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8月榜#

高平,现在是山西晋城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紧依太行山,自古就是从山西进入河南的天险要道。而高平在历史上之所以出名,主要还缘于一千多年前那场震惊天下的铁血大战,而这场战争,则拉开了周宋帝国统一天下的雄壮大幕。

高平之战,因为柴荣,甚至因为赵匡胤,历史从来没有忘记。 发动这场战役的是柴荣养父的仇人刘崇,刘崇永远都不会饶恕郭威杀死自己亲生儿子刘赟的血海深仇。后汉被郭威取代后,刘崇流着泪在太原衙门称帝,国号还是汉,史称北汉。北汉建立后,刘崇就开始找郭威讨还血债,不过他根本不是郭威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刘崇被郭威揍得鼻青脸肿,也老实了两年。但当刘崇听说郭威死了,继位的是郭威的养子柴荣时,刘崇放声狂笑,“吾儿之仇得报矣!”不过为了稳妥起见,刘崇还是请来了他的盟友——契丹人,契丹皇帝耶律璟也愿意浑水摸鱼,派北院宣徽使耶律敌禄(即杨衮)率六七万骑兵挺进太原,与刘崇麾下的三万北汉军会合,然后浩荡南下。 刘崇南下的路线,其实是他大哥刘知远当初要选择却又放弃的路线,即出团柏(今山西太谷),直取潞州(今山西长治),渡过黄河进攻汴梁。现在刘崇要做的,就是拿下晋南头号军事重镇潞州(古称上党)。 周朝国葬还没有结束,刘崇就大举入寇,并在潞州太平驿大破周昭义节度使李筠部下穆令均所部两千人,“俘斩(周)士卒千余人”。消息震撼了汴梁城,柴荣立刻召开临时御前会议商议对策。与会者都认为既然刘崇打上门,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唯一的分歧是,柴荣想亲征,大臣们则认为派一大将足矣。 柴荣想亲征,非常好理解。柴荣初即位,在江湖上还没有像样的成绩,大家对他不过是口服心不服。而如果打败刘崇,则天下畏服。而大臣们也是出于好心,劝柴荣不要冒险,其实他们都不好意思把实话说出来:就凭你,亲征刘崇?省省吧! 而反对柴荣最为激烈的竟然是冯道。冯道对柴荣半点情面也不留,直接打了柴荣的脸。柴荣自比唐太宗,冯道冷笑道你不是唐太宗;柴荣自比泰山压顶,冯道还是冷笑说你也不是泰山,气得柴荣差点当场发飙。关于冯道为什么阻止柴荣亲征,将在《冯道生存之“道”》篇中详细解读。

柴荣之所以坚持亲征,其实还有一个不便与外人道的原因。而明末王夫之则揣透了柴荣的心思,他评论道:“朱友贞、李存勖、李从珂、石重贵、刘承祐之亡,皆非外寇之亡之也。骄帅挟不定之心,利人之亡,而因雠其不轨之志;其战不力,一败而溃,反戈内向,殪故主以迎仇雠。”如果柴荣派大将出征,军权就要旁落,一旦大将有异心,像杜重威、张彦泽那样,柴荣手上无兵,只能坐以待毙。柴荣必须亲征,将军权牢牢抓在手上。否则,石重贵、刘承祐就是柴荣的前车之鉴。

显德元年(954年)二月初九,大周皇帝柴荣下诏亲征,并在出发前颁诏天下,讨伐刘崇。这道诏书文采极佳,略云:“朕自遘闵凶,再经晦朔,山陵已卜,日月有期,未忘荼蓼之情,岂愿干戈之役?而河东刘崇,幸灾乐祸,安忍阻兵?乘我大丧,犯予边境,勾引蕃寇,抽率乡兵,杀害生灵,觊觎州县。朕为万姓之父母,守先帝之基扃,闻此侵陵,难以启处。所宜顺天地不容之意,从骁雄共愤之心,亲御甲兵,往宁边鄙。务清患难,敢避驱驰?凡在众我,当体兹意。”

柴荣讲了三点:一、周朝本想守两国之好,是刘崇主动发动战争的。二、刘崇勾结契丹人南犯中原,是当代大汉奸。

三、为了百姓平安,朕不惜冒险亲征。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柴荣很巧妙地把战争责任推给了刘崇,并且把自己打扮成人民的大救星。这在政治上是非常聪明的,虽然柴荣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恶战能否取胜心中也没有底。

周世宗和高平之战(英雄敌不过天意)(1)

二月十一日,柴荣率大军出汴梁,疾速向泽州方向行进,柴荣承担不起潞州丢失的代价。而为了这场事关大周帝国生死存亡的大战,周朝军界几乎是精英尽出,计有:老将符彦卿、郭崇、樊爱能、刘词、药元福、王彦超、白重赞,新锐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韩重赟、韩令坤、慕容延钊、李崇矩、潘美、尹崇珂、曹翰、米信、马仁瑀。 刘崇在高平摆下战场,但柴荣显然不会被动应战,他需要把战火烧到刘崇的大后方。

柴荣让驻镇河中的护国军节度使王彦超会同驻镇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的保义军节度使韩通,取晋州路东进,进攻北汉西部边境,分散刘崇的注意力。同时,驻镇魏州的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会同驻镇澶州(今河南濮阳)的镇宁军节度使郭崇,取磁州(今河北磁县)路,进入北汉境内,给北汉人制造周军要奇袭太原城的假象,对刘崇进行战略恫吓,以减轻高平方面周军所面临的军事压力。周军的先锋是向训、樊爱能、何徽、白重赞,他们的任务是火速增援潞州李筠。柴荣随后出汴梁,向东沿黄河东进,至怀州(今河南沁阳)折头北上。 二月十六日,柴荣抵达怀州。

二月十八日,周军主力迅速抵达泽州,柴荣没有停留,直接把大部队拉到泽州东北十五里的高平。 可能是情报有误,刘崇根本没有先取潞州的打算,“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准备直取洛阳,再取汴梁。

好在周军行动迅速,在潞州以南数十里的高平堵住了北汉军进一步南下的步伐。 两军相遇。 刘崇这才知道柴荣亲自来了。虽然当初刘崇出兵时,就认定柴荣“旻(刘崇改名)幸周有大葬,而天子(柴荣)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将以击其不意”。但柴荣既然来了,那今天就让你替你老子郭威偿还血债。 决定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即将开始。

二月十九日,天刚放亮,柴荣就率主力和北汉军在一片高地上试探性地进行了交锋,“击之,北汉兵却”。北汉军没占什么便宜,往后撤了一段距离。但柴荣却“趣诸军亟进”,紧追北汉军不放。

刘崇把军队后撤至巴公原,再次迎击周军。刘崇将北汉军分成两部分,自己带中军,大将张元徽坐镇左路,耶律敌禄率契丹军坐镇右路。 北汉军“众颇严整”,而周军都是老兵油子,向来是“出工不出力”。

丘八大爷们看北汉军阵容严整,就有了畏战心思。再加上周军不到三万人,最多两万人,寡不敌众,“(周军)众心危惧”。 周军在距离北汉军的不远处也摆出了“山”字阵: 左军:义成节度使白重赞、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李重进等部。 右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等部。 中军:宣徽南院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等部。 大周皇帝柴荣“金盔金甲淡黄袍,五股攒成袢甲绦。护心镜,放光豪。丝鸾带,扎稳牢。鱼褟尾,护裆口。战裙又把膝盖罩”,骑马站在“山”字阵的最前面,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禁军在柴荣身后,负责保卫皇帝安全。

周世宗和高平之战(英雄敌不过天意)(2)

刘崇已经看到了柴荣,但刘崇这时才知道周军人数不多,他开始有些后悔把契丹人招来分功,刘崇认为凭自己的北汉军,足以吃掉柴荣的这点虾兵蟹将。不知道是出于拍马屁的心理,还是确实认为周军不如北汉军,北汉将领“皆以为然”。

但在旁边观阵的杨衮却认为周军不可小视,“劲敌也,未可轻进”。刘崇不听,“时不可失,无妄言也”。 两军初对阵时,巴公原便一直在刮着强劲的东北风。东北风对北汉军是非常有利的,可刘崇刚要下令进击,突然又变成了南风,反而对北汉军不利。

逆风作战不利这是基本的战争常识,但北汉官员却认为时机已到,请刘崇下令,刘崇利令智昏,竟然同意了。北汉的枢密直学士王得中上前拉住刘崇的马头,苦劝刘崇不要意气用事,可以再等等。

但刘崇根本瞧不上周军,南风又如何,照样切瓜剁菜!刘崇对王得中说:“老措大!毋妄沮吾军!”刘崇下令张元徽率东军进击与其对应的周军樊爱能、何徽等部。 可意外却发生了。还没等北汉军冲进周军阵中,周军樊爱能与何徽竟然带着几十名亲兵不战而逃,丢下了无头苍蝇一般的周右军。

主将跑了,弟兄们怎么办?答案惊人得一致:投降刘崇。反正跟着柴荣是吃肉,跟着刘崇也是吃肉,他们又不是没出卖过石重贵、刘承祐。还没等在后面督战的柴荣反应过来,周右军“(周)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 刘崇激动得仰天大笑。 周右军突然不战自溃,对周军其他阵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中、左两军士气大受打击。

在这个时候,只要统帅柴荣意志稍有薄弱,效仿樊、何临阵脱逃,周中、左二军势必投降刘崇。 势若山崩,柴荣的末日也就到了。 柴荣的反应非常激烈,“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用现代艺术语言演绎,柴荣狠狠地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把手中大剑斜指上苍,大喝:怕死的,或走或降。不怕死的,还是个爷们儿的,跟朕上阵送死!说罢,柴荣双腿夹马,骏马如利剑一般直冲北汉军大阵。

三军用命,其功在将。只要主帅肯用命,弟兄们还有什么好说的!何况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周军的新锐将领们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见柴荣都拼了,咱们还有什么好说的!杀他娘的! 数十名年轻的周军将领率各部,如泰山压卵一般,吼叫着,跟着柴荣冲进了北汉军的阵中。

此时,柴荣不再孤独。 出于对本朝主子的吹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只用一句话记载柴荣亲自上阵,却用一大段描写赵匡胤的英勇,厚此而薄彼。当然,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堪称英雄之风,“太祖皇帝(赵匡胤)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

实际上,根据赵匡胤在位时编撰的《旧五代史》记载,第一个跟着柴荣杀过去的,是内殿直马仁瑀。“(马仁瑀传)从世宗亲征刘崇,王师不力,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因跃马大呼,引弓连毙将卒数十,士气始振。”然后才是赵匡胤本人跟上。司马光把马仁瑀冲阵放在了赵匡胤之后,不过是奉迎拍马而已,还不如赵匡胤本人豁达。 李重进、张永德、石守信、高怀德、韩重赟、韩令坤、慕容延钊、李崇矩、潘美、尹崇珂、曹翰、米信、董遵诲、马全乂,还有狗肉贩子出身的小卒唐景思,一群年轻人,在同样年轻的柴荣感召之下,激动得不能自已,都山崩海啸般与北汉军血战到底。 死,也要死出个男人样。

周右军自溃,周军形势异常危急,但北汉军阵中谁都没想到,几乎是死到临头的柴荣竟然亲自上阵,及时挽救了行将山崩的周军。 南风越刮越大,狂风夹杂着尘土碎石,北汉军被风石打得睁不开眼。刘崇这才后悔没听王得中的建议,可再想撤退时,周军岂能让你来去自如?北汉大将张元徽在与周军作战时,战马突然扑倒在地,周军不和他客气,乱刀剁成肉泥。

张元徽是北汉的标志性大将,他的死,给北汉军本就不强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周军则趁热打铁,一举击溃北汉军。 “(周)战士皆奋命争先,贼(北汉)军大败。” 其实北汉军还有一路援军,就是坐镇西路的杨衮的数万契丹骑兵。现在周军已经杀红了眼,杨衮当然不会陪刘崇下葬,直接拐了马头,溜之大吉。

周世宗和高平之战(英雄敌不过天意)(3)

契丹人见死不救,刘崇气得浑身颤抖。老皇帝手举红旗,四处收拢败兵,可北汉兵像鸭子一样到处被周军追杀,谁还顾得上那个老头子。刘崇没办法,只好带着好容易收回来的一万多败兵,“阻涧而阵”,利用险要地势企图死守,但却把自己置于死地。 当天傍晚,周河阳节度使刘词带来的援军赶到巴公原,稍事休整后,与周军主力在第二天向刘崇残部发起总攻。

一万多北汉军挤在狭小的山涧谷地里,活动空间有限,几乎是等着周军屠杀,那柴荣就不会客气了。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役,“北汉兵又败”。刘崇像惊弓之鸟一样狼狈逃出山涧,却丢下了弟兄们的尸体无数,大量军资器械无数,牛马驴猪无数,“僵尸弃甲填满山谷。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

周军大获全胜,只是跑了刘崇。 刘皇帝此时已经换上粗布衣服,戴上斗笠,扮成百姓,骑着契丹皇帝送给他的黄骝马,带着一百多亲卫骑兵,连夜逃回太原。但由于天太黑,结果却迷了路。

刘崇让当地村民给他带路,结果村民带错了路,带着刘崇朝西边的晋州方向逃窜。跑了一百多里路,刘崇才发现方向不对,杀了村民,改道向北,勉强才逃回太原城。大难不死的刘崇为了感谢这位救他一命的马大爷,封黄骝马为“自在将军”,享受三品俸禄。刘崇想不到为北汉存亡立功的竟然是一匹马,历史实在过于讽刺。 “乳臭未干”的柴荣赢得了这场高平之战的最终胜利。

《旧五代史》的史官们对他们曾经侍奉过的皇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是日,危急之势顷刻莫保,赖帝英武果敢,亲临寇敌,不然则社稷几若缀旒矣。”一个“赖”字,说明这次震惊天下的高平之战,首功是柴荣,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周世宗和高平之战(英雄敌不过天意)(4)

高平之战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在黑暗中沉睡近百年的历史。世人这才知道郭威有个养子叫柴荣,在高平大战教训了不可一世的北汉老皇帝刘崇,一战成名天下知。 其实这场高平之战,更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柴荣打出了自己的威名,而是彻底击碎了北汉政权南下吞并中原的野心。

终北汉存在之世,再也不敢主动发动对中原政权的战争,不过困兽死守而已。柴荣打怕了当时天下战斗力最为顽强凶悍的北汉人,可以无北顾之忧地开启带有明显柴荣标签的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欧阳修虽然有时经常胡言乱语,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高平之战对于统一的重要性——“世宗取淮南,定三关,威武之振自高平始。” 在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后,柴荣有些被胜利冲昏头脑,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准备趁热打铁,进围太原,一举消灭刘崇。虽然将领们都反对这次冒险之旅,但柴荣有些无赖似的要求将领们必须执行他的命令。

柴荣大胜高平之后立刻向北进军,实际犯了兵家最忌的疲劳行军,等到各路周军云集太原城下,胜利之师已成疲惫之师。虽然周军各部陆续攻克北汉州郡,但太原城始终拿不下来,刘崇希望自己至少能守住太原,将来再逆转翻盘。 刘崇的梦想最终还是实现了,周军被迫灰溜溜地离开河东。

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周军是上承梁唐晋汉的旧式军队,偷奸耍滑已成习惯,到了太原城下,丘八爷们开始四处抄掠百姓,彻底得罪了河东百姓,周军粮食接济成了问题。

二、数十万周军在太原城下游手好闲,几乎成了官方土匪。好在柴荣及时做出了调整,下诏安慰河东百姓,放宽河东百姓的缴税期限,并严禁周军抢劫,河东民心稍稍安定。不过河东本就地瘠民贫,即使所有河东百姓倾囊相助,周军也得之甚微。

三、契丹人不会允许北汉灭亡,出兵在代州一带袭扰周军,并成功地击杀了周朝大将史彦超,周军为之夺气。

四、天公不作美,连旬大雨,周军在雨中被泡成了方便面,并且发生大规模疫情,军情不稳。 综合各种考虑,柴荣不得不咬牙暂时中断自己的梦想,于六月二日下诏撤军。柴荣率周军仓皇撤退,之前攻克北汉各州郡的周朝官员也不得不狼狈撤出,一场本可以名垂青史的大战,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泡汤了。

不过,柴荣第一次北伐灭汉没有成功,并不影响高平之战巨大的历史意义。围攻太原本就是柴荣一时心血来潮之举,柴荣不是圣人,从来都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