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经典牛得草(东方卓别林豫剧名丑)(1)

牛得草(1933-1998),原名牛玉林、曾用名牛俊国,河南开封人。,国家一级演员,鹤壁市豫剧团原团长。

牛得草从小家庭贫穷,跟着母亲在黄河畔流浪乞讨。他自幼热爱豫剧,10岁拜师祥符调名家李小需,专攻文丑,尤擅官丑。由于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12岁就在开封一带登台演出,崭露头角。1947年参加开封和平剧社,不久成为台柱子。1954年调入黄河文工团。1957年经著名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萧长华指点,技艺大长。1958年转入鹤壁市豫剧团。

其主攻丑行,善演文丑,唱、念、做、打俱佳,朴实、洒脱的表演自成流派,风格独特,逐步成为豫剧丑角艺术家,并成为牛派丑角的创始人,在传统戏和现代戏中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风趣幽默、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在其代表剧目《唐知县审诰命》《卷席筒》《拾女婿》《作文章》中扮演的唐成、张仓、姜老哏、张洪元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豫剧经典牛得草(东方卓别林豫剧名丑)(2)

在传统戏剧中,丑角总是被讽刺和嘲弄。然而牛得草在艺术实践中塑造的“七品芝麻宫”唐成这一形象,外丑内美、机智幽默、诙谐洒脱,一扫丑角戏的浮、浅、露、俗之弊,开创了丑角正演的新路子。牛得草把“当宫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做剧中县官唐成的为官之道,唱响了天南海北、大河上下,深受百姓的称赞。

在表演艺术上,牛得草始终追求宋人陈郁在画论中所说的“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的艺术境界。其表演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既有精绝的严格规范,又有机智的即兴变通。快念、快唱、快笑成了他扎实的口白功“三绝”;帽翅功、扇子功、胡子功则是他特色表演中的“三谐”。其唱腔是以低八度的大本嗓,配合鼻腔共鸣而独具特色,丑行表演者中未见第二家。

在表演动作上,牛得草注意吸收其他剧种技巧,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剧中唐成面对状子的念自,采用的是京剧《法门寺》中丑角的技巧。在唐成上任一段戏里,为表现唐成因当上县官而兴高采烈、得意而有点忘形的心态,牛得草把手中的扇子舞得随身飞来飞去,头上的帽子晃得时而双翅滚翻,时而单翅摇动。这旋转如飞的扇子、弹跳的乌纱帽帽翅和那抖动的胡子被人们称为一绝。其中,扇子功来源于川剧小丑的表演,帽翅功来源于蒲剧老生的技巧。

豫剧经典牛得草(东方卓别林豫剧名丑)(3)

几十年中,其在《挑女婿》《抓壮丁》《做文章》《三愿意》等剧中塑造了众多滑稽风趣而又乐观善良的人物形象。1979年牛得草带剧目《唐知县审诰命》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后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易名《七品芝麻官》搬上银幕,该剧于1981年获第四届“百花奖”佳戏曲片奖,1992年被灌制成唱片,获第二届“金唱片”奖。香港《大公报》撰文称牛得草为“东方的卓别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