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shuraSJ@bigfun社区

随着游戏内主线的不断推进,新的内容和设定被陆续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原有推论的更新、覆盖或推翻。本文将根据主线第七章的内容,对“阵营设定浅析·乌萨斯”进行一部分补充解释;今后的类似情况也会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对此前文章中没能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扩充。

·科西切:永生不灭,为祸人间

“你可以救下她的。可是你总想着防范我,想着战胜我、打倒我、毁灭我,想看我要做什么……你其实害怕我,不是吗?”

第七章剧情的尾声处,剧情现阶段唯一隐匿于众人鞭长莫及之处的角色——科西切公爵正式露脸。这个被认为是造成塔露拉巨变的罪魁祸首身材纤瘦,长着一副斯文败类的脸,狭长眼眸无可掩饰地流露出轻蔑、不屑与高傲。在过往的交锋中,魏彦吾成功将科西切伸向龙门的触手斩断,却为此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如今,科西切的势力卷土重来,势在必得的“他”比以往更加凶险,寥寥数语中尽是对魏彦吾的嘲弄。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5)

事实上,魏彦吾科西切的忌惮,并非仅是出于政治博弈的考虑;这个角色的现实原型——“不死的科西切”,是一个不死不灭的恐惧之源,一个混乱与毁灭的制造者,是一个恶魔、一个梦魇。

科西切Koschei/Koshchey,俄语名Коще́й)是斯拉夫人神话传说中一个邪恶存在,对其最知名的形容词,莫过于“the Immortal”或“the Deathless" (俄语Коще́й Бессме́ртный)——即“永生不死的”。

科西切的名称有很多种写法,除了上文列出的三种以外,见于记载的还有Kashchei、Koshchai、Kashshei、Kovshei、Kashch、Kashel等数十种。其名称的词源“Koshey”源自古代中亚地区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公元55-425年存在于中亚地区的由大月氏部族建立的政权。此政权鼎盛时期领土包含大半中亚并延至印度河流域,受希腊化和佛教影响程度较高,是当时亚欧大陆四大强国之一)及周边地区部族对军事长官的称呼,12世纪后这个词汇与突厥语中发音类似的词融合,衍生出“俘虏、战俘”的含义——这一溯源很有趣,因为在一些相关故事(比如下文将提到的故事)中,科西切就是以俘虏身份登场。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6)

《永生的科西切》(Kashchey the Immortal ),油画,俄国著名历史神话题材画家维克托·瓦斯涅佐夫( Viktor Vasnetsov, 1848-1926)所作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7)

《不死的科西切》(Koshchey the Deathless),俄罗斯画家伊凡·比利本(Ivan Bilibin,1876-1942)作于1901年

作为一个来源相对复杂的角色,科西切在传说中并不只有一副面孔,这使得他还有个外号叫做“变形者”(shape-shifter)。有的传说中,他会骑着一匹三足或七足的神速瘦马,有些版本则长着慑人的尖牙或长牙,有些则说他有许多神奇的法宝,还有些甚至说他有着需要仆人帮忙抬的沉重眼皮——不过在这些传说中,科西切都有以下的几个特点:身材消瘦有的甚至是皮包骨)、性格刻薄吝啬喜欢掠夺女性以带来不幸——这三项基本特征在科西切公爵身上皆有体现;斯拉夫神话中还有一个与之相似的女性角色“芭芭雅嘎”(Baba Yaga),二者时常有所联系,比较常见的说法中则是母子姨甥关系,有时也有夫妻兄弟之说。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8)

“芭芭雅嘎”……不好意思不是这一位。但约翰·威克的绰号的确就来自这个斯拉夫神话中的角色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9)

“芭芭雅嘎”(Baba Yaga),伊凡·比利本创作于1900年。芭芭雅嘎是斯拉夫神话传说中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女性角色,一些传说中她是相貌性格古怪却乐善好施的森林独居者,而在其他故事中,她又是给人们带来恐惧与不安的死亡女神

常见的科西切传说中,基本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拥有不死的超能力——这种永生不死是通过保存灵魂的方式实现的:一个最广泛的说法是,科西切会把自己的灵魂藏进一个细小的针头,然后把针头塞进一个鸡蛋,再把鸡蛋放进一只鸭子腹中、把鸭子塞进一只兔子体内、把兔子锁进一个特殊的箱子,最后将箱子埋在某个地点——通常是某个偏僻岛上的一棵橡树下(橡树在斯拉夫文化中象征坚固、力量和男性原则,被认为是各种树木的魁首,同时也是世界的中心或世界本身,是宗教祭祀的重要对象)。一旦箱子被挖出并打开,箱子里的兔子就会逃跑;兔子被杀后,鸭子会继续逃亡。如果抓住了鸭子将其杀死,就能拿到藏有科西切灵魂的鸡蛋——即科西切的死穴所在;一旦鸡蛋破裂,里面的针头也会被损坏,成百上千年的漫长时间就会在一瞬间堆加在科西切身上,使其在一刹那衰老而死。不过鸡蛋破碎不一定就会导致科西切的死亡,也有可能是使其失去强大的能力,这一点在《科西切与伊凡王子》(The Legend of Koschei and Prince Ivan)中就有体现。

《科西切与伊凡王子》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有名的科西切传说,但这个传说里完全没有提及作为其力量源泉的鸡蛋,因此研究者认为他的鸡蛋在故事发生之前就已经碎掉了。故事的主角伊万•茨瓦雷维奇王子(Prince Ivan Tsarevitch)的三个姐妹先后出嫁,深感寂寞的王子遂踏上了寻找姐妹的旅途。在路途中,王子爱上了英勇的女战士(不愧是斯拉夫传说)玛莉亚·莫雷夫娜(Marya Morevna),二人喜结连理;不久,玛莉亚决定投身战场,临行前告诉王子千万不要打开一个衣柜——那衣柜锁着一个禁忌的秘密。

俗话说得好,“好奇害死猫”。王子按捺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衣柜。在衣柜里,王子发现了一个被12条锁链牢牢捆住的骨瘦如柴的老人,老人自言许久滴水不进,祈求王子给他一点水喝;出于怜悯,王子给老人搬来了12桶水。老人喝完水后,一瞬间恢复了原本的面貌,轻而易举挣脱了锁链,扬言要报复一直囚禁他的玛莉亚,说罢便化作一阵旋风逃走了——这个老人,就是不死的科西切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0)

1890年出版的《红色童话书》(The Red Fairy Book)中描绘科西切被伊凡王子释放的插画

担心爱妻的伊凡王子遂开展了营救妻子的计划。前两次他差一点就能带着玛莉亚逃出生天,但关键时刻科西切总能骑着那匹神速瘦马追赶上他们,将玛莉亚掳走。后来,伊凡俘虏了科西切,却被后者用魔法所杀,尸体被切碎后放进木桶扔到了海里;幸好他的三个姐妹嫁给了巫师,巫师们设法找到了伊凡并将其复活,教他前去寻找一匹可以媲美科西切瘦马的神马——前提是要找到居住在森林里的老巫婆芭芭雅嘎。在完成芭芭雅嘎的试炼后,王子成功取得神马,并追赶上了科西切。最后,科西切死于伊凡之手,夫妻俩得以团聚;伊凡和他姐妹们也重新变得亲密无间。

从各种神话传说中可以得知,科西切的不死是通过转移灵魂的方式实现的。在传统的生死观念中,灵魂影子一样,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比如部分斯拉夫传说中的吸血鬼就没有影子);在“生于黑夜”活动剧情中,具有特殊源石技艺的伊内丝无意中窥探到了塔露拉,惊恐地发现后者出现了“两个影子”——这一反常现象本身就很难与科西切扯清关系;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1)

此外,从科西切公爵的立绘中,也可以看出其他一些与“永生”和“不死”有关的要素——就在于他的种族。

在主线第七章剧情中,回忆中的爱国者提到了“老黑蛇”这个称呼;这一称呼并不只是简单的修辞手法,活了二百余年的博卓卡斯替也不至于——或不需要——在当时语境下特意用一个没头没尾的修辞来渲染科西切公爵、以及受其影响的塔露拉的恐怖。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2)

仔细看剧情尾声中科西切公爵的立绘,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身后有一条带有白色环纹的黑尾白色环纹呈现不均匀状靠近尾巴两侧略宽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3)

结合“老黑蛇”这个称呼以及立绘细节,可以明确认定科西切公爵的种族原型为蛇类。现实中,俄罗斯境内共有6种蛇类分布,皆从属于蝰亚科,分别为极北蝰(Vipera berus)、高加索蝰(Vipera kaznakovi)、金氏蝰(Vipera dinniki)、东方蝰(Vipera renardi)、地中海蝰(Macrovipera lebetina)和西伯利亚蝮(Gloydius halys,原名中介蝮)。但是,蝰蛇科的蛇类大多具有花斑纹,以上6种蛇在造型上均无法与科西切公爵的蛇尾样式匹配;虽然存在易于混淆的另一种无毒蛇(白环蛇),但结合“黑蛇”、“毒杀我们所有人”、白色环状花纹科西切公爵自述“我是客人,也是下毒的人”来看,他的动物原型可能是被称为“陆地第四大毒蛇”的银环蛇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4)

极北蝰,唯一一种能在北极地区找到的蛇类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5)

东方蝰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6)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7)

银环蛇

科西切公爵到底是什么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以神话中不死恶神为原型的角色,会被设定为与蛇有关?这就要谈一谈各个传统神话故事中一些动物意象所指代的含义。

如果将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一个接近普遍存在的现象:蛇——或者说爬行类动物——在神话中大多以反面形象出现,作为正面存在的案例少之又少(美洲神话和部分中国神话)。比较知名的例子有埃及神话的破坏与混沌之神阿波菲斯(Apophis,也称阿佩普/Apep)、北欧神话的中庭之蛇耶梦加得(Jormungand、Jörmungandr、Jǫrmungandr,名称意为“庞然巨物”)、希腊神话的九头蛇海德拉(Hydra)和美杜莎、阿拉伯神话中的深渊之蛇、中国神话的相柳、日本神话的八岐大蛇(ヤマタノオロチ,也称八俣远吕智),等等。在这些神话中,蛇大多作为拥有悠长生命和致命剧毒的奇异生物、以及各大神明或英雄的经验包而存在;但这些神话生物大多自带某些外挂,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和普通蛇类相提并论。因此让我们从西方文明重要源流《圣经》和两河流域神话传说《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看一看普通蛇类是怎样的存在。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8)

反映猫神贝斯特(她是太阳神拉的护卫,阿波菲斯的克星)压制阿波菲斯的古埃及墓葬壁画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19)

《新战神》(God of War)中的耶梦加得

《圣经》中最著名的蛇,莫过于引诱亚当夏娃吃下禁果的那条。《创世纪》中即言“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从那时起,蛇就被视为是自然造物中最为阴险狡诈的一类。而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因友人恩奇都(Enkidu)之死而踏上寻求永生之路的吉尔伽美什找到了可使人永生不死的草药,却在河边洗澡沐浴之时被一条蛇所吞食,最终一事无成——在苏美尔神话中,蛇被视为永生的存在,这一观念在受其影响的一些晚期文明或其他文明中也有体现,只是存在一些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为何世界各地神话中都出现了相似的内容?这和蛇类的生存习性密不可分。首先,蛇类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分布,广泛的分布范围使得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有一定几率见到这一生物;其次,在人类探索自然的早期阶段,蛇类作为一种对人类威胁较大的野生生物,其尖锐的牙齿(有的还带有剧毒)、蜿蜒盘缘的身姿体态、以及隐匿于丛间树顶等人们难以注意之处的特点,都在人类潜意识中留下了“危险”和“惊惧”的痕迹;最后,蛇类生长过程中的蜕皮现象,让早期的人类产生了“这一行为是舍弃老朽的躯体,重新开始第二次生命”的错觉,因此将其视为一种具有长生不死能力的特殊生物而加以敬畏(《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蛇的蜕皮就被视为是吞食了不死药的后果)。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0)

蛇蜕,早期人类将其视为是蛇的旧躯,蜕下旧躯的蛇将以第二条命活在世上

种种观点及神话传说的影响下,蛇类逐渐被视为是阴险狡诈、冷血无情的象征;同时,其长生不死的特性又赋予了其双重性,使得人们对这一生物敬畏有加。后世的各种文艺创作中,也常以此为切入点,将某些角色设定为心狠手辣、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阴谋家——这种利益,或许是地位、权力,也有可能是永恒的生命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1)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火影忍者》中的大蛇丸

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Après moi, le déluge),尽管生死下落均尚不明朗(第五章剧情中提到“被塔露拉亲手所杀”,目前看来存在相当程度的疑点),但科西切公爵这一角色或许将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詹姆斯·莫里亚蒂式的角色将用他优雅从容、半狮半狐的面具,以及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阴谋诡计,为泰拉世界的一切蒙上一层阴霾。如何将这一阴谋家塑造的更加完美、同时保持剧情的严谨性和高水准,仍有着值得期待的余地。

·维特议长:中立往往与凶险相伴

“我既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我仅仅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不能只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我不一致,就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我也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不和我在同一个教堂里做祷告,就剥夺他的公民权。”

早在主线剧情的第五章尾声,魏彦吾就提到乌萨斯帝国的一名重要人物——维特议长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2)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3)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4)

作为乌萨斯帝国议会的领袖,这位议长统率的帝国议会是乌萨斯的核心决策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乌萨斯帝国高层的整体立场,因而被魏彦吾视为是狂暴老朽的乌萨斯帝国中寻求和平稳定的唯一盟友;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5)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6)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7)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8)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29)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0)

只是,随着情势的急转直下,维特议长已难以力挽狂澜,在乌萨斯险恶的政治漩涡中不得不严守中立。维特议长的举措标志乌萨斯鸽派势力的溃败,同时还意味着龙门将在没有外部牵制的情况下,独自面对险恶的外交和军事状况。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1)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2)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3)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4)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5)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6)

科西切公爵一样,维特议长在现实中也有其对应的原型人物。不过根据原型人物的经历来看,魏彦吾等人认为的“政客必定自私”和“袖手旁观”,某种程度上并不属实;这位议长本人的品行才能几近无可指摘,而其面对的乃是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的狂暴兽群。

维特”这个名字,以及帝国议会议长的职位,对应沙皇俄国末期的能臣与改革家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伯爵Sergei Yulyevich Witte,俄语名Сергей Юльевич Витте,1849-1915)。这位曾与李鸿章展开会谈的沙俄重臣,曾一度因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宦途沉浮而被称为“俄国的李鸿章”;但如果仔细审视其生平成就,亦会找到许多与李中堂截然不同的地方。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7)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8)

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

维特具有德国血统,其祖上在彼得大帝时期归化为俄国公民。出身贵族家庭的维特在学校里得到全面的发展,成绩斐然,并打算成为一名理论数学家;但他的家族长辈们并不太看好他选择的这条道路,认为教书这条道路和贵族身份多少有些不搭。在与自己家族有往来的时任交通部长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鲍布林斯基伯爵(Count Vladimir Alekseyevich Bobrinsk)的劝说下,维特放弃了学术研究道路,进入铁路部门任职。尽管并非工程师(在沙俄时期的技术性部门,非科班出身是一件很罕见的事),但维特的才干很快得到了上级的青睐,先后担任敖德萨交通办公室主任以及私营西南铁路公司经理一职,并遇到了时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这为其后来的政治生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39)

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45-1894)。亚历山大三世被视为19世纪俄国最强大的统治者,其统治期间的俄国与欧洲仅有极小的差距,在总体上持续了繁荣和高速发展;但其单方面加强集权的手段加深了各阶级的对立,为日后帝国的崩溃埋下了祸根

在仔细研读维特主张维护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而由政府控制铁路的《铁路运费原则》后,亚历山大三世将其提升为西南铁路分局局长。1888年,维特再次升迁,官至俄国铁路厅厅长、运费委员会主席;次年,维特升职为财政部铁路司司长;三年后的1892年,稳步晋升的维特一跃成为交通大臣、财政大臣,成为沙俄政坛的一颗冉冉新星。接下来的11年里,维特始终是沙皇俄国的交通、财政一把手,他大力推进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并强调建立完备教育系统、尤其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同时,维特任人唯贤,依据官员的政绩及学历来权衡升迁,打破了沙俄政坛官官相护、钱权交易肆虐的现状;在1894年,维特甚至与德意志帝国达成了一项获利颇丰的10年期商业合约,为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就这样,实干公正的维特凭借自己踏实可靠的成就履历,成为了亚历山大三世最信任的臣属;沙皇弥留之际,对即将即位的儿子尼古拉二世循循善诱、不断嘱托,要他好好听从“最能干的大臣”维特的各项建议。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0)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 ,1868-1918),其堂兄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二者长相十分相似。尼古拉二世的腐败统治最终导致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他本人及其家族成员也在十月革命中被机枪射杀、毁尸灭迹,“这个带着皇冠的刽子手利用革命的仁慈,活得太久了”。

尼古拉二世即位前期,维特保持了其在帝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通过实现酒精饮品国有化垄断而为政府增加了收入;同时保护关税权力,引入外国资本,采取金本位制,兴建铁路和银行,利用上述手段让沙俄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沙俄跃居世界帝国主义强国之列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前任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并不重视对农业阶级利益的保障,在尼古拉二世时期,农业阶级的抗议浪潮日渐强烈。维特主张改善农业阶级待遇,分予他们更多的政治红利、施行农业社区改革等,这一系列作法被采纳,使1900年俄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前5年的4倍、前10年的6倍。

和沙俄帝国那群满脑子征服与掠夺的战争疯子不同,维特出于一名杰出政治家的冷静理性思考,几乎独力影响了帝国许多外交方针的确立。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响力,维特一度使自己的外交主张成为主流方针,他主张减少战争的损耗,反对与法国撕破脸皮,拥护法俄同盟,同时加强与东亚中日两国的商贸往来以增强本国实力。但随着日本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维特的努力付诸东流,只能退而求其次,力主让沙俄以“调停者”和“战败国保护者”的身份维持东亚政局的稳定。他强烈反对乘火打劫占领辽东半岛、盲目建立军事基地的政见,提出了三国干涉还辽的议案;1896年,维特与清朝重臣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the Li–Lobanov Treaty,因双方的主要签订人为李鸿章和沙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也称《李-罗拔诺夫条约》),扩大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影响范围,为俄国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理所当然地,在战争机器开足马力准备大杀四方的20世纪初,维特这样一个鸽派人士势必会遭到好战分子的仇视。因为反对俄国插手朝鲜半岛事务,1903年8月,维特被解除财政大臣之职,转而担任所谓的大臣委员会主席——这是一场明升暗贬的就任,新的职务没有任何实权,维特就此在政坛被边缘化。但随着日俄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俄国境内起义和叛乱的日益增长,手段精明的维特不久后又作为沙皇的“救火队员”而尼古拉二世被起用,负责与日本进行谈判及条约签订,最终签订了对俄国带来微乎其微损失的《朴次茅斯和约》(Treaty of Portsmouth)。因为帮沙皇收拾战败烂摊,维特被封为萨哈林伯爵——萨哈林南部被割让给了日本,使得这一封赏几乎成为了一种羞辱,维特也因此被讽刺为“半个萨哈林伯爵”。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1)

《朴茨茅斯条约》签订人员合影,前排穿黑衣坐者为谢尔盖·维特

尽管获得的爵位如同给自己来了一耳光,维特还是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沙皇统治而四处奔走。几乎在日俄谈判的同时,维特抽空与法国谈成了一笔22.5亿法郎的贷款,为沙皇政府紧张的财政状况输血。合约签订之后,维特向尼古拉二世写信,强烈建议在国内进行政治改革。当时的俄国充斥着暴动和起义,“国家正处于一场灾难性革命的边缘”(即所谓的“1905年俄国革命”);对改革毫无兴趣、只想镇压革命的尼古拉二世漠视了维特的建议,转而让其堂兄尼古拉斯大公(Grand Duke Nicholas)出任独裁者。与维特保持同样政治立场的大公以自杀相威胁,迫使沙皇签字同意维特的改革事宜备忘录。1905年8月6日,维特发表宣言,宣布召开俄罗斯国家杜马(类似下议院);同年10月,尼古拉二世发表了由维特起草的《十月十七日宣言》《十月宣言》),这一文件被视为是俄国首部宪法的前身,承诺将国家杜马用于维护人民基本自由(如言论、结社等),允许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杜马。但保守的改革措施显然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尼古拉二世也在革命平息后认为维特失去利用价值。就在第一届国家杜马召开的数日前,深谙兔死狗烹的尼古拉二世将维特免职。被扫地出门的维特倒也没有抱怨,携家眷前往法国的比亚里茨,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2)

现在的俄罗斯国家杜马

1908年,维特重回圣彼得堡。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维特极力劝说尼古拉二世不要插手欧洲的乱局,以免为俄国带来更大的灾难,但劝阻最终还是成了耳边风,俄国加入一战,成为一战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国家。在那之后不久,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这位为了俄国奔走大半生的杰出政治家,在圣彼得堡的家中去世,享年66岁。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3)

描绘萨拉热窝事件的艺术作品。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巴尔干半岛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被视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谢尔盖·维特在当时的俄国政坛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虽然他主导了沙俄统治末期的政治改革,但他既不属于改革派、也不属于保守派;除了少数赞成其政见的同僚外,维特几乎是以独行侠的身份在四方奔走。维特的遗孀在为其回忆录作序时写道,“先夫曾经一再对他亲近的人说:‘我既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我仅仅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不能只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我不一致就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我也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不和我在同一个教堂里做祷告就剥夺他的公民权。’因为这一原因,先夫在各个派系里都有许多敌人。在朝廷上,在保守派中,在自由派里,在民主党派中到处都把维特伯爵看成是‘圈子之外的人’。”

如果生在一个政治稳定、国家强盛的时期,维特的才能将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而不是因为忧国忧民而遭受各种团体的非难和攻讦;作为一个实干家,维特政治生涯的最后对手并不是各种难题那么简单,而在于来自各个阶级和团体的下绊和挖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

尽管如此,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维特最后还算是得以善终;同时,其外交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肯定,他被称为“19世纪90年代伟大的改革财政部长”、“尼古拉斯最开明的部长之一”,同时被视为是俄罗斯新议会秩序的缔造者。虽然这些褒美都实至名归,但其生前遭受过的种种误解、乃至其没后多年才姗姗来迟的荣誉,不得不说是一位杰出政治家不应有的遗憾。

·圣骏堡:青铜骑士之城

“那里在寥廓的海波之旁,他站着充满了伟大的思想……他想道,我们就要从这里威胁瑞典,在这里就要建立起城堡,使傲慢的邻邦感到难堪;大自然在这里设好了窗口,我们打开它便通向欧洲;就在海边我们要站稳脚步,各国的船帆将要来汇集,在这新的海程上游历,而我们将在海空里欢舞。一百年过去了年轻的城,成了北国的明珠和奇迹。”

第七章剧情中,魏彦吾的信使提到维特的信使受到乌萨斯境内不明势力的追杀,幸而得维特一派的援助才撤出圣骏堡、与龙门信使会面。从身为乌萨斯重臣的维特信使从此出逃、以及“圣骏堡”这个名称,这个地点的现实原型应该为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俄罗斯的前首都——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Saint Petersburg)。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4)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5)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6)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7)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8)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49)

圣彼得堡

沙皇彼得一世时期,俄国尚且属于一个内陆国;缺乏强力海军的俄国难以越过广阔的内湖和海洋获取更多的领土红利。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1703年5月27日,彼得一世在涅瓦河注入波罗的海入海口的兔子岛上,用刺刀在土地上划了两个十字,举行新城市的奠基仪式,意图在岛上建立一座适合加强对北方领土辐射控制的要塞型城市。为了克服地势低洼泥泞的劣势,彼得一世亲自进行边界勘定,并下令将全国的石料统统运往兔子岛,规定“所有驶进此地的船只必须运载30方石料,否则将不允靠岸停泊”,利用石料进行地基加固,最终修建起一座难攻不落的坚固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一世调遣重兵把守此地,以抵御瑞典军队的进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及战略的需要,要塞被发展为城市,以《圣经》中的圣徒圣彼得之名为城市命名,称为“圣彼得堡”(并非是以彼得一世的名称来命名)。

圣彼得堡初具规模之后,波罗的海出海口顺理成章的落入俄国之手;彼得一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波罗的海舰队,使得俄罗斯成功从一个内陆国转型为具有海上作战能力的全能扩张型国家——可以说,圣彼得堡这座城市自诞生之初,就与帝国的命脉密切相关。彼得一世对圣彼得堡这座倾注了自己心血的城市十分热爱,甚至于1712年将帝国的都城从莫斯科迁往了这里——在1914年前的200余年里,这座城市一直是帝国的首都。迁都促进了这座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得这座城市发展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百万人口级城市,同时也是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和通往欧洲的窗口。

游戏中这座城市名称中的“”,来自坐落于圣彼得堡的彼得大帝青铜雕像。这尊雕像坐落于著名的十二党人广场,是夺取沙皇之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彰显自己统治合法性而派人打造。雕像基座为在波罗的海芬兰湾(圣彼得堡附近)打捞到的一整块40吨重的花岗岩,上面以俄语铭刻着“叶卡捷林娜二世纪念彼得大帝一世于1782年8月”。庞大的基座上,彼得大帝意气风发,骑着象征俄罗斯骏马;骏马铁蹄之下是一条被践踏致死的蛇,象征阻挠彼得一世改革的守旧派。这尊雕像传达的正是彼得大帝的无上功业——冲破重重阻碍,在荒芜的沼泽洼地建立起帝国的“北方首都”,将封建落后、一贫如洗的内陆国俄国带向一望无际的海洋与繁荣昌盛。1833年,著名的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创作了一部不朽的名篇《青铜骑士》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讴歌了彼得大帝对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俄国做出的贡献;在那之后,“青铜骑士”就成为了这尊雕像和彼得大帝的代称,被视为是对彼得一世这名俄罗斯繁荣的缔造者与征服者的极高美誉(有时这个称谓也被用来称呼普希金本人)。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50)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51)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52)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53)

明日方舟第七阶段(明日方舟阵营设定浅析)(54)

彼得大帝青铜雕像,即著名的“青铜骑士”。如今,这尊雕像已经成为了圣彼得堡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