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网_扬州文化】
刘俊
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恰当的称呼,可以让人际交往更加顺畅;一个不恰当的称呼,也许会惹出许多麻烦来。
前不久,有位年方41岁的女士去一家超市买东西,被29岁的女性收银员称呼为阿姨。就为这件事,两个人大吵了一架,还一直闹到了派出所。我要是警官的话,一定会先批评那位29岁的女士,于情于理,无论如何,都应该喊那位41岁女士为大姐才是。
我还要告诉这位收银员姑娘:世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生活中也没有随随便便的称呼。在社交圈里,称呼是需要彼此尊重的,而且需要遵守一定惯例的。所以,别把称呼当小事。一个称呼,不仅反映了自身的教养,又表达了对别人尊重,还体现了双方关系的程度。
我已注意到,在社会生活中有几个圈是特别重视称谓这件事的。比如在商圈里,为了拉生意,往往是“往年轻里叫”的。我就经常享受到这个待遇。那些店家小女孩就经常喊我大哥或刘哥。喊得我心里乐滋滋的,甚至还会不由自主地掏腰包。
而在职场上,为了办事顺利,往往是“往职高处喊”。进了机关门,不是局长就是处长,而且正副是不分的。实在搞不清就喊主任,反正主任无大小;而到了乡镇街道办事,如今内设机构都成了局,见了人喊局长也没错。
而在朋友圈里,则是“往亲切处喊”。我的微信朋友群特别多,有战友群、同学群、文友群、老乡群,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群,群里大家乱喊一气,亲得不得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一次,一位姑娘找我帮忙,为了套近乎,一早发信来:“亲,你起床了吗?”可把我紧张坏了,要是让老伴看到了咋办呢?
当我们回到亲友圈里,称呼就必须庄重起来。长辈就是长辈,晚辈就是晚辈,是乱不得的,切不可没大没小的。更重要的是,在家里每一种称呼事关家庭伦理关系,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寄予了称呼者与被称呼者身上所承载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称呼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作者简介:
江苏省艺研会副会长,扬州市文联原主席。作为文艺志愿者,“我不是这个家那个家,愿意一心一意为大家。”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