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起义。相较于中国古时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之后,革命的势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短短两个月后,两广、云贵、两湖等十余个省份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因爆发在旧历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但这场革命最终由于领导者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所以面对这样复杂的历史,辛亥革命的评价往往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它最终没有建立起真正民主的共和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也有人认为革命是成功的,因为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那么,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地评价这场复杂的革命呢?

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1)

既然以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辛亥革命。

1、 对于历史的推进作用

辛亥革命无疑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

广义而言,武昌起义与1894年兴中会成立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所领导的历次起义分不开,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应包括之前的起义,这些起义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巅峰,因为它们与之前的武装斗争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是影响极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也仍然没有超脱传统社会,而广义上的辛亥革命,不仅想过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还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

首先,它具有解放的意义,辛亥革命以后,这种解放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了传播,即便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进行反动统治,也不会有人会重新称帝。袁世凯、张勋复辟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文化方面,觉醒的知识分子也通过“笔杆子”力图完成国民在精神层面上的觉醒,很难想象在清朝统治下,如何进行新文化运动?鲁迅为代表知识分子又如何写出具有启蒙意义的批判现实社会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而经济层面上,社会风气的开放,使得实业得到发展,又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力东顾,出现了所谓“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进而也得到壮大。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数量不到60万,辛亥革命后,产业工人数量迅速增长,到1919年,超过 200万人,可以说这为之后五四运动,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并且,也有学者提出辛亥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和实践化,这一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来完成的,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干部准备。党早期的骨干,有不少是辛亥革命 的见证者,甚至是亲历者,如陈独秀、董必武 、林伯渠、吴玉章、朱德等,“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受到辛亥革命的熏陶。”辛亥革命的短暂胜利,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却让他们明白了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让他们看到了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得早期一部分共产党人明白,在中国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如果没有广大的人民支持,没有严密的政党组织,没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仅仅依靠一腔热血是不可能成功的。

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2)

2、 对国际的作用

辛亥革命对于世界也是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导师列宁将其与伊朗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归于一起,视为20世纪初的亚洲革命风暴。1912年1月,当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后,在列宁的主持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所作出的决议,驳斥了沙皇政府与资产阶级舆论所鼓吹的乘机侵占我国北部某些边疆地区的谬论,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决议称:“代表会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有人曾表示:“1905 年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印度也展开了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战争也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因为很多殖民地人民的部队卷入了国际战争。”

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辩证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3)

3、 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对于历史的评价问题,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首先要全面看待,既要看到事情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次要方面。但不能搞庸俗辩证法,机械的一分为二,还应抓住主要事物的主要矛盾,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算得上是一场未能完成目标的革命。但是,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主要方面,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一步。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讲,它却又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