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研学活动目的和收获(走进行走的课堂)(1)

1月3日,省城柳巷,孩子们身穿汉服进行诗词诵读、走秀等表演,以浓郁传统文化氛围,庆祝新年的到来。 记者 邓寅明 摄

  三天的元旦假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最棒的主题一定是“玩”,可以暂时抛开作业,抛开家长的唠叨,抛开紧张的作息,嗨起来。假期里,不少机构、课外培训学校推出了别具特色的研学活动,由老师带着孩子们参与形式各样的研学探索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玩中学,通过体验促进成长。

  家长放手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1月2日早晨,7岁的阳阳起得比上学时还要早。早饭后,他穿上厚实的衣服,戴好帽子、手套,全副武装,出发了。

  他要和美术班的小伙伴们去冰雪童话小镇写生。7时30分,阳阳到达美术班门口,远远就看到了大巴车,“妈妈,你回去吧,再见。”说完,他头也不回,一路小跑着上了车。

  “本打算再叮嘱一下,结果还没来得及说出口,孩子已经跑了。”妈妈在不远处看着孩子上车后,跟同样来送孩子的家长聊了起来。“是啊,孩子长大了,心里有欣慰,还有些不舍和担心。”

  老师招呼小朋友们坐好后,汽车就发动了。一路上,“童歌串烧”、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节目让孩子们丝毫不觉得路途遥远,感觉转眼间就到达了目的地。

  下车后,孩子们看着白雪皑皑的四周,欢呼雀跃起来。带队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活动流程,并将孩子们分组编排。阳阳和小伙伴们嬉戏奔跑,迎着寒冷的风,晒着暖暖的太阳,体验独特的户外之旅。

  寓教于乐 让课本内容鲜活起来

  研学活动主题各异,活动丰富,每一项听起来都令人心潮澎湃。有的带领孩子们穿行在山谷和田野中,体验美妙的大自然;有的带领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科技馆,与历史和未来对话;还有的主打运动牌,带领孩子们踢球、跑步、打球……

  三年级小朋友晓莉参加了主题为“感知自然”的研学活动。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冬天的山野中,寻找冬天的秘密。

  冬天的昆虫如何生存?哪些植物在冬天依旧保持翠绿?如何辨别雉鸡、野兔的踪迹?冰面下过冬的青蛙和小鱼到底会不会被冻死呢?老师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引导孩子们在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寻找答案。

  没有什么比冬天里的大自然更令人神往。空旷的野外,小河小溪都结冰了,草木枯黄凋零,四周静悄悄的。但突然就听到了“呼啦啦”的声音,是一只鸟飞出了草丛,或是一只兔子从山坡上蹿了出来。

  孩子们在山泉、小溪的冰面上滑冰,抓起未消融的积雪打起了雪仗,手拉手在寒风呼啸的山谷疯跑,在静寂的大自然中追踪动物的足迹。在这里,孩子们和大自然深度连接,成为了大自然的一份子。

  返程途中,老师再次把问题抛出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冬天,很多昆虫都死了,会唱歌的蟋蟀也死了。”“我看到了松树还保持着翠绿翠绿的样子。”“但小鱼、青蛙还活着。”

  孩子喜欢 激发探索成长的力量

  活动结束,阳阳回到家里,虽然脸蛋被冻得红彤彤、火辣辣的,但他不觉得难受。

  “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今天的感受吧?”妈妈问道,“无忧无虑、快乐无比。”阳阳回答。

  李莉在妈妈的引导下,创作了一幅画,名叫《冬天的秘密》,她希望以后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一位带队老师表示,这几年,类似的研学活动日益火爆。有不少团队专门做研学活动,他们通过前期调研、走访、发放家长问卷调查表,在研学路径、参观点、研学内容等方面收集家长建议,并和学生一起探讨预设问题,力争设计出适宜、新颖、合乎实际的研学实践活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研学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

  “这种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拓展延伸,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整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是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阳阳妈妈说。

  记者 胡引平 太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