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后,日军对华北重镇保定展开猛烈进攻。几天后,保定城沦陷。保定会战后,日军开辟了一条从天津到保定的运输线,而位于水路交通线上的白洋淀,因此遭到了残酷的蹂躏。

为保证运输,残忍的日军运输船通常“走一路,拆一路”,把影响通行的桥梁全都拆毁。他们抢劫当地中国老百姓的船只,把原来的船主赶下船,稍有反抗就会遭到屠杀。为了安全,日军甚至还将靠近河流两岸的房屋也都烧毁夷平,以扩大射击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反抗,永远是中国人民对于侵略者的不二选择。

“水上游击队”初登场

为了更好地组织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活动,1938年夏,原安新县东半部水区划出,另设立新安县。新成立的新安县有四个行政区,随后,三区抗日游击小队成立,简称三小队。由于三小队主要是在水区进行游击战争,所以又叫“水上游击队”。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1)

就是这支刚刚成立不久的,武器装备很差的水上游击队,他们打的第一仗,却是在岸上痛击日军的骑兵队。

一天,三小队得知日寇将要从北关桥头经过,进攻新安县城,于是事先做了伏击准备。当30多名日寇骑兵踏上北关桥头时,队长带领埋伏在桥边的队员突然向敌军开火,他们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大抬杆”的武器。

曾经的三小队队员,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孙革,后来也担任过雁翎队的副队长,据说他就是电影《小兵张嘎》里“嘎子”的原型之一。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2)

孙革

枪咕噜一响,那杀伤力相当大。这个铁砂子打到身上以后,挑都不好挑。顺着骨头滑着跑,看着只有枪眼,子弹没在这,滑到一边去了。

在这次伏击中,20多名敌寇当场毙命,其余敌人狼狈逃窜。看着被打成筛子一样的士兵,日军大叫“扫帚炮大大的厉害!”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3)

这种被日军称为“扫帚炮”的“大抬杆”,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人民打猎用的土造火枪。它的构造极其简单,由枪管和枪托两部分组成。两道铁箍把枪管与枪托结合在一起。枪身全长两到三米,口径一般30到50毫米。枪身的尾端有一个火门,射击时用火绳点火引发。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4)

就这样,在初期主要以这种简陋的猎枪“大抬杆”为武器的白洋淀人民,成功地取得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个胜仗。

从此以后,白洋淀地区抗日武装,以及众多“嘎子”们,便开始利用广阔的白洋淀迷宫,与日军展开了斗争。

起名“雁翎队”

1939年2月,日军占领了安新和新安县城。然后,开始到处烧杀、奸淫,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

日军大规模入侵白洋淀之后,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仅一年时间,美丽的白洋淀就变成了人间地狱。

那年夏天,日军还利用汛期扒开大清河南岸河堤,人为造成水灾,致使决堤一百多处,千里田园汪洋一片,200万灾民无家可归。

随后,日寇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白洋淀的猎户们交出土枪土炮。当时,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书记、区长等,进村入户,动员人们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斗争。

1939年春夏之间,三小队把新加入的猎人编为一个班。抗日游击队虽然壮大起来了,但他们的武器却仍十分简陋。

一天,中共新安县的县委书记侯卓夫到三区检查指导抗日工作。当他看到三小队这些新加入的猎人们的武器时,发现每支“大抬杆”后面都插着一支漂亮的大雁长翎毛。队员们告诉他,平时在“大抬杆”的信口上插上雁翎,既防水又防火。其实也相当于步枪的保险。作战时拔下雁翎装上火药,就可以开枪。这也成为他们这个游击队的一个标志。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5)

侯卓夫连声称赞,灵感一现,便给这个新组建的班起名“雁翎队”。逐渐地,白洋淀的人民,便以“雁翎队”这个名字,代替了整个三小队的正式番号。

县委书记侯卓夫曾说,之所以叫“雁翎队”,除了他们使用的武器上插有雁翎外,他们在水上活动时,行驶队形也像大雁的队形一样,总是按照“人”字形排列。大雁恋故土,就像他们保家卫国一样。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6)

1940年5月,根据斗争的需要,安新、新安两县合并,复称安新县。同年夏天,经安新县委批准,雁翎队从三小队中独立出来,单独组建了新的“雁翎队”。于是,白洋淀便有了两支水上游击队:三小队和雁翎队。有时候乡亲们亲切地把两支游击队都叫做“雁翎队”。

两支部队有分有合,协同作战,他们利用有利地形,在白洋淀与日伪军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白洋淀当时共有143个淀泊,被370多条沟壕纵横切割,芦荡荷塘星罗棋布,使得白洋淀成了一个奇特的水上迷宫,因此也成为了一个打伏击战的理想战场。

水上伏击日军

这个时期,除了县城,白洋淀内几个较大的村镇也都有了日伪军的据点。各据点之间经常相互联络。赵北口到新安,王家寨是必经之路。因此,这三个据点的日伪军,来往更频繁。于是,雁翎队便准备在这里打日军一个伏击。

1940年秋的一天,三小队得到情报,赵北口据点的9名日寇,下午两三点钟,将由新安驾汽船返回赵北口。于是,便通知雁翎队,一同埋伏在日军必经的李庄子村东航道两边的苇塘里。

初秋的白洋淀,碧波浩渺,芦苇如林。一望无际的荷塘中,茂密的芦苇荡成为保卫家园的天然屏障。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7)

队员们装扮成渔民,划着船进入白洋淀大清河一侧。大清河在这里河宽水深,没有杂草,是敌汽艇和大型船只的必经之路。这里芦苇长得又高又密,小船划进两三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队员们找到最佳的射击位置后,提前隐蔽好,把“大抬杆”牢牢地固定在小木船上。大家静静地等待着,就像等待猎物的出现一样。

不久后,日军的汽船出现在视野中,两边的“大抬杆”一起开火,顿时硝烟弥漫,杀声震天。

当时18根抬杆枪像火一样,冲敌人打去。把敌人的船打得直转圈,9名日军当场被打死了8个。剩下的一个把船开到赵北口据点,因为屁股上扎了许多铁砂子,在取砂子的时候也死掉了。

就这样,为了抗击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白洋淀抗日军民奋起抵抗,拿起先辈留下的武器,与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

雁翎队利用淀内沟壕纵横、港汊众多、千顷芦苇荡、万亩荷花塘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发挥白洋淀人谙习水性的特点。

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的包运船。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8)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9)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10)

冬季结冰后,雁翎队员用木头、铁条和苇箔制成“冰床”,大的上面能坐四五人。因冰床接触冰面的部分为铁条,坚硬光滑,在冰面上运行速度极快,雁翎队员称它们为“土坦克”。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11)

他们在六百多平方公里的白洋淀上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战斗中,队伍渐渐发展、壮大。土枪换上了“三八大盖”,歪把机枪代替了“大抬杆”。到1940年年底,全队已发展到一百八十多人,拥有五十多只船。

雁翎队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插在敌人津、保水上航线的咽喉上,成为冀中民兵抗日武装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小兵张嘎里的小嘎子的性格(你以为小兵张嘎中的嘎子是一个人)(12)

来源:CCTV国家记忆

作者:司万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