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可以说都是被历代儒家学者推崇的圣主明君,不论是一心为公的禅让,还是救民于水火的吊民伐罪,这些君主都是后世领导者应该学习的榜样。对于这些人的治国理念,《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篇》第一章进行了总结,其原文是: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古代的明君是如何教导大众的呢(儒家学者总结的先古圣主明君的治国心得会是怎样的呢)(1)

本章记载的是自上古以为尧帝、舜帝、商汤、周武王几名开创新时代的圣人明君所总结的治国心得,以及孔夫子对于治国方略、要点进行高度概括后的精要。

古代的明君是如何教导大众的呢(儒家学者总结的先古圣主明君的治国心得会是怎样的呢)(2)

尧禅让君位给舜时是这样嘱托的,“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其中,“咨”就是啧啧的赞叹声,所谓“天之历数在尔躬”的意思就是帝王的权柄代代相传,就如同时间和节气循环往复一样,旧去新来。“允执其中”可以说是尧传授给舜的治国心得,舜亦将同样的心得传给了他的接班人——禹,“允执其中”可以理解为治理国家要坚信并严守中正之道。《中庸》里孔子曾赞叹舜帝“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允执其中”,任何一件事物,对其正反两个极端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但是统领民众、治量国家则应该取中庸之道,即不不及亦不过,才是最优的选择。否则就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四海之内民众都将陷于困穷之境,而你的君王地位和福禄亦会永远完结。

古代的明君是如何教导大众的呢(儒家学者总结的先古圣主明君的治国心得会是怎样的呢)(3)

接下来是商汤的话,“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汤即成汤,子姓,名履,“予小子履”是成汤的自称。“玄牡”是指黑色的公牛,玄是黑色的意思,牡指雄性,牝则是指雌性,上古时期只有天子能用黑色的公牛的祭天。“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一句话有不同的注释,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是针对夏桀所说,夏桀所犯的罪行不敢擅自赦免,作为天帝的臣子夏桀的所作所为,公道是非皆在帝心。有学者以以上的内容判定此文为商汤征伐夏桀前祭天的祭文。接着商汤又说道,我有罪过与民无关,而民有罪则是由于我这个领导人引领不到位。据《吕氏春秋》记载,商汤灭夏后,天下边年大旱,五年不收,商汤只身前往桑林祭天,祷文中就有“余一身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在余一人”的内容,由此可见《论语》中这段话应该是商汤祭天祷雨的祭文中的内容,包括征伐夏桀的内容作为祷雨祭文中的内容同样很合理。

古代的明君是如何教导大众的呢(儒家学者总结的先古圣主明君的治国心得会是怎样的呢)(4)

接着是关于周武王的内容,“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有学者认为这段话是周武王伐纣时的祭文,但我个人还是认为这段文字为周朝建国后,分封天下时所说的话更合理一些。赉字读音为lài,赏赐的意思,“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就是指周朝建国分封诸侯,让有功之人、贤德之人都得以富贵。“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则是讲虽然有很多至亲,但用人之时还是要用仁德之人,用贤不用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则是周武王引用了商汤的名言。

本章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分两次进行讲述。剩余的内容明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