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与现在的时间(四时时辰小时)(1)

四季(指春夏秋冬)在汉以前称四时。时,古代指季节。《孟子》里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按季节规律去砍伐林木,这样木材就用不完。古时将季节性流行病称"时疾",适应季节而下的雨为"时雨",等等。

四时包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的出现并不同步。甲骨文里只有春、秋二字,没有冬、夏,反映了最早以春秋代表四季。《墨子》里谈到四时,其顺序是春秋夏冬,而不是春夏秋冬。这不是偶然的。"春秋"即指称一年,进而就用来指历史。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前481年),各国都有本国的史书《春秋》,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春秋》,它记载了二百多年的历史,我们称那个时期为春秋时期。"春秋"的意思竟一变再变了。

古代时辰与现在的时间(四时时辰小时)(2)

古人也用"时"指一天里的时间。最早将一天分为十时:鸡鸣、昧爽(黎明)、旦(日出时)、大昕(上午)、日中、日昃(zè,下午)、夕(日落时)、昏(黄昏)、宵(夜晚)、夜中(午夜)。白天、夜间各占五段,后来夜间演变为五更(gēng)。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是半夜11点到1点,五更是3点到5点。"三更灯火五更鸡",言用功之勤,彻夜不歇。五更是一天温度最低的的时候,五代李煜有词"罗衾不耐五更寒"。古人将一更分成五点,一点约合24分钟。《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七讲宋代的监狱"诸狱并一更三点下锁,五更五点开锁",也就是晚8点下锁,早6点开锁。

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起于南北朝,这就是十二时辰。宋代再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相当于世界通行的24小时制。

至迟不晚于隋唐,人们就已经知道不同于中国十二时辰的欧洲记时制度。《旧唐书·拂菻(lǐn)传》记载:"拂菻国……第二门之楼中悬一大金秤,以金丸十二枚属(指连接)于衡端,以候日之十二时焉……每至一时,其金丸辄落,铿然发声引唱,以纪时日,毫厘无失。"这不就是后来的自鸣钟吗?拂菻即今意大利,王城便是罗马。

中国古时的计时器为刻漏,系一种阶梯式特制铜壶。壶内装有一支刻有度数的箭形浮标,壶中的水渐渐滴漏,箭上的度数即依次显示出来,以此计时。

古代时辰与现在的时间(四时时辰小时)(3)

中国古时的计时器刻漏

时辰指时段,如说某人寅时出生,指生于早上3点至5点这段时间。欧洲的时指时点,所以"每至一时,其金丸辄落"。3时差1刻,5时12分,时,指一定的时点。传统的一个时辰包括120分钟,现代计时制一时包含60分钟,是前者的1/2,因此便称之为小时了。这"小"字的含义人们通常是不注意的。

最后想附带谈谈文章开头所讲的"四季",是如何取代"四时"的。《汉书·李寻传》:"四时失序,则辰 星作异……四孟皆出,为易王命;四季皆出,星家所绘。"这里的"四时""四孟""四季","四季"不作"四时"解是没有疑问的。这里的四孟指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四个月,四季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四个月。孟、仲、季,季是第三个月。四季本为四时的下位概念,后来取代四时,成为上位概念。这种概念种属的变化是不乏例的。

我们在上面谈到"小时"一词是受外语影响而产生的;英文的hour,我们用"小时"来对译。我们的四季春夏秋冬,外语都有相对应的词,而其不同在于起讫时间有差异。我们自古以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之始,西方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之始,而气象学上以3~5月为春,6~8月为夏,9~11月为秋,12至第二年2月为冬。因此,当我们看到二月份举办冬季奥运会时,觉得咱们已是春天了,何以还举行冬季运动会呢?作为世界公民,各国文化观念上的交流变得更为迫切了。

(摘自曹先擢著《汉字文化漫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5年版)

更多内容请关注家书Familys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