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上升,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
春季肝木旺,在五行生克的规律下,本就是会克制脾土的,若是调养不当,造成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水液不化,则聚而生内湿,再遇上谷雨天气潮湿闷热的环境,湿邪与热邪相合,出现湿热蕴脾的症状,临床多表现为腹胀、不想吃饭、发热、身体沉重,大便黏腻不易排尽,舌苔黄腻。
中医认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湿与水类,故属阴邪。阴邪侵袭人体,机体阳气与之抗争,必然有所消耗,所以湿邪侵袭人体,易损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而湿邪久聚不化,就会化热,变为湿热。
这时如何利用经络来调控人体内环境达到人体内稳态呢?其实,用经络穴位按摩操就可以达到内稳态。
第一步:将手掌掌心附着在中脘穴上,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联合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摩中脘
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着力面应向顺时针方向,沿圆形轨迹回旋运行,周而复始,频率一般每分钟120次左右,操作3分钟。称为摩中脘。然后要适当地扩大按摩的范围,争取能够覆盖胃的全部范围,动作可再缓和一些,保持频率80~90次/分钟为宜。力量轻、频率慢,每次操作时间应不少于5分钟,以中脘穴局部有温热感,并持续向腹内渗透为度。
第二步:我们可以选择擦两肋的方法来养肝柔肝。
擦两肋
先掐腰,双手手掌分别沿着两侧肋骨走行的方向,从侧胸、后背部向前下方推摩,这样反复5~10分钟,可以有效的刺激从这个部位循行经过的肝经、胆经、脾经和带脉等经络,起到行气、疏肝解郁、健脾祛湿的作用。
如果想要加强补脾的效果,我们可以常按太白。太白,在足内侧,第1跖指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易困脾,此时我们在养生中应遵循自然节气的变化,按揉太白以助脾气升发。在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谷雨节气,有一类人群尤其需要注意,这类人群是痰湿体质的群。
痰湿体质是指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痰湿体质的人多数容易发胖,身体比较沉重、笨重,喜欢经常坐着不动,饭后老是犯困,喜欢睡懒觉,极不耐受梅雨季节和湿环境。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肥胖族”。
痰湿体质里的“痰”并非是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聚,是病理性产物。因为痰是水湿运行不畅所引起的,所以常叫做“痰湿”。
谷雨节气后正是痰湿体质难以耐受的节气,所以要比其他体质更加注重调养,点按阴陵泉、太白穴,还可以增加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丰隆。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合穴,在小腿内侧,膝关节下可以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就是胫骨的内侧髁,该穴就在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骨边之间的凹陷处。常点按此穴可以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丰隆,取犊鼻至解溪的中点,旁开胫骨外侧边缘两中指宽处即是,是临床祛痰的效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