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话中秋#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因此,祭月赏月、便成为节日的重要习俗。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2)

祭月最初主要是由帝王贵族进行的。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3)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4)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5)

后来,祭月的习俗也逐渐影响到民间。而拜月,则更接近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生活。无论男女老幼,在中秋节的晚上,都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对着月神诉说,希望得到月神的保佑。人们说,中秋节的月亮最圆,比其他月份十五的月亮更圆、更明亮。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美好愿望成为了中秋拜月的主题。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6)

随着时代的发展,赏月更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在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而如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7)

古时祭月有一套完整的仪式

首先,沐浴更衣,待月亮出现后,向着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由祭月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由祭酒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接着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诵读后将祝文及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此时赞礼再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赞礼再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按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