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1)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2)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3)

财神庙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4)

财神庙(李 罡 摄)

在织金县城,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气宇恢宏的古代建筑,它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财神庙。

财神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后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当地百姓捐资重建,这就是现在的财神庙。多年来,伴随着小城的喧嚣,它见证了织金县城的发展变迁,而在当地一代又一代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闻名全国的文物古迹。

财神庙坐北朝南,北面是凤西书院,南面对着城中心的大街,东面是九对头小街,西北紧临北门大街。财神庙的精妙在于其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财神庙为木结构建筑,共38脊、四重檐、悬山顶式,呈宝塔形状。18个翼角底下分别系着一个铜铃,微风徐来,叮当作响。财神庙共分4层,底层通面阔16.76米,进深12.15米,并排5间。偏厦阔14.46米,进深3.1米,亦为5间。其左、右、后为靠背栏走廊。庙左有偏殿一间,面阔3.5米,进深4米。庙正面为石头拱砌的山门,宽2.57米,高2.8米,置木门关启。

财神庙第二、三、四层按照比例逐渐缩小,均由脊梁正中伸出,成为宝塔形状。挡山边仍有脊檐,从侧面看去,形成3个重叠的“人”字形,每个翼下面均有各式各样的兽形木雕撑拱。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织金财神庙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省文化厅划拨专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财神庙修葺一新,使这件古代建筑中的瑰宝重放异彩。2006年5月25日,包含财神庙在内的一共25个景点即织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金财神庙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文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曾多次来织金考察,对财神庙给予了较高评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评价道:“织金财神庙是特殊古建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原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仙洲评价道:“织金县财神庙的屋顶变化多姿多样,是穿斗结构,用细木条盖大房子。”

如今,织金财神庙以其绚丽多姿的风采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贵州西部旅游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5)

织金古桥

织金古城周围青山叠翠,孤峰棋布,织金河与贯城河穿城而过。河水与古城错落有致的建筑有一种天然的血脉关系,潺潺的流水声,给这个城市的日日夜夜带来了几分充满灵性的韵致,于是,这城市便多了另一道曼妙的景观:古桥。在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的25个景点中,织金古桥就占了7个。

“横桥远亘如游龙,明珠影荡长河中”。在织金现存的古桥中,仅明清时期有史书记载的桥梁就有36座之多,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7座,分别是月华桥、日升桥、回龙桥、太平桥、童生桥、兴隆桥和仲机桥。它们诗意地横卧于水上,为织金这座流溢着书卷气的古城平添了几许风雅。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6)

月华桥(聂宗荣 摄)

在织金古桥中,以石拱桥数量为最多,而且使用的石材基本上都是织金当地的青磨石。精湛的建筑工艺,特别表现在桥基和桥拱上。它们如长虹卧波,横跨在贯城河上。水下的桥基大都采用条石码砌,桥拱的结构除了需要精确的计算,还采用了藤汁、糯米粉、鸡蛋清和石灰搅拌的特殊材料密缝,从而使这些古桥,虽经几百年的洪水冲击和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巍然挺立。

对于织金古桥而言,它的护栏完全有别于江南古桥:这是因为地处乌蒙大山的织金,行走负重主要形式是双肩背篓,而江南的行走负重,都是单肩挑担。所以织金大部分古桥都会营造两侧坚实敦厚的护栏,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结构、纹饰花板,但那宽宽厚厚去角的栏板既方便于坐着,又能将背篓平放于上。让桥既可引渡行人,又可为行人驻足歇脚,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设计,在古老的织金,在数百年前的古桥建造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7)

日升桥(王春府 摄)

如果说织金的河流是一条条美丽的项链,那么,座座古桥就是被串起的颗颗珍珠。要说织金的桥,就先得提及那条一水贯穿南北、润泽织金古城的贯城河,它蜿蜒南来,在曲岸秀岩间徐徐北去,将县城划为东西两半,而又以“贯城五桥——日升桥、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童生桥”把东西两城连为一城。

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7座古桥中,“贯城五桥”均列其中,它们多为单孔或二孔石拱桥,桥身敦厚,起拱高,少装饰,犹如干净质朴的小家碧玉。也有三孔的拱桥,如保存最好的三孔石拱桥——月华桥,素雅大气,极像一位大家闺秀。这7座桥不仅造型别致,仪态万方,也是各具特色。它们框架对称、和谐,线条均衡、流畅,远远望去,似日月连珠,如蛟龙掠水,像玉带伏波。其中:月华桥无疑是年代最早的一座,现在桥上依旧人来人往。月华桥位于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据史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奢香巡视水西比喇,驻于河东,当时尚未建桥,来往不便。因为奢香之故,临时搭一便桥以过,名为碎石桥。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兴建,桥成,月华普照,便取名月华桥。桥为圆弧形结构三孔石拱桥,全系块石安砌,桥面为阶梯式。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10米。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桥栏损毁,重新进行修葺,桥墩用水泥勾缝。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8)

太平桥(王春府 摄)

日升桥,位于织金县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因与下游月华桥共取“日月升华”之义,故名“日升桥”。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建成,连接东西桥头,为贯城河上5座桥梁之首,人称“上水关”。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0米许,宽5米许,净跨14米许,矢高5米许。

回龙桥,位于城关镇清泉路东段。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旧称通济桥,为武举田生金之父田民仁集资所建,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全长20米,跨径12米,高6米,桥面宽4.5米。引桥为石梯。1974年维修,改条石护栏为栏杆。

太平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年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8米许,宽13米许,西侧主孔净跨23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8米许。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童生桥,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因位于城关镇北永安门东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桥”。相传所拨银两不够支出,全平远州童生捐资助建,故名“童生桥”,俗称“下水关”。始建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次年告竣。1962年扩建后更名“重兴桥”。东西向,跨贯城河。单孔石拱桥,长25米许,宽7米许,净跨19米许,矢高12米许。

兴隆桥,位于县城以东,地处小东门,又称“半边桥”。建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东北西南向,跨凉江河。二孔石拱桥,连接河堤,长7米余,宽2.5米,净跨2米。桥西北侧饰石龙栏杆,头向东北,高1米许。桥西北河床石岩上立四棱碑,南北两面均楷书阴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每字0.12米见方。碑东面刻建桥记。该桥现已改为混凝土结构。

仲机桥,位于三甲街道三甲社区东,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桥为南北向,跨纳弓河。系单孔石拱桥,长4米余,宽2.5米,净跨4米许,矢高2.5米。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9)

回龙桥(聂宗荣 摄)

悠悠古桥,承载了织金土地上的漫漫时光,也见证了织金先人的勤劳与智慧。织金的古桥,就是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历尽艰辛中修建而成。从它的勘地选址、取材建造到维护修缮,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与大山洪流斗智斡旋的不屈精神。

织金的古桥连接着古城的风景,坚固的石板垒起的石拱桥,与穿梭其下的流水一起编织着织金人的浪漫生活。那些印满苔痕的石板,一头流淌在现代的水域,一头昭示着逝去的春秋。它们始终默记着当初的诺言,固执着最初的姿势,守望数百年。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叶光良 张晓佳

编辑:张河源 编 审:韩 雷

监制:孟性荣 总监制:刘 瑾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ijiefabu@163.com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10)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织金有名的古建筑楼(从历史中走出来的织金古建筑群)(11)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