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1)

“一箭双雕”这一成语出自《北史·长孙及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及,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馒,遂一发双贯焉。”

说的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射技高超的人叫长孙晟,发射箭只能够百发百中,无人敢与他相比。北周的国王为了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玉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公主送到目的地。摄图大摆酒宴,盛情款待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当地风俗,需要比武助兴。这时,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霸王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长孙晟握弓在手,转身便射,只听“嗖”地一声,一枝利箭射进了铜钱中间的小方孔。观看的人无不喝彩。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敬重有加,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去游玩打猎。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然抬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递给长孙晟两枝箭:“能把这两只大雕射下来吗?”长孙晟爽快地回答:“一枝箭就够了!”边说边接过箭只,策马奔腾,搭箭拉弓,对准两只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串在一起的大雕从天上掉下来。

“箭”(jiàn)字是个有声会意字,金文写作

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2)

,上边“竹”字甲骨文写作

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3)

,形义为长有“个”字形叶子的竹子;下边“前”(qián)字表声兼表意,甲骨文写作

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4)

,从“行”从“止”从“舟”,“行”字表示道路、行走,“止”字表示脚趾,代指脚、人,“舟”字表示舟船。三形会意,“前”字形义为撑船水中前行。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前”字为“不行而进谓之前”,意思是不用脚行走就可前行。故有前进、向前、前往、前去、前边、前方、前程、前面、前列、前沿、前言、前任、前辈、前提等说法。“前”字在“箭”字中表义为向前、前行。“竹”与“前”两形会意,“箭”字本义为用竹子制作的可以在空中前行的一种竹器,特指箭只、箭矢。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箭”字为“矢也”,即箭矢。《释名》“箭,进也。又竹之小者曰箭”即前进,用竹子制作的细小的箭只。《博雅》“博箸谓之箭。”即赌博的筹码也叫做箭。《扬子·方言》“自关而东曰矢,关西曰箭。”即函谷关以东叫矢,函谷关以西叫箭。

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5)

“雕”(diāo)字原本是个有声会意字,籀文写作

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6)

,左边“周”字甲骨文写作

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7)

,形义为种满庄稼田地的边界。由此引申出多种含义,如周边、周围、四周、周长、周遭、圆周、周旋、周折、周转、周密、周备、周全、周祥、周严、周到、周期、周而复始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周”字为“密也。”即稠密、密闭。此解由庄稼稠密、边界闭合引申而来。“周”字在“雕”字中表示两层含义:一是种庄稼的田地;二是周围、周旋。“雕”字右边“鸟”(niǎo)字表声兼表意,甲骨文写作

名将一箭射鸟(一箭双雕)(8)

,形义为鸟类动物。正如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鸟”字为“长尾禽总名也。”即长尾巴飞禽的总称。《诗•小雅•菀柳》“有鸟高飞。”即有鸟儿在天空中飞翔。“周”与“鸟”两形会意,“雕”字本义为经常在庄稼地或村落周围空中盘旋(周旋)而寻觅食物的鸟类动物。

后来把右边的“鸟”换成“隹”,写成现在的“雕”,只能会意而没法表声了。上古时期“雕”写作“鵰”,二者互为一体,含义相同。把“鵰”改写为“雕”应当是败笔之作。

资料记载,雕为大型肉食类猛禽,分布范围极广,种群较多,主要雕类有金雕、白肩雕、虎头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鹰雕、草原雕、乌雕、白腹山雕、小雕、棕腹隼雕、林雕、白腹海雕、渔雕、短趾雕、蛇雕等。体型粗壮,翅及尾羽长而宽阔,扇翅较慢,常在近山区的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大型哺乳动物幼畜等,也嗜食鼠类。在中国常见的种类有金雕和乌雕。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箭双雕”基本含义就是:射出一枚箭就射中两只大鸟,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取得意料之外的收获。至于射落的是哪种“雕”,我们不得而知。如果非要问个水落石出,只好穿越到南北朝时代去问长孙晟了。(二马汉字评书第46讲)

作者:范登生, 二马看天下特邀专栏作家

责编:恬恬

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二马看天下”,查看更多精彩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