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一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这是死而追尊,与周朝的“太王”十分相似。至汉高祖得天下后奉其父太公曰太上皇,“太上皇”就变成了生号,后代相沿不改。太上皇由死后追尊之号变为生号,有段历史故事:

太上皇称谓来源于谁(你真的了解太上皇)(1)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刘邦回到栎阳,五日一朝他老爸刘太公。太公的家令对太公说:天亡二日,土亡二主,皇帝虽是您的儿子,但却是万民之主,太公您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但也是皇帝的臣民,怎么能让皇帝拜臣民呢?这样,皇帝的威严就受到损害。

从这以后,刘太公上朝,就像士卒拿扫把扫地那样,下朝时,每到殿门口,刘太公就弯腰等刘邦先走,以表示对皇帝的恭敬。刘邦一见大惊,马上下殿搀扶刘太公。太公说: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能因为我而乱天下之法呢?于是,刘邦从心眼里佩服家令的话,赐给家令五百斤黄金。

太上皇称谓来源于谁(你真的了解太上皇)(2)

这年五月,刘邦便发布一道诏书,其云: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太上皇称谓来源于谁(你真的了解太上皇)(3)

为什么称“太上皇”而不称“太上皇帝”呢?蔡邕的解释是:太上皇不言帝,非天子也。颜师古注称: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这是太上皇的原始含义。后代的“太上皇”,则自己本来就是皇帝,而以帝位传其子,自称“太上皇帝”者。从皇权的转移形态而言,它是一种皇位继承的特殊形式,即是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以“内禅”的方式,把皇位转让给儿子。

太上皇称谓来源于谁(你真的了解太上皇)(4)

(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