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余年》中,范闲用当代人的思维,把超前的经典诗句背出,成为了穿越之后那个时代的“诗仙”,这足以见得诗歌对于文人而言,是多么重要。

正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着美酒,伴随着歌舞,人生时间有限,要建功立业,那就得趁早了。

对于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而言,人生的大起大落,让他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就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他写出了很多绝句,堪称经典。

小学学过陋室铭吗(陋室铭被家长建议从课本中删除)(1)

其中有一篇《陋室铭》穿越千年之后,被收录在了语文课本中,这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相当经典。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但刘禹锡却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行文如流水,读完意犹未尽。

虽然作为一名80后,距离学习这篇文章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依然是历历在目,朗朗上口。接下来不妨来回味一番。

原文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虽然只有81个字,但表达的意思很清晰,读完之后,感觉就一个字:妙!

但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铭文,却有家长建议从语文课本中删除,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这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高傲的情结,瞧不起农民(亦作平民)。

小学学过陋室铭吗(陋室铭被家长建议从课本中删除)(2)

家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气愤之情,是因为文中用了“白丁”两个字,“白丁”可不就是平民吗?这在古代,平民不就是农民吗?你这刘禹锡当了官就不得了了吗?直接瞧不起农民了?这样的文章放在语文课本中,那不是在带歪学生吗?

对于“白丁”这个词,有必要多说两句,在《隋书》卷三十七《李穆传》附《李敏传》中就已经出现:隋文帝“谓(平乐)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白丁泛指平民,看来是由来已久。

白是白色,丁是男性人口的意思。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平民衣着,古代中国衣冠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的人要穿不同式样的衣服。普通平民只能穿没有任何颜色的麻棉织成的衣服,没有染过的麻棉织品是白色的,所以叫做“白丁”。

小学学过陋室铭吗(陋室铭被家长建议从课本中删除)(3)

按照这个理解,家长们貌似也没有错。但是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刘禹锡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写的这篇铭文。在不同的心境和环境之下,有一些词语的使用会有不一样的含义。

在贞元末年,刘禹锡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和州知县还一直为难刘禹锡,居住之地一再变化,最后到了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的“陋室”。

为了凸显出自己的不卑不亢,于是写了《陋室铭》立在门前,就是给和州知县看的。文章中的“白丁”对仗的是“鸿儒”,言下之意,“白丁”就特指目光短浅,没什么学问的人,应该指的就是和州知县这一类人。而并非是指代的“平民”,刘禹锡也没有摆官架子,瞧不起平民。

所以呢,家长们是误解刘禹锡了。如果能穿越,刘禹锡可能要声泪俱下的解释好半天。一个接连被贬谪之人,又哪里还有什么官架子呢?

小学学过陋室铭吗(陋室铭被家长建议从课本中删除)(4)

如此经典的《陋室铭》,还是不要建议删除了吧,要让孩子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中所蕴含的深意,用心去体会,才是学习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