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话的特点只是说而不唱,表演形式可坐可站,说者在表演时以醒木为道具。说起评话渊源要追溯到唐宋时期的"说话"和"讲史",发展到明清以后流行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因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的评话,如评书、扬州评话、苏州评话、福州评话、四川评书、湖北评书等。

评话的曲目多以历史故事、武侠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而且以长篇为多,通古论今,如:《三国演义》、《水浒》、《聊斋》等。现代题材的评话曲目中、长、短篇兼而有之。

评书

是流行于北京以及北方广大地区的曲艺曲种。相传形成于清代初年。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有咏“评话”一首,称“其人持小扇指画,谈今古稗史事,以方寸木击以为节,名曰‘醒木’”。当是早期北京街头说评书的情景。相传第一代评书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有“三臣”“五亮”。“三臣”是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三人;“五亮”不详。后来,评书艺术不断提高,逐渐流传到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自清末以来,产生了双厚坪、潘诚立、王杰魁、陈士和等影响较大的著名演员。

曲艺的概述及感悟(曲艺种类介绍2)(1)

陈士和(1887~1955)

评书艺术以结构严整取胜。 一部长篇评书常常包括几个大段落,俗称“柁子”,每个柁子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讲述,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国》的“赤壁之战”之类。

一个柁子又分为几个“梁子”,每个梁子都有一个故事高潮,如《三打祝家庄》中的“石秀探庄”,《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之类。

一个梁子之中分为若干个“扣子”,扣子即是扣人心弦的悬念。又有大扣子、小扣子之分。大扣子以叙述故事为主,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其中又往往贯串着若干小扣子;小扣子以刻画人物为主。

评书的基本要素是扣子,扣子的设置,叫做“使扣子”。使扣子的技巧,又叫“笔法”,有正笔、倒笔、插笔、伏笔、暗笔、补笔、惊人笔等各种笔法。评书艺人运用这些艺术手段,以层次分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紧紧地“扣住”听众,使之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说评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言谈和音容笑貌,叫“白”;评骘书中人物行为、思想的,叫“评”。说书时要表、白、评三者浑然一体,听众才会觉得有味入神。

说书的艺术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种:

1开脸儿

“开脸儿”,是描绘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法,将人物的穿着、身材、面貌肤色等外形特征交待清楚,给听众留下具体形象;

2摆砌末

“摆砌末”,是将书中人物活动的场合背景交待清楚,如城池、院落、居室、道路的方向、规模、景物、陈设等等,逐一描绘,以使人物的活动与环境相合,有时这种描绘还与情节的合理性密切相关,使听众信服;

3赋赞

“赋赞”,是为了赞美人物或景物,常用句式对偶的长短句韵语来加以刻画,声调铿锵,形象生动,给人以美感;

曲艺的概述及感悟(曲艺种类介绍2)(2)

《说书赞赋选》山东省戏曲研究室 济南市文化局戏研室 编

4垛句

“垛句”,也叫“串口”,是为了描绘事件、景物或人物形象,用排比的垛句加以夸张,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些技巧,通过说书人以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语气叙述、咏诵出来,用以烘托气氛,感染听众。

传统书目

评书的传统书目,经过长期积累,已有40余部,包括历史袍带书《列国》、《西汉》、《东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杨家将》等10余部;侠义短打书《水浒》、《包公案》、《小五义》等10余部;神怪书《西游记》、《济公传》及鬼狐书《聊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演员一方面对优秀的传统书目继续加工提高,去芜存菁;一方面又根据当代长篇小说改编了《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10余部新书,还讲述了一些短篇评书《过客》、《一锅稀饭》等。

扬州评话

也叫“扬州评词”。用扬州方言说讲的评话。起源于江苏扬州,流行于江苏北部及南京、镇江、上海等地。一般认为明末清初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等在扬州演出后,逐渐出现以扬州方言说讲的评话。清乾隆时即已流行,说者多为一人,坐说不唱,表演时以扇子、手帕等为道具,以醒木击桌加助气氛。以描写细致、细节丰富和着意渲染扬州本地风光和塑造市井“小人物”为特色。

曲艺的概述及感悟(曲艺种类介绍2)(3)

王少堂(1889~1968)

清中叶时,优秀演员辈出,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载,当时著名演员有吴天绪、徐广如、王德山、浦天玉、邹必显等。近代演员中,以蓝玉春、康国华、王少堂等最著名。传统曲目有《水浒》、《三国》、《东汉》、《西汉》、《西游记》、《绿牡丹》、《八窍珠》等二十余部。均为长篇。解放后编演了《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现代题材曲目。

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是江苏省曲种,广泛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吴语地区,同苏州弹词合称评弹。苏州评话为大书,苏州弹词为小书,总称说书。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现在的苏州怦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苏州评话的特点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仿、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相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曲艺的概述及感悟(曲艺种类介绍2)(4)

张国良(1929-2013 )

苏州评话的表演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苏州评话的书目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入《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创作、改编了一批新书目,如《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福州评话

以福州方言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的说书艺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区也有演出。福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现存有清雍正、乾隆年间的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数部,可见当时评话已很盛行。

福州评话是以说为主、兼有唱调的说书艺术。唱腔有序头、吟唱、诉牌三种。序头是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以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有[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用于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有时也结合故事情节采用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编唱鸟名、花名、果子名,颇能引人入胜。

演出方式有高台演出、书场演出两种。高台演出是农村农闲时节和城市人家喜庆时应邀演出,演期较短。书场演出多长篇大书,注重于情节紧凑热闹,富于悬念,以吸引听众。书场演出一般重说不重唱,公案书则只说不唱。语言是评话主要的表演艺术手段,讲求通俗、形象,常运用民间俗谚等口头语言,并以声音造型来使听众辨别各种人物。表情是评话的辅助手段,动作幅度不大,首重眼神,次及手势、姿态,以体现各种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外表特征,重神似,而不求形似。

曲艺的概述及感悟(曲艺种类介绍2)(5)

方民忠(1948- )科题流派第四代传人,师从金小玉。

福州评话的书目繁多,已经收集记录的就有300余本。题材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公案书、家庭书等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说部,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是武侠小说,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目前已很少有人讲述。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平冤决狱的故事,多是福州评话独有的富于地方色彩的书目,如《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其中《贻顺哥烛蒂》、《龙凤金耳扒》和《桐油煮粉干》,经过整理,有所提高。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和改编了《九命沉冤》、《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书目。

四川评书

以四川方言评讲。流行地区遍及四川城乡,由于语音相近,还流传到云南、贵州两省。四川评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以具有四川地方语言特色而见称。由于书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有“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以说胭粉、传奇之类的风情故事为主,重在文说,讲究谈吐风雅,以情动人。雷棚以讲史和金戈铁马一类的书目为主,重在武讲,讲究摹拟形容。金鼓号炮、马嘶虎啸,都通过艺人之口来表达,使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雷棚艺人中还有专长于朴刀杆棒之类的武侠书。此外,还有熔“清”、“雷”于一炉,文武兼备的一派,书路宽广,并编演了一些表现近代、现代生活的书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四川评书还发展了一种韵文评书的形式,全用韵文叙述故事,演出时用朗诵的语调,琅琅上口。韵文评书专演反映现代生活的短篇书目,如《冷枪战》、《战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曲艺的概述及感悟(曲艺种类介绍2)(6)

徐勍(1936-2017)

四川评书的传统书目,经过历代艺人的积累和艺术加工,异常丰富,有“墨书”与“条书”之分。墨书即根据演义和小说改编、敷演的书目,有《三国》、《水浒》、《隋唐》、《包公案》、《济公传》、《聊斋》、《说岳传》《文武榜》(据弹词《再生缘》改编)等。条书即艺人创造的书目,有《王三槐反达州》、《金鸡芙蓉图》、《铁侠记》等。还有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重庆掌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评书演出了不少根据现代小说改编的新书目,有《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红岩》、《王若飞在狱中》等。

四川评书著名演员有王秉诚、钟晓凡、傅平川、唐玉龙等。

湖北评书

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岗、宜昌等地区也有一些艺人从事演出活动。湖北评书的兴起,据前辈艺人说,并参考民国初年《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汉阳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汉口市区)督修拦水长堤期间,有艺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说书,很受欢迎。从此说书在这里打开了门户。湖北评书的繁荣发展开始于清同治年间。至光绪年间,洋务派在武汉建立大型工业,修建京汉铁路,市镇经济有了发展,人口骤增,使评书有了大量听众。当时武汉三镇的茶馆都争相邀请评书艺人演出。当时汉口以说书驰名的有任春山、顾轩南,后来他们各收艺徒,各立门户,流传范围逐渐扩大。

曲艺的概述及感悟(曲艺种类介绍2)(7)

李少霆(1915—1996)

湖北评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类书目:一是根据演义小说讲述的“底子书”和在这种基础上加工发展的“雨夹雪”,如《三国》、《水浒》、《隋唐》、《岳飞传》等;一是艺人自编自演的“路子书”,如《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等。只求情节惊险热闹的“路子书”的崛起,妨碍了对一些名著的加工钻研,说“底子书”的也逐渐减少。但由于“路子书”是自编自演,艺人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如,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书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评书讲述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评书逐步整理了一些传统书目,并上演了《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等一批新书,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短篇书目,如《智闯鄱阳》、《芒种喂马》、《挂牌成亲》等,使湖北评书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