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商业中心,百事无须远行;和优质学校为伴,与品牌医院毗邻;可览翠林美景,拥有发展机会——这样的住所,你想不想拥有?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而这样完美的住所正被山阳县1万多户搬迁家庭所拥有。

近年来,山阳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目标,科学规划,超前布局,优化配套产业,大力实施移民搬迁,1万多户5万多人安居和乐业同步,群众的幸福生活从这里开始。

淄博脱贫攻坚规划(商洛市山阳县挪穷窝)(1)

搬得出:从山里搬到城镇一次性安置到位

连日来,山阳县漫川关镇乔家村移民安置房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在工地现场,大型机械轰鸣、200多名工人正挥汗如雨……一片繁忙景象。据了解,该工程总投资2亿多元,将建设33栋1200多套移民搬迁安置房,于今年10月底建成。届时,将解决周边4镇1200多户贫困群众住房难问题。

近年来,山阳县围绕“搬得出”目标,将移民搬迁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在前两年建成集中安置点26个,搬迁群众0.28万户1.21万人的基础上,去年又一次性规划、全部启动建设集中安置点23个,对1.02万户4.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实施搬迁,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入住。

山阳县紧盯“两年全面启动、三年基本建成”的总目标,全县扎实开展扶贫对象数据清洗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接续调查,重点核查家庭基本情况和人口结构,同步签订“三项协议”,切实摸清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以人定房、以户定建,人房精准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是13094户54127人。

淄博脱贫攻坚规划(商洛市山阳县挪穷窝)(2)

稳得住:加强配套建设完善后续管理

“下个月就能搬进新房了!”虽然辛苦,但是看着自己一手装修的新房,31岁的阮家琦忍不住心中的激动。阮家琦老家位于姚湾村郭家沟组,距离镇上大约5里多路,虽然不远,但是由于道路不通、季节性缺水,全家人渴望有一个好的居所。地理条件差加上母亲患有肿瘤,导致了家庭贫困。去年10月份,按照扶贫政策,他们一家4口人只需拿出1万元就能在镇上的易地扶贫搬迁点获得一套98平方米的安置房。拿到房子的那一刻,他发现房屋水电已经入户、门窗也已经到位。“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就位,自己只需简单装修一下就能住了。”阮家琦没有请工人,自己动手,仅仅花了3万多元,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已经基本装修得差不多了。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擦拭门窗玻璃,只等着找个好日子搬家就行了。

阮家琦所在的荷花园小区位于镇政府驻地的姚湾村谢院组,该移民小区于2016年元月启动,占地94.4亩,计划新建安置房666套,总建筑面积59354平方米。规划建房15栋,64个单元,采取一梯两户设计。目前,房屋主体已经竣工,大小配套正在有序实施中。荷花园小区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05户884人,其中本镇安置175户735人,跨镇安置30户149人。

在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中,山阳县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加快推进水、电、路、视、讯等“小配套”和学校、卫生室、文化健身广场等“大配套”项目建设。全县新建幼儿园14所、文化休闲广场14个、排水管道130公里,新修道路11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结合安置点实际情况,将安置社区挂靠迁入地社区党组织管理,按照“原籍管理林和地、社区管理人和房”的思路,将搬迁群众纳入系统有序的管理,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同时增加公益性岗位,为社区招聘保洁员、物业管理员,做到移民小区干净卫生、宜居宜业。目前全县50户以上安置点89个已有28个实行专业物业管理,14个正在按程序安排相关物业入驻,其余由当地社区进行代管,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舒适度大幅提升。

淄博脱贫攻坚规划(商洛市山阳县挪穷窝)(3)

能脱贫:实行多措并举强化产业配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关键的是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山阳县围绕“能脱贫”这一目标,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后续产业配套,解决搬迁群众离开土地资源进入城镇、社区生活的后顾之忧。

围绕全县“十大脱贫产业”,山阳县编制了《山阳县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产业规划》。涉及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89个,划分54个安置区。重点规划县、镇规划区和省级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的易地移民安置小区的产业布局,确保每个5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搬迁家庭能有1个人就近就地就业。

淄博脱贫攻坚规划(商洛市山阳县挪穷窝)(4)

山阳县针对实际入住群众中留守妇女、中老年人、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比较多的情况,推行“居家式就业”模式。在全县发展社区服装加工厂10个,吸纳搬迁群众3000多人就业,就业人员年均收入两万元以上。同时,在全县推广肠衣护套加工产业,今年计划建设4个示范点,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对于属于复合型致贫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做好资产收益、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社会兜底等脱贫叠加政策。

可致富:拔穷根扎新根奔向幸福新生活

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要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挪穷窝、拔穷根”,还需要在移民搬迁安置社区“扎新根”。新根扎地深,群众长久致富有保障。

为促使群众“扎新根”,山阳县加大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力度,于2017年7月出台了《山阳县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复垦管理办法》,明确了旧宅基地腾退奖补标准和责任分工,为推进旧宅基地腾退复垦工作提供了政策性依据。同时,利用春节前后村民返乡有利时机,加大旧宅腾退宣传,聘请测绘公司进村入组,实地测量旧宅基地面积,监理腾退台账,为实施旧宅基地腾退和完成增减挂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促使搬迁群众真正意义上的“挪穷窝、拔穷根”。

以“双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加大安置地吸引力,帮助群众“扎新根”。按照“双示范”社区创建要求,一方面抓住“宜居”二字,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社区后续管理,营造社区文明氛围,让搬迁群众真正住得舒心;一方面,抓住“宜业”二字,强化社区后续配套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大力建设以搬迁户就业为核心的“社区工厂”、农业产业园区,让群众住得安心,不再为生计忧愁。今年计划利用一年时间建设4个“双示范”社区示范点,总结形成经验后,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加快推进“三单一卡”制,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搭建适合搬迁群众的产业体系、就业支撑和创业平台,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服务。山阳县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开展产业就业意向、技能培训意愿、劳动力素质调查,实事求是填写“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就业状态清单和劳动力资源账单”,通过劳务输出、开发生态扶贫和公益性岗位等渠道,落实就业脱贫措施,填写“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和脱贫致富明白卡”。通过“三单一卡”的填写,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就业需求与政府为贫困户提供的就业菜单进行对接,确保每个易地扶贫搬迁户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春节前夕在成都凉山调研时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山阳县委、县政府将不忘易地初心,不忘扶贫初心,不忘搬迁初心,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丰阳大地,带领1.3万户5.4万名搬迁群众同全县人民一起奔向幸福新生活。

(来源 商洛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