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这座距今已经2000年的寺庙,因供奉佛指舍利而闻名于世,曾被称为“关中塔庙始祖”。1981年8月24日,连绵的阴雨让法门寺半边倒塌。在重修法门寺,却意外发现了满是宝贝的地宫。在地宫中,还发现了喝茶七件套。但是,其中有一只金笼子,一只银笼子,其用途却一度成谜。这是什么样的笼子,到底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发现(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大量宝贝,如世界上唯一一枚佛祖指骨舍利,还有感应舍利,金银器,香具,丝织品等等。其中,还出土了一整套精美的金银茶具。这套茶具涵盖了我国古代饮茶的烘烤、碾磨、罗筛、贮存 烹煮,一直到饮用等全过程,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
通过这套茶具,我们可以得知唐人吃茶的过程:把茶叶烘烤后,研碎,筛过,然后用开水调成糊状,再加入盐、姜、葱等调料,端起来吃掉。整个过程的每一步骤,都有专门的茶具对应。可是,考古人员发现,这一整套程序结束后,有两件茶具却没有“用”上。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发现(2)


这两件茶具,分别是两个笼子。它们都是用金银丝编织而成的。一个通高15厘米,重355克。整体为筒形,带盖,横截面为椭圆形。顶部带有提梁,用素银丝编织。顶盖有塔状丝编物装饰,呈子母口。笼体全部编织成五边形近圆的小孔。底部,则有四个盘圆的圈足。另一个笼子呈桶形,也带提梁,通体为古钱实地秘菱形孔,盖面笼外,用模冲的方法制出相向飞翔的大雁,底部四足则由破叶花瓣粘接呈“品”字形,是由金丝编成。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发现(3)


这两个金属笼子是做什么用的?难道,是当初放错地方了吗?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没放错,这确实是一种茶具,叫茶笼,只不过,它们是当时用来盛茶饼的。怎么会有茶饼呢?前面不是说了吗,唐人饮茶,都是把茶叶磨成末。这里,就有了唐代饮茶的另一种方式。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发现(4)


我们都知道,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是把茶叶磨成粉末,但在当时,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新鲜的茶叶。可当饮茶普及之后,在全国大江南北,不论春夏秋冬,都有许多人喜欢饮茶。可不可能每家院子后面都种有一片茶园,都能随时薅一把茶叶来。因而,茶叶的贮存,运输,在没有恒温车和水柜的唐代,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发现(5)


于是唐人发明了茶饼。根据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在唐代,人们已经拥有了完善的茶饼制作技艺,有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具体做法就是:在春季晴天的早晨,在太阳还没出来,露水还未干的时候,采下茶叶,放到甑釜中蒸,蒸过后,用杵臼捣碎,再用模具拍压成茶饼,再把茶饼穿起来,焙干,封存。至此,一块或圆或方的茶饼就制成了。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发现(6)


茶饼离开了“工厂”,经过“快递”,发到个人手中,该怎么办呢?法门寺出土的这两个金银茶笼就派上用场了。平时,都要把茶饼放在茶笼里。这样做,便于存储,还防潮,卫生。饮茶前,就把茶饼从茶笼里取出,切下一块,然后就爱咋“吃”咋“吃”茶了。这种方式,我们今天饮用某些普洱茶饼、茶砖时,还在沿用类似的方法,不过小编推断,唐朝的茶饼和当代制作茶饼的技术,绝对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那时候制作茶饼的技术,已经失传了。当然,如果您更讲究一些,在饮茶前,还可以用温火,隔着茶笼对里面的茶饼进行慢烤。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烘干茶饼,不至于造成内潮外干,二是能进一步激发茶的茶香和味道,类似于今天的饮红酒之前的醒酒。

法门寺地宫的发现 法门寺地宫发现(7)


有意思的是,宋代的宠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还特意记载了一个专爱茶饼的故事:魏国公也很喜欢饮茶,但是,也许是嫌磨制茶粉麻烦,也许是想与众不同。人家就是不爱饮用茶粉,反而偏爱茶饼。以至于每次喝茶,非茶饼不喝。如此看来,如果您能穿越到魏国公家里,一定会看到许多各式各样的茶笼。只可惜,大多数的茶笼,都已经消失了,要知道,它们一旦能留到现在,那就全都是宝贝。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