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我们常说三十而立,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一路春风化雨,如今的郑州科技学院已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应用型民办大学。它的创办人,郑州科技学院董事长刘文魁也已迈入耄耋之年,50岁时启创这所学校,刘文魁说:“这是我的又一个孩子,也是将倾注一生心血陪它长大的。”
大河网讯(记者 张楠)名字一直在变,可是心却始终如初。从租几间简陋教室起步的1988年,到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2018年,刘文魁创办的郑州科技学院历经30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1,又从1到N的跨越式发展。10月9日,距离郑州科技学院30年诞辰还有三天,大河网记者走进学校,探寻这个书写中国民办大学发展轨迹的学府。
如今一个30年已经过去,时间继续,它将要这样走过下个30年。
初心不泯:让更多河南的孩子有好大学上
“大学之大,硬在大楼,贵在大师,重在大策,行在大爱。”刘文魁说,他的初心与这所学校紧紧相连,让更多孩子有大学上,有优质教学资源可享,便是教书、育人、传德、明智。
郑州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 刘文魁
郑州科技学院学校前身是郑州中原职业大学,以自学考试辅导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先后经历了郑州科技专修学院、郑州科技职业学院等时期,于200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郑州科技学院。学校从最初做高考落榜生的“避风港”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方“旗舰校”,30年来,创造了从非学历教育到高职教育到本科教育和国外合作办学“三级跳”的蝶变,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是郑州科技学院的真实写照。累积为社会培养人才10多万人,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40多亿元,为1200多名教师提供了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人梦想的变现,也是一群人努力的结果。
刘文魁50岁开始创业,80岁依然激情不减,一心只为办一所值得学生信赖的大学,致力于做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探路者。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诞生了一大批财富榜样。刘文魁就是在中原大地成长起来的其中一位。但他贡献的财富不是物质的,而是很难用数字精确计算的精神财富。
打好旗帜:以“新工科”为前锋 培养复合型人才
工科出身的创办人刘文魁,在“新工科”建设上做到了真正的领跑者。而发展“新工科”,是因为“老工科”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机械天赋和工匠精神是“新工科”的灵魂。
刘文魁说,和制造业结构类似,当下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的新工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
如今,“新工科”成了高校炙手可热的学科门类。有大数据等新的工科专业,也有传统工科专业升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
早在2017年,郑州科技学院36个本科专业中,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主体的工科专业20个,与新工科有交叉或联系的专业7个,两者共占到本科专业总数的75%。今年4月,学校智能制造学院、泛IT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四个创新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它们全是与新工科建设相对应的工程应用学院。
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三步走,如今郑科走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新工科”这个先锋将带着学校的初心继续前行。
发展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同频共振 人才培养不滞后
“作为应用型院校,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是基本,面向基层,为中小企业解决难题。”刘文魁说,学校注重应用型研究,主动和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联系,解决他们的科研难题,并建立一些合作。
学校在省内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开发合作并设立成果转化基地,与20余家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协议,申报省级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94万元,省资助经费146万元,并获批“河南省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由于产学研合作成绩突出,该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并入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科技服务排名”。
立足应用、服务地方、对接产业,郑州科技学院围绕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建设等,不断优化学科和设置专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同频共振,让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落伍于时代。
期许未来:做好研究生教育 实现学院到“大学”的蝶变
郑州科技学院走过了30年风雨历程,从创办之初到现在拥有十七个学院,两万五千多名学生的学府,这一路的故事,坎坷艰辛中是对教育的赤诚情怀。教育之花,从来都是绽放在高处,教育之人,甘当一片沃土。
“本科教育发展已经相对完善,下一步尽力做好研究生教育,延展人才的发展空间。”回首过去的30年,郑州科技学院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学校第30个诞辰里,刘文魁表达了这样的期许,河南有10所大学,很多所学院。期待郑州科技学院成为新一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