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几天可以好(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1)

最近疱疹性咽峡炎

可谓是让无数家长焦头烂额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一样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每年4月至7月是高发季节。

折磨小朋友的同时

也把自己折磨得不行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几天可以好(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2)

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

懂得如何消毒就变得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教教大家

如何有效正确消毒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特点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等传播,主要传播方式是“粪—口”途径,其次为呼吸道飞沫传播。

肠道病毒的特点:

怕紫外线、怕高温、怕含氯消毒剂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几天可以好(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3)

因此对污染的物品可以选用暴晒、煮沸、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

疱疹性咽峡炎消毒小技巧

1、正确选用消毒剂和配置方法

1.75%乙醇(酒精)对引起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无效,家庭应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剂等进行消毒。

2.现以家庭中常用的84消毒液(浓度为5%左右的含氯消毒剂)为例进行配置。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几天可以好(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4)

配置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和消毒对象,选择对应的配置浓度,按照表中的稀释比例分别量取84消毒液和水,充分搅拌均匀即可使用。

配置小技巧:

如没有专用的量具,可使用矿泉水瓶进行稀释配置消毒剂。消毒剂倒满1个矿泉水瓶盖约为10ml,将水装满1个大矿泉水瓶约为500ml。

3.稀释后的消毒剂不能长时间存放,应随配随用;消毒剂开封后,应尽快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注意拧紧瓶盖,避免挥发影响消毒效果。

4.其他类型的消毒剂应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稀释使用。

2、正确消毒

家庭中有患儿时应该这样做

↓↓↓

01 地面、墙面。

无明显污染情况下,做好日常清洁即可。如被患儿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应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被污染的地面、墙面等进行擦(拖)拭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再次擦(拖)拭。

02 衣物、被褥等织物。

患儿的衣服、被褥等需要单独清洗;如耐褪色,可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再清洗;如耐热,亦可煮沸消毒。

03 患儿的呕吐物可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处理。

将抹布充分浸泡消毒液后,盖在呕吐物上方,静置30分钟后再包裹置于垃圾桶内,再倒入消毒液浸泡30分钟,之后即可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患儿的粪便、痰等可参照呕吐物的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呕吐物后,应用充分浸湿过含氯消毒剂(1000mg/L)的拖把拖拭地面,作用30分钟后再次用清水进行拖拭。

04 卫生用具。

每天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座便器、便盆进行擦拭消毒、对拖把、抹布等进行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次用清水进行擦拭或清洁干净。处理过污染物的拖把、抹布应随用随消,卫生间的拖把、抹布应专用。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几天可以好(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5)

特别提醒:

1.家中有多名儿童的,应特别注意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避免感染其他儿童。

2.不需要大面积喷洒消毒,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重点消毒。

3.配制消毒剂、进行消毒时,及清理患儿呕吐物、排泄物时,均应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完成操作后及时洗手。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几天可以好(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6)

家庭中没有患儿应该这样做

↓↓↓

01 每天充分清洗、消毒儿童使用的餐具、奶瓶。餐具、奶瓶可使用消毒柜、消毒器进行高温或紫外线消毒,也可煮沸消毒(20分钟)。

02 定期清洗玩具,不适宜高温消毒的玩具,可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再用清水清洗。

03 婴幼儿重复使用的尿布应及时清洗、曝晒,或煮沸消毒(20分钟);其他衣被也应勤洗晒。

04 流行季节,还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家中的门把手、开关、卫生间的水龙头、冲水按钮、床围栏、桌椅台面等经常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疱疹性咽峡炎预防为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目前没有相应的疫苗,关键要做好预防工作: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❷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❸ 居室多通风,在疾病高发期间,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❹ 孩子被褥及玩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❺ 6月龄~5岁的适龄儿童可接种EV71灭活疫苗(但请注意,不同疫苗产品的适种年龄略有不同),预防由EV71病毒所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几天可以好(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7)

希望家长和小可爱们

都能不被咽峡炎困扰

供稿:消杀与媒介防制所

编辑:健康教育与传媒科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