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海桑的这本诗集《我爱这残损的世界》,几乎随时都可翻开看看,平淡中意味深长一首小诗,能让人很快放下焦虑,眼中看着这些文字,心中浮现的是种种不曾注意或不经意被发现的事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我的心像漂泊无依的浮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的心像漂泊无依的浮萍(海桑我爱这残损的世界:辽阔天地)

我的心像漂泊无依的浮萍

枕边海桑的这本诗集《我爱这残损的世界》,几乎随时都可翻开看看,平淡中意味深长。一首小诗,能让人很快放下焦虑,眼中看着这些文字,心中浮现的是种种不曾注意或不经意被发现的事物。

海盈把这本诗集起名《我爱这残损的世界》,自有意味,按他的话说:“我爱这残损的世界,似乎比爱完美更多些。”数不尽的万物,不仅有阳春白雪,更有那朵无心的白云,弄脏的雪地,打碎的碗,堕落的人……这种种不完美,都值得爱,真心爱,就是真正的上善若水,虚怀若谷,水天一色了。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歌最重要的是抒情,它是一个情感强烈的人的特殊的艺术展现。如果诗歌中不含情感,那就不能称为诗。因此,诗歌起源于诗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是诗人自然心声最原始的情感表达。正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过:“诗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照片上的海桑,是恬淡干净、与世无争、朴素内敛的样子。他说:“写诗是一个人的事情,不需要让别人知道。”海桑出生于河南太行山区的一个小村子,小时候他并没有想到长大后会成为诗人。是大学的图书馆为他打开了文学大门,让他与诗歌结缘,不难理解,诗歌对正值青春骚动、对人生充满热情的他来说,就像长在他的生命里。当诗歌填满他的生活,现实生活被他自然隔远了,如他在诗的最后说:“只想着把诗写好,一切都放在一边,抛在脑后。”与年轻时这么执着与诗歌不同,海桑现在看到有比诗更高大的存在,在他把自己放小后,他的诗更耐读了,如苏轼《定风波》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海桑在诗里抒发自己,在句子中能感受到他的情感的透明形象,也能看到他精神世界的呈现。

从第一辑《人间》到第二辑《梦里》,能深刻感受到海桑的心迹,世间带着残缺的万物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核心意象,暗藏着他绵长的情感。尽管时间匆匆流逝,但在时间的长河里,拥有这些宝贵的诗句,又何愁那到不了的远方无法企及!

在“人间”一辑中,我读到了海桑的仁爱。海桑关注生活中身边的人,也能感同身受别人的不易,如《卖萝卜的人》一诗所说,“卖萝卜的人/拿萝卜在地上写字/一抬头/看见我笑了/菜地里新拔的萝卜/连泥巴也卖给我了/新鲜的泥巴/值这个价。”他在《收废品的老人》中写,“收废品的老人/半卧在废品堆里睡醒了/初升的太阳微微晃眼/只是迎着它走/心中就充满了希望似的。”虽写老人的不易,但依旧能看见生活的光芒,生活不就是这样,每个人都要迎着困难向前走。

也有读来让人会心一笑的句子,如十岁女儿最爱读的《在呢在呢》:“小时候村里的两个傻子/都喜欢找我玩/姐姐总说我不在家/我说在呢在呢我在呢/就从屋里跑出来了。”女儿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玩的诗人,我想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纷繁世界中不染尘埃。而“那时候/恋爱就是写信/一封一封/写长长的信/直到有一天/越写越短/最后只对着空空/一张白纸”是他对过往纯真岁月的怀念,纸短情长的年代,令人怀念的是那份毫无戒备心的美好。

在“梦里”一辑中,我读到了海桑诗的莹亮。海桑心中有深厚的情感,那《一块宁静的悲伤》《死者,生者》《死亡练习曲》《生老病死都在我这》《镜子里空无一人》充满了他对生命归途的思考和对无常的豁然。生老病死这一客观规律,谁也无法逆转,既然逃避不了,就只有看开,此后无论沉浮,都可无惧无畏。“一只废弃的旧水缸”“丢弃在路边的桃花枝”虽然都是“每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存在”,却“庄严、彻底,一定是神性,闪耀其中。”一个对万物如此珍爱的诗人,内心该是多么的柔软!

海桑诗中有句:“过去在此,未来在此,永恒在此/裂开的心,涌出一泓泉水。”深得我心,在琐碎生活中感到无力时,还好有诗相伴,心灵才能更加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