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2》今日完结。我们没等来“大团圆”的主角高光,却看到主人公宋运辉黯然离开东海,和第一部的结局形成了一个呼应——都是情势之下的“离开”,都献出了对时代的慨然独白。奇怪的是,我们接纳了不那么圆满的结局,内心的滋味却没有想象中落寞,反而,升腾起一种豁然眺望的舒展感。我以为,宋运辉这个角色的力量以及演员王凯赋予他的内在灵魂,在今天这个复杂的当下,回答了我们内心的诸多困惑,才让我们在惋惜和不平中,平添了几分慰藉。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1)

第一问:昏盲众生,何以自知?

今天我们活着,有太多时刻自认是拖着皮囊地苟活,为眼前名利,为生计奔波,渐渐地,我们忘记了追问一句“我是谁?”就这么被生活之流推动着,任凭它趋向汪洋或泥淖。

但是,宋运辉不是这样的,他有着非常明晰的自我认知。在他的自我剖解里,有着层层鲜明、紧密关联的身份认同——首先,他是坚定不移的技术工作者:不管在怎样的行政岗位上,依托技术进行发展,利用发展拓宽技术,是他始终的追求,也是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底色;第二,他自认是东海的领导干部:这个体认,不是一种权力认知,而是责任认知,剧中他的几次“任性”,出发点都是一心为公的“大义”,说白了就是东海的最高利益,在“东海厂长”这个身份中,他很明确地依照短语次序,东海为先,职务在后;第三,他是这个国家的“打工人”:这个层面上的“自知”,让宋运辉说出“整个国家都在付出,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这样的点题之语,他的超拔于世在于他的忠正体国;第四,他是这个难得的时代的“先驱”:在宋运辉的观念里,“时代”一直是一个关键词,从“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到“我格外珍惜这个时代”,他总在和自己、和环境较劲,为什么?因为他深远的目光看向的,是稍纵即逝的外部机遇,他会为“错过”可惜,满心的“紧迫”。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2)

发现了吗?从个人之本,到作为事业的企业,到国家,到时代,宋运辉“自知”的层次,清晰分明,由内至外,逐一递进。相较之下,这个时代的你我,我们的自我认同是那么匮乏,我们做不到“自知”,却非常擅长“自制”。我们觉得自己能过得好就够了,我们觉得一身之发达就是整个世界的光亮。宋运辉没有口号壮语,却以其所为告诫这个世道: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专业,家国、时代,无尽的远方,都与我有关!他之所以充实,是因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厚实基础是“相信”——相信自己正道以往,成败不论,且安一心。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3)

演员王凯不也是如此吗?昏盲众生,为着“铁饭碗”之名而不问内心喜忧之人数不胜数,这自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但是人间“可贵”就在于这众生之中有不问结果、敢舍敢闯的“自知者”。王凯不就是这样吗?他了解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热爱与天分,并为之持续努力到今天。时下流行的“人间清醒”,在我看来根本就是那些回避本质问题的“伪鸡汤”,人世间最难能可贵的“清醒”,是了解自己,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此意。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4)

第二问:功利世俗,何以自持?

我们在看《大江大河2》和宋运辉的时候常常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精神内核——“理想主义”。要我说,现在有很多词因为常常被提及而变得索然无味,“理想”就是其中之一。有多少人假“理想”之名在无力对抗现实的时候,向它认了怂。宋运辉却在一次次赌上前途的固执中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主义”是什么?真正的“理想主义”是为着那点悬浮在世间的崇高的虚像,能舍弃实在世界中那触手可及的利益——用实换虚,这最“不上算”的“交易”背后,就是灼灼闪光的“宋运辉们”的理想主义!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5)

这部电视剧里,宋运辉的周围充斥着“世俗”的味道——老马的老道守权、老高的暗插阴刀、程家的庸俗愚蠢,这其中也包括了小拉的几次良言相劝、老徐的多番苦口婆心……“世俗”以亦善亦恶的面相围绕着宋运辉。但是宋运辉,他懂得“自持”。这份自持,我要一分为二地来说:一方面,他有着古时士大夫般的国士品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管个人利益被如何威逼压缩,作为“读书人”,他心里“其道大光”。即使最后被下放,这番常人眼中的“屈辱”,他以“还是在化工业内部工作”一言而解之,这份安之若素,甚至让人看到了苏东坡“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洒脱豁达;另一方面,他有着豪侠般英雄主义的悲壮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我在哪儿不重要”,功利世俗对他个人的攻讦和压迫,他全然没有放在眼里,俨然古典悲剧中的英雄——纵使盗火被天罚,也要带光明给人间。如果说在第一部中,宋运辉的“守拙”还是因为他尚有不谙世事的“莽撞”。那么在第二部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宋运辉的成长,看到了他洞明世事、始知人情的敏锐。这让他的“自持”更为珍贵——不知不可为,是为年少气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真正的勇者无悔。这样的赤子之纯也不全然遭遇冰冷——理想主义者踽踽独行,散发的光热却也能温热坚硬的岩石:且看小拉以他为挚友,老马在最后也为之动容——“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鲁迅这话似乎未完:越向上走,越冷的只能是自己,但是待到与朝阳同列,舍身其中,自己也就化作了温暖世间的一道光线,才有后来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6)

这些,我们做得到吗?难!“月亮”与“六便士”,俯仰之间,相去千里。这是一个“持守失范”的时代,不管我们如何小心呵护内心的一团火,冰冷的现实都能转瞬浇灭它。然后呢?然后我们就认了,我们以那早已被污名化的“情商”为名,告诉我们自己,这叫“成熟”,这叫“人情世故”,这叫“明哲保身”……空洞的谎言说得多了,自己也就信了——越是虚张声势地鼓吹,越显内心虚弱的无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灵魂上的“宋运辉”。他不是帮我们彻底地破除这一层“茧”,而是提醒我们:哪怕是虚构的戏剧,艺术的形象,也有这样珍贵的人格,他的干净清澈冲散了污浊的俗流,冲不散的,它也奋力一击,哪怕最后流向下游泥沼,也是一身洁净、一心坦荡。你何曾见过水流逆行?一如“宋运辉们”从不追悔“倔强的代价”。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7)

演员王凯一样如此。娱乐圈的复杂不言而喻,他曾坦言:“在最好的时候,没有挣到钱。”这句话,我始终记得,我记得的不是遗憾,而是一副“硬骨头”,在“快钱时代”,仍有高洁的艺术追求;我记得他解决了生活的压力后就冒着失去热度的风险拒接“固化角色”的勇气,那时他还不到三十岁;我记得他“宁缺毋滥”的接戏准则,只求角色入心,不负观众。这样的“演员朋友”,也是同样地不为名利诱,不为外物痴,他心里有一块叫“表演艺术”的芳草地,神圣洁净,不容秽污。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8)

第三问:天地百年,何以自洽?

自知、自持,都是从自己而言,都是把个人生命看作一个人的全部历史来看待一个个体品格和人格价值。但是苍茫宇宙、浩瀚历史,个人这短短百年实在不足道也,一如《赤壁赋》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人的生存,偏偏就是“忤逆”拉康所言之“实在界”的存在,明知一切终将化为“尘归尘,土归土”的荒芜,然而在虚无的边境,仍愿埋下一个种子,让它开枝散叶……

这也是宋运辉的“高光”所在。他最后的独白,从百年前的“坚船利炮”到如今的“开放时代”,那是站在历史的维度一观“大江东去”的感叹。“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融入世界”,这是站在广阔天地的维度发出“接轨国际”的豪言。时间与空间,都在宋运辉的胸怀里。他说“面对艰难险阻,我愿意为之奋斗”,他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里面,都有一个“我”,都有一份“自觉”。梁漱溟曾经发问世界:“这个世界会好吗?”面对同样的问题,远隔重洋的英国作家切斯特顿说:“在我!”这隔空的问答真是振聋发聩,也是“宋运辉们”心底的声音——“在我”,是独立潮头当仁不让的在场感;“在我”,是面对变局舍我其谁的动能量;“在我”,是迎向困境冷静自反的内省心。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能留给这个时代什么呢?能留下什么痕迹呢?或许我们没有那么伟大,但是我们的生命历程总要能够“自圆其说”吧,我们总得在化作虚无之前,播下这么一颗种子吧。事实上,真实的“宋运辉们”在今天——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已经老去了,甚至不在了,但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历史与国家不会忘记曾有千千万万的“宋运辉”,不过是大江大河中一朵微小的浪花,却集结在一起,劈波斩浪,又东去无痕——这就是宋运辉的价值:他来过,留下痕迹,天地百年,轻轻一划,就刻下了丰碑上的神圣的字迹。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9)

那王凯呢?说“天地百年”或许为时过早,但是他曾经说过,希望能够有“留得下来”的作品和角色。什么是“留得下来”?就是“来过的痕迹”啊!不图后世歌功德,只为内心有所依。所以,为什么王凯扮演的宋运辉恰如其分、不可替代?在这里我不必赘言他表演中那比比皆是的演技高光点——他的控制、他的设计、他人戏合一的知觉、他精准生韵的绝技。宋运辉在《大江大河2》中的成长显而易见,那些守护梦想的办法、那些有勇有谋的智慧、那些和光同尘的心怀,都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统一却新鲜的“新宋运辉”。这归功于谁?当然是归功于王凯准确而富有诚意的塑造。但我只想说,这份不可替代,来自演员的人格和角色的品质那份难得的“合而为一”。因为精神的高度契合,灵魂的通达无碍,才让演员王凯仿佛魂穿宋运辉一般,让这个人物在他的塑造之下有了超越技术的灵韵和弧光,唯有共同的体验和心智方成就交相辉映的演员和角色,如日月悬空,同光山河。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10)

这三问,宋运辉和王凯都给出了我们解答,答案是有了,可是落到我们自己身上,这答案,却没那么容易下笔。毕竟,生活之流,犀利而凉薄,非你我一时意气可抵抗之。但是,他们的意义却是深重的:宋运辉也好,王凯也罢,他们是那种来自远方的声音——他们让人相信无论时代如何行进,立志以自知,坚守以自持,开拓以自洽,都是对你我和世界最恰切的注释。剧作结尾,宋运辉回忆姐姐告知他考上大学的那一幕,呼应了前作,让我们看到了时光之有形,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宋运辉的十五年,王凯表演生涯的十五年——多么有趣而浪漫的契合。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宋运辉更远大的抱负:一直以来,我们看到他为国家化工的殚精竭虑,而这时,我们才明白,从乡村走出的他要以自己的力量反哺乡村的宏愿。原来“理想照耀中国”是这样的格局——出发于自我,落脚于家国。我想,一如祖国能记住宋运辉,艺术能记住王凯,我们也不妨在诡谲多变、险阻重重的当下,相信“正道不孤”,相信“成长有时”,哪怕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向前行进分毫,也去试一试——敢向中流击水,一搏大江大河。

王凯的宋运辉演绎如何(宋运辉与演员王凯在今天何以珍贵)(11)

来自:@kkw的偷窥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