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枢仁

家父名叫王汉桐,在源东村是条响当当的硬汉子。我爷爷三十五岁就去世了,是因为没有给在南阁子门前站岗的日本鬼子行鞠躬礼,被枪托子活活砸死的。撇下了缠小脚的奶奶和一群年幼的孩子:父亲十六岁,姑姑十岁,而叔叔只有三岁!

就在这一年父亲结婚了,娶了同样缠小脚的母亲。婚后第二年生了我,以后又生了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父亲拉着十口之家过日子,受得那份磨难真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可是,苦日子练就了父亲的倔强脾气,也学上了一身好本领。在生产队那几年,扬场上垛,耕地扶耧,父亲样样是行家里手,扛起二百多斤的粮包健步如飞,无人可比,无人不夸。特别是父亲年轻时经历得两件事,在我村乃至十里八乡更是人尽皆知,妇孺能道。

错被土匪绑架

事情发生在一九四二年惊蛰那天。父亲正在“北台子”一亩二分薄地里刨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突然觉得从身后被两个人架住了胳膊,紧接着又有人用黑布给蒙住了眼睛。先前那两人又将父亲的胳膊拧到身后用绳子捆了起来。这时父亲意识到遭土匪绑架了。土匪架着他过深沟,下陡坡,爬山迈岭,大约走了二十多里,来到一个叫“玉皇庙”的小山村停了下来。这时已经是满天星斗,村里悄无声息了。土匪将父亲塞到了一个“堰屋”里,然后又用乱石头堵住了“堰屋”口,两个土匪坐在“堰屋”上边的堰头上看守。

天很晚了父亲没回家,这时村里人们已经传开,说我父亲被土匪绑架了。家里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像开了锅,塌了天,大人小孩哭天嚎地,声惊四邻。邻居们都关切地到我家安慰奶奶和母亲,说要千方百计湊钱赎人,不要像大槐树下“三槐堂”卖布的老板张万福那样,送晚了赎金被割去了一只耳朵。可那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又没有别的值钱东西,拿什么去赎人啊!第二天,土匪通过线人向我家索要赎金,线人告诉土匪说:“绑错人了,他不是馍馍房的董老二。”可是土匪仍不死心,说绑一回票总得榨出点油水来。父亲知道家里老得老,小得小,根本没办法救自己。心想:“与其等死,还不如逃出去,逃出去兴许还能捡条活命。”父亲在“堰屋”里没吃没喝被困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听一个土匪对另一个土匪说:“我看这人挺老实,你一个人盯着,我回家睡一会儿。”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听着留下得那个土匪也打起了呼噜,就趁机悄悄地挪动“堰屋”口的石头。等拆下两块石头后,用脚猛一蹬,“哗啦”一声石墙全塌了。父亲趁机一跃而出,紧接着跳过了两条堰。等土匪反应过来的时候,父亲已经跑出老远了。土匪在后边高喊:“站住!不然我就开枪啦!”紧接着就听“咚”的一声,火枪的铁砂呼啸着从父亲头上飞过。父亲哪顾得这些,头也不回地顺着峪口一路狂奔跑回了家。在路上跑丢了一只鞋子,后脚掌硌出了个牛眼大的“鸡眼”。之后,一个多月就用热水泡一回脚,再用刮胡刀刀片削几层又厚又硬的茧子,每次都削得鲜血直流,一直到父亲去世也没治好。

父亲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过人胆识从土匪窝里逃出的故事,一度传遍乡里,成了人们津津乐道得话资。

被错抓游街

一九六零年立冬那天早晨,天空干飘了几片雪花。农闲时节,庄稼人起得晚,听到有人敲大门,并伴有大声喊叫。父亲开门一看,大队治保主任站在大门外,身后还跟着一大帮人,其中还有两个扛枪的民兵。父亲问:“什么事?”治保主任厉声说:“你偷了二小队的玉米还装无事?看看你家门口撒落得玉米粒!”父亲说:“真是天大的冤枉!”治保主任将父亲叫到了大队部。父亲跟着治保主任走了以后,一帮人闯进我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翻出一粒玉米来。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家户户都是以地瓜为主粮,我母亲还做豆腐,一家人赚豆腐渣吃。到了大队部,治保主任拍着桌子硬说是父亲偷了玉米,不由分说地让两个民兵将早已准备好的硬纸板挂到了父亲脖子上,上面用毛笔潦草地写着“盗窃犯王汉桐”五个字,还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叉号。父亲被民兵押着去游街,治保主任提着铜锣跟在后面。治保主任敲一下铜锣,父亲就大喊一声“冤枉!”敲一下铜锣,喊一声“冤枉”!游了三天街,父亲喊了三天“冤枉”!后来案子破了,是十小队外号叫赵二赖子偷的。一天,赵二赖子的独苗苗“拴住”,拿着焦黄的玉米煎饼在街上吃。那年月,人们没有吃纯粮煎饼的,都是吃粮食里掺了菜叶、树叶或者磨碎的树皮粉做得窝窝头。有人将此事报告了大队,治保主任带领民兵到赵二赖子家搜出了吃剩的半麻袋玉米。民兵押着赵二赖子在大队部开了批斗会后,之后又游了街,这才給我父亲洗清了罪名——原来我家门前撒下的玉米是真小偷摆下得“迷魂阵”。

在诬告面前,父亲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不仅在孩子们的心中竖起了一个响当当硬汉子形象,乡亲们谁见了也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父亲七十岁那年得了肾癌,摘除了一个肾。七十八岁又得了肺癌,大夫说年龄大了,做开胸手术风险太大,建议保守治疗。父亲又与病魔抗争了四年,八十二岁那年永远地离开了了我们!

这就是我的父亲——铮铮铁骨王汉桐。

我的父亲王汉桐:我的父亲王汉桐(1)

作者简介:王枢仁,1941年生,中共党员,中教高级教师,退休前系博山六中校长。曾是区劳动模范,政协委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淄博诗词学会会员。曾担任博山诗词学会副会长,饴山诗社长,饴山诗刊编辑。是老干部之家杂志通讯员,淄博及博山作协委员。有百余篇(首)诗词及散文、杂文在《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上海诗词》《陕西诗词》《中国诗词》《中国教育报》《半岛环境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等报刊发表。著作有《回首集》《桑榆情韵》两本诗集,主编《秋枫集》《夕照青山》两本诗集。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