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没有哪一位教师不在意职称,在高校里,一般的职称设定都是:初级、中级、高级、正高级别,对应的职称称呼分别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同的职称会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薪水福利、职业声望、科研经费等,也是衡量大学教师才干、知识、贡献的重要指标。
十年磨一剑
大学老师队伍当中,最普遍的就是讲师(中级职称)升入教授的时间。下面用两个调查报告说明:
1、大学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12 中国大学教授调查”中,对199位博士研究生的统计发现需要至少10年以上,且在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的经历等因素对晋升所用的时间形成一定影响。
2、《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讲谈人类学生论道》一文中,关于从讲授到教授共花费12年多的时间,从讲授到教授共花费12年以上。
大学教师的单位类型、所处学科因素与中级职称到高级职称所需时间表
按照上面这份大学学科带头人的单位类型,所处学科因素与中级职称到高级职称所需时间表来:不管是单位的不同、科学研究方向不同,还是学历的差别,大学教师从中级职称起至正高职的平均需要用上十年的时间!
职称的金字塔是职称越高,人数就越少,大多教师花费的时间可能只是两三年甚至三十年,更有甚者直到退休都没有回过头做副教授,而有些特例只用了4年就成副教授了,何老师就见过一位副教授仅花费了四十多年,真是天经地义,在评博士的时候才三十一岁,当然,这个跟年轻人的时代红利有关,博士刚毕业,30岁出头就直聘教授、副教授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有资格参评”和“评得上”是两回事
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圈定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基本标准。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各个高校的参评标准虽然都有差别, 但高级职称都对教学质量、论文水平、课题研究等都严格要求, 职称越往上越苛刻, 是参评难点, 更难的是越往后也会符合参评条件的老师越多, 但职称的名额一直以来都是僧多粥少、一个萝卜一个坑, 所以能否参评上个职称, 不在于你有多强, 在于对手有多强。
从改革开放前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和同行参与评价, 到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用同行评审的形式发表论文; 再到现在, 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货币上; 再到200年出现了esi 评价指标, 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成为新时代高水平科研的代表的情况下, 又过了十年来, 以往评价制度没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人们认为能够有更加公正合理的评价指标的, 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那样。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不断的探索,许多高校在引才、留才、用才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比如: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 以及高校大力推行的代表人物制度,这也是近些年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80后、90后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的原因之一。
在近几年里,南京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许多高校也采取了职称评审新办法,部分大学教师凭借代表性成果还是优秀教教学成绩,从讲师那里直接破格选拔成为教授。
中山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安康学院
综上所述,近年来大学教师晋升正教授职称少则3.5年,多则10几年,甚至到也达不到正高要求,熬资历,熬时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是拼实力,拼成果的时代,尤其这一年,代表作制度的实行,也许一篇文章就能评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