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语出清·张廷玉《杂兴》 自满的人容易招来灾祸,谦虚的人总是享受得福,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生哲理经典语录集锦第2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集锦第2辑(人生哲理经典语录集注)

人生哲理经典语录集锦第2辑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语出清·张廷玉《杂兴》。 自满的人容易招来灾祸,谦虚的人总是享受得福。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语出东汉·李固《遗黄琼书》。 副:符合。 全句意为:名声很大,而实际情况很难与其名声相符合。常用作获得荣誉后的自谦之词。

盛喜莫乱许愿,盛怒休拒人谏。

在高兴的时候,不要对别人乱许愿;在生气的时候,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意见。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言。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在非常高兴的时候,不要随便答应别人的要求,以免做不到;在很生气的时候,不要随便与人说话,以免怒气伤人。

失败是成功之母,骄傲乃失败之先。

从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再接再厉,就可能取得成功;而骄傲自满则必然招致失败。

失不系心,得不形色。

语出《三国志·魏志·高允传》。 受到损失,不要老放在心上;获得利益,也不要喜形于色。

失理应赔礼,得理也让人。

与人相处有失理之处,应赔礼道歉;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要得理不让人。

失却黄金有寻处,失去光阴无处寻。

失去了黄金还可以有办法再得到;而时间一去不复返,失去了时间却再也无法追回。

失之不忧,得之不喜。

语出《淮南子·氾论训》。 失去了不忧愁,得到了也不欣喜若狂。遇事保持一颗平常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语出《后汉书·冯异列传》。 东隅:指日出处,也用以比喻青少年。桑榆:指日落处,也用以比喻老年。 全句意为:在青壮年时失去的,到老年时把它补回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语出《易经》。 一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毫厘:一毫一厘,形容极小的数量。 全句意为:由于小的失误,却造成了极大的错误。故凡事不可粗心大意、掉以轻心。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后句一作:修行在自身。 修行——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这也就是辩证法所说的,事物发展变化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师傅引进门,只是外因,而个人的修行乃是内因。

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

语出明·杨柔胜《玉环记》。 吟诗饮酒以图今日的欢乐,不要问什么时候能获得功名。

诗书是觉世之师,忠孝是立身之本。

语出元·秦简夫《东堂老》。 诗书是观察世事的指导,忠孝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诗言志,歌咏言。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永”通“咏”) 诗表达人的志趣,歌吟咏人的心声。诗歌表达人的思想、愿望。

湿柴难烧,惯子难教。

娇惯的子女难以教育。意在教人千万不可溺爱子女。

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

语出明·苏复之《金印记》。 给予别人恩惠不指望得到回报。如果希图回报,还不如不要施恩。古人云:“施恩图报非君子。”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清·朱用纯《朱子家训》:“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给予别人的恩惠,不要老记在心上;得到别人的恩惠,则要永记不忘。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汉·崔瑗《座右铭》:“施恩慎勿念,受恩慎勿忘。” 给予别人的恩惠,千万别老记在心上;接受别人的恩惠,切切不可忘记。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身上虱子多了,便感觉不到痒。当欠债少时,还愁没法归还;当欠债多时,根本还不起,愁也无用,因此,也就不愁了。比喻事物超过了它的极限,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时,也就会不成为其压力。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十有八九的差错,是由于慌张造成的;为避免差错,就要做到从容、镇定、细心。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以十指有长有短及荷花出水有高有低,来说明世间事物发展的不平衡,世上万物只有相似的,而没有绝对相同的。比喻人世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前半句一作:“十年窗下无人识”。 十年寒窗,苦苦钻研学问,可能没有人知晓;一旦获得成功,便名扬天下。

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十年前在河流东边的地方,由于河道改移,十年后却转移到了河流的西面。沧海桑田,世事变化无穷。比喻风水轮流转,世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穷人能变富,富人也能变穷。有道是:“朱门生饿殍,白屋出公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十年可以使小树成长起来,而培养一个人才,却要十倍的功夫。比喻培养人才的不易。

十年蛰伏,一飞冲天。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借指蛰居。 全句意为:长时间的蛰居默默无闻,突然取得非凡成绩,一鸣惊人,令人刮目相看。

识时务者为俊杰,趋吉避凶是君子。

时务: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 全句意为:只有认清形势的人,才是豪杰。君子总是避免凶险,而去争取吉祥。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便者为英豪。

能够认清客观形势而又能掌握机遇的人,方能成为英雄豪杰。

识真方知假,无奸不显忠。

识别真的方才知道假的,没有奸诈就显不出忠良。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拾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喻因小失大,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语出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步入迷途还不太远,认识到今天做对了而过去错了。

时光容易过,半点不容人。

时光老人的脚步匆匆而过,容不得人半点偷闲。

时光容易过,岁月莫蹉跎。

时间很快飞逝,千万不要让光阴白白地过去。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

时间像射出去的箭,又像织机上的飞梭。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时间好似东流水,只见流去不见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逝去的时间,就如江中的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所以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宝贵,当倍加珍惜。

时间无私,历史无情。

时间是最大公无私的,对任何人给予的都是一样多。历史是无情的法官,谁对谁错,最终将有公正的评判。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时机来到,风会送你到滕王阁;运气不好,荐福碑也会被雷击倒。比喻时机与命运,对于人的重要作用。句中出典有二:一、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唐咸亨二年,州牧在滕王阁举行宴会,王勃省亲路过,因乘船顺风赶上了宴会,当场作《滕王阁序》,从此名扬天下。二、相传宋朝范仲淹镇守鄱阳时,有一书生向其献诗,诉说自己贫寒之苦。范仲淹观其字秀,建议他去临摹荐福寺颜真卿的碑文,可售得高价。待书生第二天准备去临摹时,荐福碑却在头一天夜里被雷击碎。

时来弱草胜春花,运去精金逊顽铁。

时机到来,小草胜过春花;运气不佳,黄金还不如生铁。形容运气对人的重要。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语出宋·文天祥《正气歌》。 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忠臣的节操就会表现出来,他们都将名留青史。

时时防火,夜夜防盗。

语出清·金恭溥《朱子家训说略》。 每日每时,都要注意防止火灾、防备盗贼。不可有一刻麻痹大意。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语出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时局危难时,就可以看出臣下的气节;社会动乱之际,就能识别真正的忠臣良将。

时下称皮不称骨,只重衣裳不重人。

这是对以衣帽取人,只看重外表而不重实质的人的愤懑批判。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语出唐·王勃《滕王阁序》。 时机和命运都不好,在人生道路上遭遇许多不幸。

时运未来君且守,困龙也有上天时。

语出明·苏复之《金印记》。 教人在处于困境时,要能坚守忍耐,总会有机遇、运气好的时候到来。

石沉海底无从见,浪打浮沤那得圆。

浮沤:水上泡沫。 此句比喻失去的已经不可再得,离散的也难以团圆。

食不甘味,寝不成寐。

语出明·归有光《上徐阁老书》。 进食没有滋味,睡觉也睡不好。形容忧虑深重。

食多伤胃,气大伤怀。

吃多了伤胃,脾气太大则伤肝。

食尽鸟投林,树倒猢狲散。

食物没有了,鸟儿都飞进了树林。大树倒了,栖息在树上的猴子也都散去。比喻因某种利益的不存在,原来所依附的人也都纷纷离去。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语出明·龚延贤《寿世保元》。 饮食最好是吃到半饱,而且要清淡一些;酒只能少喝,多喝则损害健康。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士:古代介于官员和百姓之间的阶层,多指有文化的读书人。刮目:除掉旧眼光。 全句意为:与人短暂的分别之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

士可杀,不可辱。

语出宋·侯延庆《退斋笔录》。 大丈夫宁可被杀,也决不忍受屈辱。

士气不可辱,民意不可欺。

知识分子的精神不可以侮辱,老百姓的意志不可以违抗。

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大丈夫在穷困时,就可以看出他的气节和正义;世道混乱时,才能识别出真正的忠臣。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又《战国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读书人,愿意为赏识自己的人效力。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美容。

士之立身,忠信为本。

大丈夫立身处世,最根本的:一是要有忠心,二是要讲诚信。

世财红粉歌酒楼,谁为三般事不迷。

语出《金瓶梅》第九十四回。 在钱财、美女、盛宴的诱惑下而不迷失,这是难能可贵的。

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复。

语出宋·苏轼《和李太白并序》。 世上的事物像下棋一般,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变化又是不重复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语出唐·白居易。 世上美好的东西往往不牢固,就像天上的彩云很容易散去,琉璃很容易破碎一般。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寺占多。

句中对书上的好话、寺占名山似有微词。但论者以为:书中好话,教人行善;寺在名山,平添秀色。并无不好。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语出唐·高蟾《金陵晚望》。 世上有很多的绘画高手,然而他们谁能把人的悲伤感情画出来呢?

世间五福,富寿为先。

语出清·黄周星《人天乐》十。 五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全句意为:在人世间的多种福祉中,富有和长寿是最重要的。

世界由来多缺陷,幼躯焉得免无常。

语出明·愍山大师《醒世咏》。 无常:指人死。 全句意为:世界充满着矛盾,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的躯体也免不了最后死亡。

世路风波乃炼心之境,人情冷暖是忍性之场。

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正是修炼自己心境的时候;人际关系中遭遇冷淡,正可以培养自己忍耐的功夫。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对于世上的一切事情,都已看透。因此,能够摆脱烦恼,无论在那里,都能悠然自得。

世路由他险,居心任我平。

人世间的道路不论有多么险恶,但是自己为人做事一定要凭良心。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语出《隐居通义》。 从人情的冷暖、面貌的多变,可以看出世态炎凉。

世人不解结交者,唯重黄金不重人。

语出唐·高适《赠任华》。 世人不懂交友的道理,只知道重钱财,而不知道重视人的品德。

世人漫结交,其后每多悔。

语出清·吴嘉纪《怀罗大》。 世上有些人随便结交朋友,结果往往后悔不已。

世上没人骗,牛马没人变。

佛教的轮回观点认为,人在今生做了坏事、犯下罪孽,来世就会变成畜牲。说骗子来世会变成牛马。这是对骗子愤慨的诅咒。

世上没有冤枉事,狱中哪有枉死人。

世上冤枉事是存在的,冤假错案也时有发生,唯政治清明方能予以纠正。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歅。

语出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 九方歅(yīn):一作九方皋。春秋时人,善相马。由于伯乐的推荐,为秦穆公求千里马。(见《淮南子·道应训》) 全句意为:世上怎么能没有千里马呢!只是我们缺少像九方歅那样善于识马的人。

世上钱财倘来物,哪是长贫久富家。

语出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倘(傥)来物:偶然而来、不意而得之物。 全句意为:钱财乃是意外得来的东西。贫穷与富贵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世上万般愁苦事,无如死别与生离。

世上有许多令人悲愁、痛苦的事,而最大的愁苦乃是生离死别。

世上无鬼神,百事人做成。

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唯有人是世界的主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世上没有困难的事,就怕你无心去克服困难;对于有心克服困难的人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从苦中来。

世上的事情很多都是因为忙乱中出错。好人多半经过苦难的磨炼。诚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对世上的事情都能看得透彻,这里面充满着学问。阅历丰富而通达人情世故,就能做好文章。

世事恍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恍:一作“短”。 世上的事情就好像春天的梦境一般,而人间情为何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薄得犹如秋天的行云变幻莫测。形容值得留恋的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人情淡薄,一切已成追忆。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语出唐·韦应物《答李儋》。 世上的事情变化多端,难以预料,在黯淡的春愁中独自孤眠。

世事茫茫难自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世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多变,使人茫然难以预料;唯有那自然界中的清风明月,能从一旁冷静地看着人间的变化。

世事明如镜,前程暗似漆。

对于世事已了如指掌,而个人的前途一片黑暗。反映了一种悲观主义情绪。

世事唯拼一个信,人情常带三分疑。

语出明·汤显祖《牡丹亭》二十九。 世上最重要的是讲诚信,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互相猜疑。

世事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贪欲更危险,有的人正是因为贪欲太盛,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

语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四回。 世上事有成功也有失败,不可能事事成功;为人有兴旺的时候,也会有衰败的时候。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世俗的态度总是趋炎附势。有钱有势的,就有人热捧;无钱无势的,就遭人冷落。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世上如果没有艰难的事,怎能在人群中凸显出英雄豪杰。

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语出《战国策·楚策四》。 世人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福运,有时也会遇到意外的灾祸。

世质则官少,世文则吏多。

语出西晋·傅玄《傅子·授职篇》。 世上的风气质朴,则所需要的官员就少;世上的风气浮华,则所需要的官吏就多。

是恶当惊,是善休喜。

遇到坏人坏事,应当引起高度警惕;遇到好人好事,也不要忘乎所以。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语出明·愍山大师《醒世咏》。 不必与人一定要争论出谁是谁非才肯罢休,彼此之间何必要争强斗胜。

是非来入耳,不听自然无。

语出明·南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八十五回。 挑拨是非的话,你不去听它,自然也就不会有是非。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一作: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人世间总是充满着是非矛盾,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语天天都会有;你不去理会它,自然就不会受其影响。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人应该有是非观念,人对是非采取的态度,是做人首要的大问题。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是非只因喜欢乱说、口无遮拦所致;烦恼都因争强好胜、想要出人头地引起。

是非只为闲撩拨,烦恼皆因不老成。

老成:阅历丰富而练达世事。 全句意为:是非乃是那些闲来无事,乱讲乱说者造成的;而烦恼都是因为缺乏经验,少有锻炼之故。

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

语出宋·欧阳修《读书诗》。 是与非这一对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何取舍,在勇于决断。

是非自有公论,曲直终有人识。

谁是谁非,自然会有公众正确的评论;对与错,终究会有人知晓。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语出清·郭水亭《济公全传》一百七十六回。 当福祉降临时是挡不住的,当灾祸降临时也是逃不脱的。宿命论者认为祸、福是命中注定的,其实并不尽然。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虽有血缘亲属关系,但有的并非很亲近;而无血缘亲属关系的人,有时往往比亲人还要亲。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比喻坏人坏事的本性。

是真难假,是假难真。

语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真的假不了,假的也不可能成真。指真假不容混淆。

是真难灭,是假易除。

语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是真的难以磨灭,是假的则很容易除去。真理是永恒的,而谎言只能骗人一时。

事必要其所终,虑必防其所至。

语出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做事必须考虑它的后果,考虑问题要防止意外的事情发生。

事不能做得太绝,话不能说得太损。

得饶人处且饶人,处理事情不能太绝情,说话不能太伤人。

事不三思,终有后悔。

语出明·罗贯中、冯梦龙《平妖传》第三十五回。 做事需要反复考虑,如不三思谨慎而行,终会产生后悔之意。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语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做事不经再三周密考虑,终究会懊悔。人若能事事忍耐,自然就不会产生忧患。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语出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获得成功。耕种田地偷懒的人,不会有收获。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事情在发展到最得意时,要引导它向新的方面发展;说话到得意忘形时,要及时收住,以防言中有失。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就是这个道理。

事当快意须防转,言到快意勿忘形。

事情在最得意时,要防止乐极生悲;话说到忘形时,要防止言中有失。

事后掩饰,不如慎始。

语出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 与其等事情做错了以后再去掩饰,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事情紧急而不能当机立断,灾祸很快就要到来。

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一忍最高。

遇事三思而行,方能免得后悔。唐人韩愈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就是说成功的行动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遇事随便则难免失败。怒上心头,唯有一忍。诚所谓:“忍得一时之气,省得百日之忧。”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制。

语出汉·徐干《中论·贵验》。 事情不要等到发生了才去制止,私欲不要等到蠢动时才去克制。

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

孝敬长辈,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志向;爱护子女,不可让他们游手好闲,浪费了青春。

事若求全无可乐,人非看破不能闲。

若事事求全、追求完美,总感到不如意,也就无快乐可言;人如果看不破,总在忙碌之中,自然就不得闲。

事无全遂,物不两兴。

语出明·徐祯稷《耻言》。 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尽如人意。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尽合人意难二三。”事物不可能样样兴盛。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语出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办事,常因急躁冒进而招致失败;思考问题,因深思熟虑而有所收获。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须要保密的事情,要注意保密,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有些事就是因为讲话时泄漏了机密,从而招致失败。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语出宋·苏洵《辨奸论》。 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是本来就有、不容争辩的。

事有凑巧,物有偶然。

语出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三卷。 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偶然性,有时候会出现惊人的巧合。

事遇机关须进步,人当得意便回头。

做事在机要关头,必须抓紧。当人们取得了成就,获得了好处以后,就应该激流勇退,即所谓“功成身退”。后半句的意思如果理解为“有所成就,便不再进取”,则是消极的;如果理解为“不可贪得无厌”,则有积极意义。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事业的成功与否在于人的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可以战胜客观的困难。

事在人为,物从人做。

一件事情办得好不好,完全在于人;一件物品做得好与坏,也完全在于人。有劳动能力的人乃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所以人是最宝贵的,人决定着一切。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居室只要布置得高雅精致,不在于面积大;鲜花只要有香气,不在于数量多。常用以形容少而精。

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之乞丐。

做官的人贪图钱财,那就是有官位的叫花子。

仕宦芳规清慎勤,饮食要诀少淡精。

做官的好法则是:清廉、谨慎、勤劳。饮食需要注意的是少吃、清淡、精——合乎营养标准。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语出《尚书》。 以仁德对人者必能昌盛,依靠暴力统治者必然灭亡。

势败奴欺主,时衰鬼弄人。

元·佚名《白兔记》:“势败奴欺主,时乖鬼弄人。” 家势走向衰败,佣人也会欺负主人;时运不好,人遭鬼愚弄。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语出宋·梅尧臣《古意》。 势利即使能压倒山岳,也难以屈服有志之士。

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语出《汉书·张耳陈余传》。 以势利的心态结交朋友,这是古人感到羞耻的。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语出晋·陆机《要览》。 以势利结交的朋友,是难以持久的。

势有必至,理有固然。

所谓大势所趋,说明形势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真理是不可动摇的。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语出唐·李白《古风》。 逝去的江河水与流去的时光,都是那样飞快地过去,一刻也不等待。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未来还是可以争取的。

嗜欲侈则行亏,谗毁行则害成。

语出汉·韩婴《韩诗外传》。 一个人的嗜好太多、欲望太大,就有亏于德行。谗言、诽谤的话盛行,就会发生祸害。

视寝兴之早晚,知人家之兴败。

从一个人家睡得早还是晚,可以知道这一家是走向兴盛,还是走向衰败。

收军锣响千山震,得胜旗开十里红。

收兵的锣声震动了山谷,胜利的红旗映红了十里地。形容打了胜仗的盛况。

手稳口也稳,到处好存身。

手稳——不贪不占,口稳——不惹是生非,这样的好人,自然到处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

缚:捆绑。前半句形容没有力气,后半句形容没有战功。全句常用以形容读书人的无用。

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语出唐·刘商《胡笳十八拍》。 十个指头虽然有的长、有的短,但无论截断哪一个手指,痛苦都是一样的。

守财不施,谓之钱奴。

语出《唐子》。 死守着许多钱财,而不肯救济贫困,这种人就叫做“守财奴”。

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

语出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守住正道以取得美名,加强自身修养以待时机到来。

守分安命,趋吉避凶。

守住本分,安于命运;追求吉利,避开灾祸。

守己不贪终是稳,利人所有定遭亏。

安分守己,不贪不占,一定平安;如果想贪图别人的所有,一定会招致不祥。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语出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保守秘密,像瓶子装东西一样不外泄。防止私欲膨胀,像守城御敌一般严厉。形容说话谨慎,节制私欲。

守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语出三国魏·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坚持原则,往往会使许多人不满意;公正执法,又总要违背自己的私心。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

语出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忍受不了贫穷,就不能树立高尚的品德。

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语出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受不得委屈,就做不成大事。

受宠若惊,闻过则喜。

当受到宠幸时,就如同受到惊吓一般,使人不安,因为考虑到是否“福兮祸所伏”;而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时,倒是非常高兴,因为它可以使人避免更大的过错。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语出《清平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 受到很深的恩惠,就应该激流勇退,以免“满招损”;春风得意之时,切不可得意忘形,而要适可而止。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语出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在身处逆境、受委屈的情况下,还能不改变自己的心志,这样的人便可以说是君子了。

受了卖糖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

语出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懵教官爱女不受报,穷庠生助师得令终》。 一遭受骗上当,便有了警惕之心,不再轻易相信甜言蜜语。

受人钱财,替人消灾。

得了别人的钱财,就要替别人办事,使别人免受灾难。

受人一饭,听人使唤。

语出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吃了别人的饭,只好听别人的吩咐。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语出元·关汉卿《陈州粜米》。 今人多将“终”作“忠”。接受别人的委托,就应该尽心尽力地为别人把事办妥。这是一种诚信。

受享不逾分外,修持不减分中。

享受待遇不超过自己应得的本分,应当负担的也应尽到分内的义务。

受知固不易,知士诚尤难。

语出宋·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广》。 受到别人的知遇之恩,固然很不容易,然而要了解别人,确实非常困难。

寿若乔松,智如孔墨。

寿命像松树一样长,智慧像孔子、墨子等大思想家一样高。

兽恶其网,民怨其上。

语出《国策·周语二》。 老百姓痛恨残暴的统治者,胜过野兽憎恨捕捉它的网。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语出《周易·系辞上》。 文章不能把所有的话都讲完全;就是所讲的话,也不一定能把意思全部表达出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语出宋·陆游《题书斋联》。 书:一作“学”。 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才懊悔书读得太少。没有经过亲身实践,就不知道办事的艰难。

书读百遍,其理自见。

理:一作“义”。 书中深奥的道理,初看不容易明白,但是多读几遍,自然便能领会。

书多弗能读,贾肆浪奢侈。

语出清·刘岩《杂诗》。 有了很多书而不去阅读它,就如同一个书商枉自奢侈浪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语出唐·韩愈。 登上知识的高峰,只有靠勤奋这一条道路;学问像无边的海洋,要想掌握它只有靠艰苦的努力。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只有我未曾读过的书,而没有不可告人的事。表达了一个人的坦荡胸怀。

输钱皆为赢钱起,几个赢钱买了米。

赌博输钱都是因为想赢钱而造成的;但是真正赢了钱,又有几个将钱派上了正当用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语出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学习了优秀作品,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长聪明才智。不会的东西也能学会。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凡事只要熟练了,就能成为巧手;要想使专业精通,必须勤奋地学习、工作。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伤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伤人。” 树大招风,强劲的暴风能刮倒大树。人为了出名,常为名所累,甚至被名所毁。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猢狲:猕猴的一种,生活在我国北方山林中。 此句形容失势后的众叛亲离。

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

群猴聚树而居,故云:树倒猢狲散;众鸟林外觅食,当食物吃完时,鸟便回归林中。此句常用以形容以某种利益而集合在一起的乌合之众,因领头的不在了,或利益不存在了,作鸟兽散。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语出《左传·哀公元年》。 培养优良品德,最可贵的是使其不断增长、完善;除去坏毛病,最重要的是做到彻底干净。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树再高,最终树叶仍落归根部。常用以比喻在外乡的游子,仍思念故土,希望最终回归故里。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千里总有源。

树有根,水有源。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发展的根源,为人不可以忘本。

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语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八卷。 树:种植。荆棘:荆与棘常丛生成丛莽。棘,有刺。 此句比喻做坏事就会有坏的后果,做好事则会有好的结果。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恃。

语出明·于谦《北风吹》。 棱棱:威严方正的样子。 全句意为:树根坚固,就不怕被风吹动。人的气节操守威严方正,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不变。

树老半心空,人老万事通。

树老了,树干会朽空,而人老了,他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因此对世事也就更加精通。

树小扶直易,树大扳直难。

不仅树如此,教人也是如此。教育人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如果小时候养成不良习惯,长大了则积习难改。

树欲静,风不止。

宋·陆游《宿彭山县终夜有声》:“木欲静,风不止。” 树要想静止不动,也不可能,因为风在不停地吹。比喻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行为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

树正何愁移月影,根深哪怕大风摇。

语出明·杨柔胜《玉环记》十六。 树长得正直,何须担心月亮把它的影子照歪;树的根深哪怕大风摇动它。比喻为人光明正大,不怕被歪曲。

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

语出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生前,要树立至高无上的道德;死后,要让仁爱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疲。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多次打仗,会使老百姓劳苦;长久作战,会使战士疲惫。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语出《诗经·大雅·灵台》。 老百姓都来攻克一个目标,便能很快取得成功。

衰为盛之终,盛为衰之始。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盛衰亦然,所谓“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说明兴盛会转化为衰败,衰败也会转化为兴盛。

双手劈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

明·欣欣客《还魂记》:“双手拨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

形容绝路逢生,离开了是非之地。

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

语出唐·韩思彦《酬贺遂亮》。 降霜时,才知道柳树的脆弱;下雪后,才发觉松树的坚贞。

霜蟹雪螺,味不在多。

语出《明诗综》。 秋天霜降,蟹肥味美;冬天螺蛳肉嫩而鲜。吃这些美味,不在于量多,而在于味道的鲜美。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语出宋·邵雍《击壤集》。 好吃的食物吃得太多,就会生病;快活的事情做过了头,终将会遭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语出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人们常以江河东去,比喻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苏东坡由清泉寺前兰溪的西流,突发感慨:人生为什么不会出现第二次青春呢?答案是乐观而肯定的。

谁人不爱千钟粟,谁人不望子孙贤。

爱好财富,冀望子孙有贤德,此乃人之常情。

谁人身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尽管背后议论别人不是一件好事情,然而有谁在背后没有被人说过;哪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又不说他人的是非呢?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语出南朝宋·谢灵运《七里濑》。 谁说古时与现代不一样,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有相同的志趣和主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出唐·孟郊《游子吟》。 万物在春天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谁能说一棵小草的心,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阳光所给予的恩惠呢?母爱的伟大犹如春天的太阳,而子女犹如一棵小草。“寸草春晖”常用以比喻子女对母亲的爱难以回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语出唐·李绅《悯农》。 谁人能知道,这盘中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呢?

水长滴而石穿,车久经而轨陷。

水长滴能将石头滴穿,车辆长久经过的道路会出现凹陷的车辙。比喻持久的力量是巨大的。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涨船高,故水大漫不过船。天是最大的,什么也遮不住,何况一只手?比喻那些干了坏事想一手遮天、隐瞒事实真相的人,是徒劳的。天理、国法、人情皆容不得半点奸诈。

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

语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五回。 水位高,船就行得快。沙陷马蹄,马就跑得慢。比喻客观环境影响到人的主观行为。

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语出汉·刘向《说苑·尊贤》。 水深而面广,就会有大鱼。君主贤明,臣下就会尽忠。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语出秋瑾语。 水冲击石头会发出哗哗的响声,人被激励则会产生宏大的志愿。

水激则波起,气乱则智昏。

语出《文子·下德》。 水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翻起波浪。精神混乱,就会使神志昏聩。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语出《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水可以浮载起船,也可以将船打翻。比喻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水来河涨,风来树动。

语出宋·普济《五灯会元》十五。 比喻前因后果的关系。

水流东海不回头,误了青春枉发愁。

江河东去,一去而不复返;宝贵的青春时期,也会像江河水一样流逝。岳飞词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水能灭火,柔可克刚。

以水能灭火,来比喻柔弱可以克制刚强。

水深不响,水响不深。

以“水深不响”比喻人的深藏不露。以“水响不深”比喻人的浅薄、好张扬。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大水淹没了石头,水退后,石头仍在。好人虽被流言蜚语所淹没,但最后总能辨明是非,好人终究是好人。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语出唐·刘禹锡《赠别君素上人并引》。 水性柔弱,一有风就会起浪;珠性坚贞,尘垢也不能使其昏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语出《礼记·子张问入官》。 一作: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精则无朋。 至清:极其清纯。至察:过分苛求。 全句意为:水太清,就没有鱼(因为鱼要靠水中的浮游生物才能生存);人太精明则近乎苛刻,就不会有很多朋友。无论对大自然抑或对人都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

水落石现,水浅鱼见。

水落石出,而水浅则鱼无处藏身。常用以形容一时弄不明白的事情,最终总可以搞清楚。

水无尖但能穿地,舌非剑却能伤人。

水虽不尖利,却能穿透到地下。舌虽不是剑,却能伤害人。有道是“积毁可销骨”、“恶语伤人恨难消”,形容舌剑之厉。

水浊难分鲢和鲤,水清方见两般鱼。

浑水中分不清鲢鱼和鲤鱼,只有在清水中,才能看出两种鱼的不同。比喻在混浊的环境中,好坏难分;而在清明的世界,好坏就显现出来。

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

噞(yǎn):鱼口向上露出水面。 全句意为:水混浊,鱼则难以呼吸。统治者暴虐,老百姓就会造反。

顺德必昌,逆德必亡。

语出《前汉演义》。 能够顺应道德行事的人必然昌盛,而违背道德行事的人必然灭亡。

顺风吹火,用力不多。

处事善于因势利导,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顺风好比射箭,逆风好比拉纤。

前半句形容顺风省力,后半句形容逆风费劲。比喻善于利用客观有利条件,便能事半功倍;而不善于利用客观有利条件,便事倍功半。

顺其自然,能屈能伸。

顺应客观发展的规律,当遇到不利时机,尽量保全自己;当遇到有利时机,则抓住机遇以求发展。

顺情说好话,干直惹人嫌。

语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顺着别人的心意说好听的话,别人就高兴;性情耿直,有啥说啥,往往遭人嫌。

顺人则理,违人则乱。

顺应人心,就能治理好国家;而违背人民的意志,则将产生动乱。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天理——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我们就能生存下去;如果我们违背了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就会遭到灭亡。

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语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只照顾一个人的脸面,就会给老百姓带来灾祸。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语出《晋书·戴洋传》。 一作: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顺从某人或某事物,就会兴旺;违背某人或某事物,就会灭亡。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语出清·曾朴《孽海花》二十九。 比喻刚说到某人,某人正巧来到。

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说过的,一定要做到,不能说空话而不做实事。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言行要一致,不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说好的不要锦上添花,说坏的不要节外生枝。

说人好话——表扬,不要溢美、夸大反而使人感到不实;批评,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要添枝加叶。

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近好人。

这是教人无论是思想或者是言行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说尽黄河只为水,磨破口舌只为财。

形容说话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

比喻事情说开了,并没有什么稀奇;而一语道破——揭穿老底,则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

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

说到杀气腾腾时,令人不寒而栗;讲到悲惨的地方,使人感到透骨的寒冷。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语出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空口说食物,仍不能使人免饥饿;空口说衣服,仍不能使人免受冻。意在说明空口说白话,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说着钱,便无缘。

语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一提起钱的事,就无融洽关系可言。反映有些人把钱看得太重,以至不顾情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话的人是无心——随意脱口而出,而听的人却十分在意。意在教人说话慎重。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语出隋·陈叔达《自君之出关》。 思念你就像夜晚点燃的蜡烛,心在燃烧,泪洒千行。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

语出唐·戎昱《江城秋夜》。 自己思想苦闷,看月亮好像也苦闷,其实是人愁而不是月亮愁。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

语出《管子·内业》。 勤奋思考,就能产生智慧;怠慢、松懈,就会产生忧患。

思通天上星河易,力挽人间风气难。

要想与宇宙间的其他星球相通还比较容易,而要想改变人间的社会风气却很难。

思则睿,睿作圣。

语出宋·周敦颐《通书·思》。 思考就能出智慧,有智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丝色随染异,择交士所贵。

语出宋·陈与义《八音歌》。 丝的颜色随染料而发生变化,朋友也如染料般可影响人,故择友需要谨慎。

死活不开口,神仙难下手。

有时候不说话,不失为一种对策。故有谚云:“沉默是金。”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语出《论语·颜渊》。 宿命论者认为,人的生死是由命中注定的,富贵与否乃是天意。这是人们无法抗拒、无可奈何的某种必然。其实,人作为万物之灵,是有其主观能动性的。

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

语出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之二。 天下的气候都已变成了秋天,一处则很难维持春光。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一生牵惹之劳总因好事。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四方平安祥和,只是随其缘分;一生的烦恼牵挂,都是因为喜欢多事。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语出《论语·颜渊》。 形容天下一家。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语出《左传·襄公八年》。 要等黄河清澈,不知要等待多久,而人的寿命是短暂的。比喻因时间太长而难以等待。

肆傲者纳侮,讳过者长恶。

语出清·金缨《格言联璧》。 骄傲的人,招来侮辱;隐瞒错误的人,助长恶行。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语出唐·李白《松柏本孤直》。 松柏的本性孤傲刚直,很难像桃花、李花那样,以艳丽的色彩取悦于人。比喻不随流俗。

松柏何须羡桃李,请君点检岁寒枝。

语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松柏不需要羡慕桃花、李花的一时艳丽,只要在隆冬时观察枝头,那桃李早已凋零,而松树、柏树依然青翠欲滴。

松色不肯秋,玉色不可柔。

语出唐·孟郊《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 青松不肯随秋天的来临而改变自己的颜色,玉石不因为火烧而变得柔软。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语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三回。 “世上诸多愁苦事,无如死别与生离。”有情人之间的分离,确实是一件令人愁苦的事,故在分别时,总是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然而,即使送行千里,最后还是要分别,不如就此告别,道声:珍重!但愿后会有期。

俗人推不去,可人费招呼。

语出清·翟灏《通俗编》十三卷。 庸俗的人赶也赶不走,而受欢迎的人又很难请来。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语出《汉书·武帝纪》。 夙:早晨。 全句意为:早晨起来求学,夜间睡在床上还在思考。

夙夜事勤肃,言行思悔尤。

语出宋·范质《诫儿侄八百字》。 从早到晚都在勤奋认真地工作学习,一言一行都在想着不要给以后留下悔恨。

速效莫求,小利莫争。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追求快速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小利而争,得不偿失。急功近利者戒。

素位而行,不尤不怨。

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不抱怨天,也不埋怨人。

算命若有灵,世上没穷人。

算命者自称能使人避凶趋吉,获财免灾。果真如此,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富人?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 及:达到。 全句意为:鞭子虽然长,却打不到马肚子上。以后便用“鞭长莫及”这个成语形容力量无法达到之处。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

语出宋·韩琦《安阳集·九月水阁》。 虽然深秋的花园里,百花渐自凋零,但还有那不畏寒冷的菊花,仍顽强地坚持着散发出阵阵清香。比喻人的晚节可贵。

虽名位转优,而恭恪愈至。

语出《南史·刘怀肃传》。 虽然名誉地位变得更加优越,而为人处世更要恭敬、谨慎。

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

语出唐·白居易《会昌二年春题池西小楼》。 虽然贫穷,但仍保持乐观的心情;纵使有病,心中也绝不忧愁。

虽亲有罪必罚,虽怨有功必赏。

语出唐·释道宣《高僧传》二集。 虽是亲近的人,有罪必定惩罚;虽是有怨仇的人,有功定当奖赏。

虽然未得身荣贵,到此先须祸及身。

没有得到荣华富贵,却遭到飞来横祸,实属不幸之至。

虽无千丈线,万里系人心。

语出元·武汉臣《生金阁》。 虽然没有长线将两人系在一起,但相隔万里的亲人却始终心相连。

虽有孔翠,不如春蚕。

语出清·沈蕙玉《勤劳箴》。 虽然孔雀的羽毛非常美丽,却不如春蚕那样对人有用。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语出《诗经·小雅·常棣》。 虽然兄弟间有着血缘关系,但却不如志同道合的朋友。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虽有聪明才智,不如善于利用时机与形势。

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

跟随时尚,而不要追赶时髦;脱离俗气,而不要故意违反常情、表现得与众不同。

隋珠裹絮中,时时露光怪。

语出清·孔尚任《长留集·示王古修》。 隋珠:据《淮南子》载,隋侯曾救助过一条受伤的蛇。蛇伤愈后,夜间衔来一枚宝珠报答他。因此,便将宝珠称为隋侯珠——隋珠。 全句意为:宝珠即使包裹在棉絮之中,也会发出奇异的光彩。比喻美好的东西总会显露出来。

岁寒知松柏,国乱识忠臣。

语出明·周清源《西湖二集》二十六。 严寒的冬季,才显出松柏的耐寒。国家动乱时,才分辨出谁是忠臣。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人心。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岁末的严寒,方知松柏的坚贞品性。经过患难,才看出一个人的真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语出三国魏·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岁月更替永不停息,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语出宋·王安石《孤桐》。 桐树越老,根越粗壮;太阳骄猛,更显出树叶的荫凉。比喻人老志坚,遭遇困厄精神更旺。

损人终有报,倚势必遭危。

损人利己,最终必有报应;仗势欺人,必遭危险。

损友敬而远,益友宜相亲。

语出《逊志斋集·朋友》。 对损人利己的朋友,要敬而远之;对有益的朋友,应亲密相处。

损有余,补不足。

将富余的去帮补不足的。

缩不尽相思地,补不完离恨天。

即使有《神仙传》中费长房的那种缩地鞭,也不能将相思的距离拉近。即使有女娲氏的补天法术,也补不圆离恨情天。相思之苦,只能由相思之人自己体味。

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

语出《聊斋志异·唐梦赉序》。 所见所闻的事物愈少,则认为怪异的事物就越多。诚所谓“少见多怪”。

所交在贤德,岂论富与贫。

交朋友在于看他是否贤德,怎能看他的富裕或贫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