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论,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遂成为封建社会君臣相遇的典范,为后人称赞。

诸葛亮对蜀国的统治(历史上诸葛亮对蜀国的贡献与影响)(1)

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也没有辜负刘备重托,亲往东吴,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占领荆州,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门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知人善任。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兵败吴国,临终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后重建孙刘联盟,七擒孟获,为国家平定了内乱,后又收伏姜维,为蜀国北伐提供了后备力量。前后六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期间,其对蜀国军政事务做了一些改革:第一,对蜀军器械进行改革,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推演阵法"八阵图",为后世传扬。第二,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增强蜀军战斗力。第三,战略上未出山已谋定三国鼎立的局势,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纵观诸葛亮生平,可以说诸葛亮对蜀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但同样由于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态度,无形中也对其身后的蜀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第一,没有注重对接班人的培养和更换。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就手握蜀国军政大权,处理着蜀国的各种事务。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所用的人大部分都是老一辈的亲信,又任人唯亲,不管他们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诸葛亮也不会把他们替换掉,不停劝导重用马谡,最终导致马谡失守街亭导致北伐失败就是一例。除了后期收服的姜维,诸葛亮再没有对新进人才的培养。第二,没有力主劝谏刘备,让关羽驻守荆州。诸葛亮询问关羽用何种策略守荆州时,他就知道守荆州这件事是不适合让关羽去做的,但最终还是没有劝谏刘备。最终导致关羽兵败麦城,也对孙刘联盟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第三,固执己见,不考虑蜀国真实国情,一味北伐,造成蜀国百姓生活艰难。刘备死后,为了完成先帝的心愿,不顾当时蜀国的情况,多次北伐,意欲攻灭曹魏。但蜀国国情国力已不堪重负,但其不停劝谏,六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另对魏延绕道攻占长安的建议不予采纳,错失攻占中原的有力时机。第四,错杀魏延,导致蜀国后期没有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对于蜀国而言,刘备去世之后,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手下大将之间发生了很多矛盾。而诸葛亮没能很好的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诸葛亮也没有解决,最终导致魏延起兵反抗,进而被杀。使蜀国损失了一员大将。

总体而言,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诸葛亮在后人心中还是为人所称赞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