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上岸指南#

大家好!蝶化庄周,周而复始。本期的话题是,申论文最佳的结构是什么?

是总分总吗?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引论、本论、结论呢?我认为以上结构本没错,可运用在申论文上,则显得大而无当,尤其是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论,更像是句废话。

我的观点:最佳的申论文结构是“引、议、联、结”。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此逻辑线条非常之丝滑紧凑。

申论考试之前概括题高分作答方法(厘清公考申论文章)(1)

申论文结构

如上图:

一是,主要是为引述材料去扣题,其次是亮明立场或观点。

二是,各种论证、论据密集砸向论点,占领逻辑高地。

三是,联想现实、联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联”很关键。

四是,众所周知,分析出对错是非还是属于浅层次的,所以“结”,要提出做法上层级,也要深化全篇做收束,一个不能少,请注意,“结”是要完成两项任务,这与“引”相同。

蒙田说过“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学后的无知就是学错了方向,所以,我们回到本原,回扣下经典的申论文章结构。

申论考试之前概括题高分作答方法(厘清公考申论文章)(2)

李斯与秦始皇

李斯的《谏逐客书》,绝对算是一个,而且此文是八百多字,翻译成白话文也就一千二三,与我们的申论文字数要求基近一致。

当时呢,李斯面对的背景材料是秦国宗室贵族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而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李斯据此构思创作了本篇申论文,当时叫奏章(当然不是所有的奏章都是申论文)。秦王阅后深表折服,即刻取消了逐客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之历史。

申论考试之前概括题高分作答方法(厘清公考申论文章)(3)

《谏逐客书》

我们来熟悉下内容:

第一段11个字:“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我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很显然,对应了结构“引”的部分,前半句“臣闻吏议逐客 ”是引出问题 ”,后半句“窃以为过矣”是引出立场观点 。

再来看第二段:“昔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至今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其实我们看到起首关键词“昔(从前)”这一个字,就奠定此段为“议”的逻辑。

再看第三段,“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以及“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三个“今”字联想到了现实,联系到了实际。此段正是“联”。

申论考试之前概括题高分作答方法(厘清公考申论文章)(4)

《谏逐客书》思维导图

来到第四段,“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就是指出要像泰山,似江河,成就深邃;不嫌弃民众而彰显出德行的正确做法的嘛,而“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不就是提出不要“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建议嘛,所以,这段是“结”段的第一层,“提出方向”,即策见。

最后的第五段,“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就是说, “驱逐宾客,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构筑怨恨,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不同角度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收束全篇。

申论考试之前概括题高分作答方法(厘清公考申论文章)(5)

《谏逐客书》结构

如图可见,整篇文章,骨架清晰,层次明晰,呈现出结构之丰美,朱熹说过;“去尽骨,方见骨髓”。赞一个!开篇在众多方法中,因顾及了效率,选取了开门见山,直奔观点;结尾在众多方法中选取了建议与深化的结合,也呈现出务实而简洁之美。提醒各位的是,请关注能提示出结构逻辑的关键字词,李斯的运用堪称典范,希望我们也能够很好地储备运用起来。

当然,能说服皇帝的绝非仅仅是结构,更动人的论证与修辞这些血肉,我们放在下一期来品。

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