇吐芯哉。”傅钟文老师亦曾闻有此说,不以为然,傅沈(寿)两专家均认为,此势形也似,象也似,法亦似,神意皆似,白蛇吐芯极其贴切。其势之体用,拳变掌后,先以沉劲用右掌背撇击敌脸部,此谓“迎面铁扇”,并暗用采劲将敌手叠住,左掌继施连环扑击,右掌复以左手掩护,从左腕上穿出,掌心朝上,以指尖取穿敌双瞳或喉部。翻飞吞吐,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卷舒有的矢,俯仰有着落,掌心之形虽凹,而其意则凸,皆因“白蛇”“吐芯”,其吐劲也,劲达于四梢,形于手指而贯注于指尖。《全体大用诀》说:“翻身白蛇吐芯变,采住敌手取双瞳。”《太极拳体用全诀》说:“转身白蛇吐芯烈,一撇二扑三穿击;叉喉取瞳任尔为,吞吐插穿敌胆裂。”除了肯定“白蛇吐芯”的术名意义外,也说明此势在技击上是一种点穴穿刺的毒着。习练者轻易不要试着,以免误伤。

此势以撇身捶所用之劲为筋斗劲,皆因其两臂随身法运作似翻筋斗耳。故撇身捶有“筋斗捶”之称,而白蛇吐芯则无相应的筋斗掌名,这是因为此势是拳掌互变的关系,而归入“复捶”之系列,而形成五“复捶”。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8)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19)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20)

太极五大捶(太极十大捶斟解)(21)

综上所述,太极拳之捶实有十捶之多,所占的比重是很重的。有人说太极拳重掌不重“捶”,显然是一种误解。太极拳历来重视捶,非但重视“曲捶”,而且重视“直拳”。这是太极拳的技击性所需要,所决定的,笔者不惜重墨斟解太极拳十大捶,目的就是消除拳家对于太极拳的误解,以引起大家对于太极拳的热爱和重视。如能得到拳友的认同和欣赏,则是作者恳挚的愿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