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心电图开始,我们就知道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PR间期是指从P波起始到QRS波起始,代表了心脏激动从心房传递至心室的时间(图1)。
作者:何金山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1 心电图常见的P波、QRS波和T波,PR间期指P波起始至QRS波起始
我们都知道,正常时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传导至高位右房,经Bachmann束传导至左房,高位右房逐步激动临近心房肌直至低位右房,而后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至心室肌。除了窦房结至心房的传导时间外,这个过程的其他时间都包含在了PR间期范围内。
PR间期看起来简单,其实具有着丰富的内涵。
如果我们把一个标测导管放在希氏束附近,常常可以记录到三个不同的电位,分别是A波、H波和V波,A波代表低位右房靠近房间隔的心房电位,H波代表希氏束的电位,V波代表着心室电位(图2)。AH间期代表低位右房至希氏束的传导时间,HV间期代表希氏束至心室的传导时间,A波代表心房电活动,V波代表心室电活动。
图2 His代表希氏束导管,其上能记录到A波、H波和V波,PR间期可分成PA间期、AH间期和HV间期三个部分
是否AH HV即AV间期就等同于PR间期呢?
显然不是,P波是全部心房除极的总合,P波的起始代表着最早的心房激动,即窦房结的冲动刚刚进入心房引起的最早涟漪便已被P波记录下来了。A波代表着低位右房的电活动,正常情况下肯定不是最早的,这样在P波起始和A波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间期,我们叫做PA间期,代表了右房内激动的时间。AH HV间期<PR间期,如加上PA间期,PA AH HV便可以和PR间期平起平坐了(图2)。
本来一个PR间期挺好的,直接代表了房室传导时间,统一而和谐,现在分裂成了PA、AH、HV,有什么用呢?是否只是徒增麻烦?
当然不是,正常时PR间期在120-200 ms范围内,但PR间期可以出现缩短或延长,这个时候,PR间期的异常到底出在哪里?是右房内传导的问题?还是房室结内的问题?亦或是希氏束和束支的问题?单用体表心电图的PR间期就不能解决问题了。
此时的PA、AH、HV就好比一把解剖刀一样,把PR间期剖开来,让我们看得仔仔细细,了解PR间期异常的所在,也为后续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
正常PA间期的变化范围为25-55 ms,AH间期为55-125 ms,HV间期为35-55 ms。三者任何一个延长,都会造成PR间期的延长,任何一个缩短,都会造成PR间期的缩短。临床中,PR间期缩短少见,PR间期延长很常见。
PR间期缩短主要为两个原因:房室结加速传导,或者合并房室旁道。房室结加速传导时,会表现为AH间期缩短;而存在房室旁道时,由于心房激动绕过房室结,经旁道下传,导致V波提前,HV间期缩短,甚至可出现负的HV间期(图3)。
图3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预激前传时,H波几乎和QRS波起始重叠,HV间期为0
而在PR间期延长的原因中,最常见的原因为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固定性延长>200 ms,此时如果测量了AH、HV间期,我们会发现,很大一部分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AH间期延长,即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延长,造成了PR间期延长(图4)。
图4 典型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心内电图证实为AH间期延长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也是如此,发生文氏现象时,PR间期逐渐延长,而后出现P波不能下传,此时逐渐延长的也是AH间期,不能下传的P波表现为A波后面无跟随的H波和V波。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则不同,由于其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因而表现为A波后面跟随H波,即房室结的传导没有问题,但H波后面无跟随的V波,即希氏束到心室的传导发生了阻滞(图5)。
图5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时,由于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因而A波后面跟随H波,但H波后无跟随的V波
而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AH和HV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只要我们能够看清A波后面是H、V一起消失,还是A、H固定相关,而V波消失,就能知道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还是希氏束,而这对于是否需要植入起搏器、何时植入起搏器,能够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
在过去,只要出现PR间期的延长,都会把问题归结到房室结或希浦系,二选一,不是你,就是他,一定有一个有问题。而近来随着标测技术的进展,我们不但知道了PR间期除了AH和HV间期外还有PA间期,更能通过心房电位把PA间期可视化。比如这例患者,心电图(图6)看起来就是常见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电生理检查发现,延长的PR间期不是由于AH间期延长,也不是由于HV间期延长,而是右房内传导时间(PA)间期的延长所致。
图6 体表心电图为典型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心内电图证实PR间期延长是由于右房内传导延迟,而非房室结或希氏束内传导延迟
看起来简单的PR间期,解剖开却是一个复杂的新世界,虽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但却让我们对电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从体表到心内,让我们从PR间期开始!
参考文献:
[1] Malcolm S. Thaler. The only EKG book you’ll ever need(sixth edition), 2015.
[2] 黄宛. 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 郭继鸿, 洪江(主译). 周氏实用心电图学(第6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
[4] 郭继鸿(主编). 心电图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Issa Miller Zipes, Clinical Arrhythmology and electrophysiology: a companion to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