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莆田市民政局、市老区建设促进会联合莆田市文联及其所属六个文化艺术社团中的百名文艺工作者,历经半年多,走进一县四区的八个采风点,开展“红色记忆,老区风采”的采风活动,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老区的发展和辉煌……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
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领导人在福清樟溪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两个中心县委基础上建立中共闽中特委,推选王于洁为特委书记,黄孝敏、潘涛、刘突军、余长钺、陈炳奎为委员,统一领导福清、长乐、莆田、仙游、永泰等闽中各县的斗争,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统一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分别以福永边的罗汉里和莆仙边的常太两个根据地为中心开展游击斗争。
节选自:中共闽中特委旧址
马院·书画作品
向右滑动查看
马院·优美文章
走访马院幸福家园
作者:李福生
李福生:褔建省电影家协会理事、莆田市老年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莆田市方言研究会副会长、莆田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莆田市诚信书画院副秘书长、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
8月27日上午,我跟随由市文联、市老促会组织的“红色记忆·老区风采”文艺采风团,来到常太镇马院村,在这里,我感受到红色马院、幸福马院的魅力,她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诱人景观。
中巴车送我们到了马院村的第一站,是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所在地、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力驻地旧址)。
80多年前,这里山高路陡、地势险峻,马院村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中独立游击区的发祥地和根据地。漈川(今常太镇马院村)地处城厢和仙游山区交界处,这里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组织领导和战略指挥中心,是闽中地区革命烈火的发源地和党组织的摇篮。
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以翔实的史料、真实的图片和实物,再现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中游击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艰难、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1932年,党组织派陈建新同志到漈川、外坑、金竹坑等村进行组织活动,在漈川成农会、苏维埃学校相继在漈川创建,同年8月中旬漈川苏维埃政府成立。1934年12月,枫叶塘突袭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5年秋,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在漈川主持召开第二次党团联席暨漈川军事会议,决定整编各地游击队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在此设立闽中特委办公机关和军事指挥中心,正式建立闽中地区第一块独立的游击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漈川为中心的革命老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涌现出诸如“菅茅藏伤员、军民鱼水情”苏阿有、“革命剃头师”邱玉来、“白皮红心”的甲长杨金莺等一批老区群众。据讲解员介绍:以漈川为中心的13个革命基点村,惨遭杀害的群众200余人,被捕或失踪的3000多人,致200余户绝户。据统计,常太镇“五老”人员207人、烈士达46人,大多来自漈川、外坑、金竹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苏维埃学校旧址、牛鼻山驻扎地、避难点、地下水牢及革命先辈邱子国故居等.
采风团一行人边看边听,从这些先辈和英烈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如铁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也着实为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忘我牺牲精神而深深感动......
采风团第二站是马院新村。
采风团一行乘车沿着盘旋打转的山区水泥路,来到群山环抱的马院村,这个村位于城厢区常太镇西北部,毗邻仙游县游洋镇、钟山镇,延寿溪北部支流贯穿全境,是一个革命老区村,距镇政府17公里,人口约1300人,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常年多为东南风,气候宜人,四季佳果飘香,有着“小九鲤”的美称。村内绿水青山融于一体,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这里不但拥有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所在地、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力驻地旧址等红色基因;还有流银泻玉的港头三级瀑布,神奇秀美的白马潭,曲折蜿蜒的山顶漫步渠栈道,历史悠久的古寨遗址,还有天然漂流的溪道、忘忧谷、跑马场、千亩竹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马院村既有红色资源又有生态优势,融自然资源与红色文化于一体,是老区村产业富民的特色和基础。2014年,马院村被列入我市第二批“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该村以“幸福家园”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用好政策和资金。该村按照“形态田园化、生活城市化、福利均等化”的发展理念,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考察论证,充分利用特色地形、地貌、地势,打造了忘忧谷(白马潭)、爱情海(玫瑰园)、马寨(跑马场)、千亩竹海(天然氧吧)、生态农庄(亲子乐园)、溯溪谷(游乐园)以及环湖度假区(水上游艇)等旅游景点。这些游览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形成乡村游的休闲圈。好山好水,又有好玩的项目,本地游客纷至沓来。如今以红色旅游资源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也带动村民走向富裕。
2015年,马院村被省政府列为“美丽乡村”试点村。该村又以此为契机,大力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发动群众整治村庄环境,盘活资源,因地制宜建设3A景区,打造“缤纷四季、乐享马院”的旅游形象。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省美丽乡村文明创建示范村、省第十一届、十二届文明村等称号。这个当年山旯旮里的贫困村成为莆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走进马院,远处层峦叠嶂、绿意葱葱,田园风光旖旎,一幢幢依山而建的农家别墅装璜考究,虽然错落却有序地矗立着。不少楼顶、阳台竟有几分洋式,有的金碧辉煌,有的幽雅灵秀,与村前一处名为“爱情海”的玫瑰园连成一片;村后的高山上,方圆3公里的千亩竹海迎风吐绿;组成一幅别致的乡居图。新建、改造盘山而上的宽阔平坦水泥路延伸到各家各户门口,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小轿车,方便村民出行。
村里建起滨溪公园、彩色停车场、休闲广场、凉亭、篮球场、公园......绿意盎然的一片片绿地的建设,成为游客、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夏日炎炎,绿树荫浓,行走在马院村的溪岸边,只见流水潺潺,清可照人,水上白鹭飞舞翩跹;两岸护坡齐整,大片各式花草艳丽盛放,美不胜收。村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采风团一行人边走边看,不停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手机,频频拍照留念。
陪同我们参观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邱庆照介绍说:“马院村由于地处深山老林之中,交通闭塞、荒山秃岭,以前是个经济落后的村落。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后,村民们发扬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开发、整合山地资源,“靠山聚宝,靠地生财”,村党支部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利用马院的红色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同时马院的青年人走出山门闯市场,全村1200多人有90%的村民在外谋生,以承包经营食堂为主,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近年来,一些富起来的村民回乡投资开发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老区村面貌焕然一新。去年“马院人家乡村游”还通过了3A评审。马院村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村里乘势而上力争通过三四年的努力,积极打造红色旅游4A景区。现在整个村的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村里人致富不忘惠及老人,为老年人办了不少好事实事。马院村从2013年起就在村部开设民事代办站,党员们轮流值班,开展便民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医保、户口等事宜。村里还建家幸福院,考虑到老人们年事已高,儿女又不在身边,饮食、营养时常无法保障。马院村办起了集体食堂,每人每餐按十元标准配餐,60岁以上老人只要付费2元就可以就餐。随着马院旅游项目的纵深开发,集体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将来空巢老人的三餐都有望由村里统一负责。村里还会为老年人办更多实事,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马院溪发源于仙游县钟山、游洋一带,全长24公里,为东圳水库入库溪流,也是延寿溪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约84.6平方公里。近年来,全村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也取得了上下满意的进展,经过整治后,充分保护马院溪自然弯曲河岸线,恢复河流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通过清淤清障、堤岸及滩地整治、亲水节点及景观设施建设等,新修的河道两旁立起了护栏,构建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流自然的生态水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整治目标。如今的马院溪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一条美丽的生态水系绿带。这个当年山旯旮里的贫困村成为莆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邱书记笑着说:“眼下,马院村将进一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让旧貌换新颜的马院更加景色宜人、清风和畅,助力美丽莆田建设。
采风团的书画家还在马院幸福楼的大厅上现场挥毫泼墨,一幅幅书画作品跃于纸上,书画家们用笔墨丹青诠释红色马院、幸福马院的魅力。现场书画作品全部捐献给老区。
马院村变美了,变富了,变成一个“宜业、宜居、宜行、宜游的魅力乡村。只见前来休闲观光的四方游客络绎不绝……马院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富有魅力,形成魅力马院的旅游特色,使这个老区村充满活力和希望。
大山深处,那一座红色的新坐标
作者:凌明信
在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几乎每个村都立有“革命老区村”的石刻碑,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特别是位于常太镇西北部,毗邻仙游县游洋镇、钟山镇的马院村内的闽中游击区纪念馆,这一片莆田传统古民居组合的集体厝,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莆仙边根据地,更是闽中独立游击区的发祥地和根据地。闽中独立游击区的另外两块根据地,是福永边根据地、莆永边根据地。
革命萌生,逢春蛰起。馆内,一幅幅作战地图,一张张烈士照片,一件件战争遗物,还有那一段段解说,字字都直击心灵,句句都直言忠诚,记录着在血与火的考验里,这一片黄土地燃起的映红天际的革命之光。
青山巍巍,山水奔腾。正是这革命之光,成为老区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
纪念馆外矗立的碑石
狮舞龙腾铁三角,狂风刮不倒,暴雨淋不透。闽中游击区纪念馆的集体厝,穿越上百年的时光隧道,历经旧社会的枪林弹雨,却总能巍然屹立,总能保持其特有的造型和光彩。集体厝在烟雨中若隐若现,那在白雾中裸露出来的屋顶,特别是最能代表集体厝风格的燕尾脊,此时极像马院村漈川“牛鼻孔”山上的黑顽石,在白雾升腾中,舒展着三头六臂,展示着冲霄力量。
站在久远的红色古民居中,调整时光转盘,分明看见一条时光的隧道,通向那用热血燃烧出信仰的熊熊之光。回首金戈铁马,在上下求索的路上,留下太多闽中游击区忠心报国的红色故事!
(凌明信: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莆田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莆田侨乡时报》副总编辑。)
红色古民居的厅堂
早在1927年、1931年,常太相继成立山门、上莒、后坪、马口中共支部。
于无声处听惊雷。自此,闽中游击区的红色记忆慢慢开启了。在血染的红旗下,农民拿起斗争的武器,革命的炉火冲天明日月,斗争的锤声震地响雷霆!
杨国梁讲述红色故事
1932年,党组织派陈建新到常太马院漈川、顶外坑、金竹坑等村进行组织活动,在漈川成立农会,创办苏维埃学校。同年8月中旬,时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的潘涛主持漈川苏维埃政府成立誓师大会,漈川红色政权一度建立。
1934年10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常太山区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武装,开辟早期游击根据地。
1934年12月,潘涛、郑金照率领沿海游击队与常太游击队会合,化装袭击设在常太枫叶塘的国民党镇公所民团常备队,缴获步枪20多支,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
苍松倚日,翠竹凌云。
纪念馆外巨型浮雕
1935年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决定撤并两个中心县委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统一领导闽中各县的武装斗争。同年秋,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在漈川主持召开第二次党团联席暨漈川军事会议,决定把沿海、黄笏中心城区等分散在莆田各地的游击队统一起来,以马院漈川、顶外坑、金竹坑为中心建立游击斗争根据地,成立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在漈川设立中共闽中特委办公机关和军事指挥中心,闽中地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正式创建。
离漈川不远的金竹坑,当时驻扎着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的主力,这个小村全村40%以上的村民参加革命队伍,与马院漈川和顶外坑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游击战争铁三角!
闽中特委领导居住的房子
1936年5月,福清罗汉里根据地的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穿过河流,跨过荆棘,迅似电、疾似风,突破重围来到马院漈川与第二支队整编,此后,游击活动空前活跃,闽中革命烈火熊熊燃起。
钢花飞溅,铁水奔流。历经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游击区域从莆田、福清逐渐扩张到仙游、惠安、永泰、闽候、长乐、平潭等县,从而成功创建了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的“闽中游击区”。
冒雨参观纪念馆,红色故事永流传
“1936年初,为更加准确有力打击敌人,我的爷爷林亚秋和叔公杨行毜自告奋勇,来到莆田城区的延寿桥,把地下党组织的一部电台秘密运回根据地。他们接到电台后,藏在竹篮的底部,上面用食盐盖住。敌人在延寿桥的盘查非常森严,他们俩人绕过村道走山路,在山上躲藏了一个晚上,终于冲破封锁区,把电台送到漈川的‘牛鼻孔’山上的草棚——因反清剿,这儿成为闽中特委办公机关、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暂时驻地,为革命立下战功!我的奶奶苏阿冇、母亲杨金莺,她们也在为游击队做事。1936年除夕,在漈川治印满激战中,游击队员郑怀身负重伤。游击队撤离时把他托付给一户‘接头户’,也就是我爷爷。为了躲避敌人搜捕,奶奶把郑怀安置在附近一个菅茅厝。为了照顾好游击队员,全家人下河摸鱼,上山采药,经过1个月的精心照料,郑怀身上的伤得以痊愈。”退休已有20个年头的杨国梁告诉记者,2017年元旦,从闽中游击区纪念馆对外开放那天起,自己便义务充当讲解员,为世人再现闽中游击区的形成、发展、壮大的历程,讲述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中还有“牛栏脱险”的情节:游击队员邱子国、邱玉来躲藏在牛栏中,用干牛屎覆盖全身逃过一劫;还有“喝黑酒”的情节:在马院一间茅草屋中,游击队员在“保守秘密,永不出卖同志”的誓词上签名,然后烧成灰烬倒进酒里,大家一饮而尽;还有“白皮红心的甲长”,“红军三兄弟传奇”……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些故事,那些烈士,哪一个不是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哪一句不是倾出肺腑、响彻天际?
点燃思想深处的狼烟,红色的故事还在继续。
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后,洋边村成为闽中游击队分队活动的一个秘密场所和重要革命据点。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苏华、黄国璋等,经常在洋边玉皇殿领导组织常太地下党和游击队开展活动。洋边先后有53位村民加入革命队伍,其中尤玉堂、吴火孙等在革命中不幸被捕牺牲。
闽中游击区铁三角之一的顶外坑,也就是现在的渡里村,是解放前莆田地区革命烈士牺牲最多的一个村,全村有15名烈士。
竹签钉指,永不叛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三个基点村马院漈川、顶外坑、金竹坑的地下工作者、游击队员及当地群众,被捕坐牢252人,失踪27人,惨遭杀害38人,致绝户24户,受害群众560人!
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黄孝敏、潘涛在密林开会期间,被预先埋伏的特务抓捕。王于洁等五位闽中特委领导被捕后坚贞不屈,于当年6月23日在福州英勇就义。
劲竹在前方见节,腊梅去后尚留香。
潺潺的溪水,不断地变换着姿态,伴着金竹坑茂密的毛竹、柔蓝的溪水,还有烈士们的鲜血,流向远方。夕阳中,银色的芦花成了火红的一片,仿佛簇拥的火焰,在溪岸与天空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
因为革命形势的恶劣,王于洁和苏华夫妻俩忍痛把出生仅仅三个月的孩子托付给农户抚养。不久后,儿子不幸夭折。短短的三年内丧子、失夫,但坚强的苏华,这位敢于胜利边界取得光明的伟大女性,她不惧怕风沙打断自己的翅膀,不担忧洪流卷走自己的躯体,挑起闽中工委委员和莆田中心县委书记的重任。因为,她坚信,曙光呢,总是在最黑暗的时刻闪现!
万壑松涛山雨过,乱云飞渡仍从容。
1937年8月,中共闽中特委(工委)冲破重重阻扰,使闽中工农游击队得以编入新四军,并北上抗日。闽中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正式结束。
再一次遥望漈川的“牛鼻孔”山,竹林葱郁千障翠,树海苍茫万顷涛,整座山体像一只高昂着头的牛鼻子,岿然高峙。这里地处莆仙边界,地理位置特殊,可攻可防,可隐可撤。在反清剿时,它理所当然成为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所在地,成为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力暂时驻地!
红色故事永流传,革命精神再传承。
80多年过去了,昔日“黄土地”,今朝“绿文章”,地处大山深处的马院村,锚定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两大主调,2014年,马院村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列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2015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美丽乡村”试点村。“红色村”正在奏响一款款柔美的“绿色乐章”。并且,该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苏维埃学校旧址、“牛鼻孔”山驻扎地、避难点、地下水牢及革命先辈邱子国故居等。
“渡里革命遗址建设今年国庆前开工,明年建党100周年之前,这个遗址可以实现对外开放。到时,渡里、马院、金川三个革命基点村红色游将连成一片,让人们感受绿水青山中涌动的红色力量。”渡里村支书陈巨对记者说。
又踏层峰望眼开,且待风景扑面来。当年闽中游击区的铁三角,正在鲲鹏展翅,强力振兴。
马院 ·(楹联)题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
作者:李育新
风雨中来马院,
再追忆当年风雨;
旌旗侧看漈川,
更高擎今日旌旗。
(李育新: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莆田市楹联学会副会长、莆田市诗词学会会员、莆田市涵江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
题革命老区马院村
作者:许紫阳
光荣史迹,
谁晓当年游击苦;
幸福家园,
齐看今日集居欢。
(许紫阳: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莆田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莆田市诗词学会监事长)
题闽中游击队驻地马院村
作者:苏建峰
金针谷里,
漈川攲壑乡村美色,
重重凝树绿;
白马潭边,
星火燎原家国襟怀,
簇簇映山红。
(苏建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莆田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莆田市楹联学会理事。)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漈川自然村。
1933年10月,中共常太区委书记郑金照在常太开展工作,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并深入漈川等村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在漈川发展了陈金藩、陈丛中等积极分子,为开辟闽中游击区打下基础。1934年10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委员郑金照、陈建新奉命到常太开辟新区,很快在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漈川建立了稳固的活动据点。漈川成为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莆仙边游击根据地的3个主要基点村之一,是中共闽中特委和闽中工农游击队的主要驻地,全村参加革命的人数占40%以上。1935年10月下旬,中共闽中特委在漈川召开军事会议,把分散在莆仙各地的游击队调集漈川整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2支队,任命郑金照为支队长,潘涛为政委。整编后的第2支队以常太根据地为依托,在敌后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活动,打击了土豪恶霸等-势力的嚣张气焰。1936年初,以罗汉里为中心的福永边游击根据地遭国民党军大规模“清剿”,4月底,闽中工农游击队第1支队被迫撤出罗汉里,转移到莆永边山区坚持斗争。同年5月下旬,中共闽中特委在漈川举行闽中工农游击队第1支队并入第2支队的合编仪式,同时任命吴德标为支队长,刘突军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铁成为副支队长,杨采衡仍任参谋长。合编后的闽中工农游击队第2支队战斗力得到加强,决定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出敌不意突袭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先后取得了长岭缴枪、奔袭黄石镇国民党第三区署等战斗的胜利。同年7月下旬,国民党驻军派重兵疯狂“清剿”莆仙边游击根据地,闽中工农游击队决定撤出漈川等基点村,转移到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隐蔽,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
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建在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所在地、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力驻地旧址马院村漈川,占地面积5亩,展厅面积近500平方米,展馆内设马院(漈川)革命精神、实景再现、革命油画等10个专题展室。该馆展列史实,再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当地人民群众一道历尽艰难、顽强斗争的革命历史。
80多年前,马院村因为山高路陡、地势险峻,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中游击区的发祥地和根据地。
1932年,党组织派陈建新同志(1925年参加革命)到常太的漈川、外坑、金竹坑等村进行组织活动,在漈川成立农会,创办苏维埃学校。同年8月中旬,潘涛同志(时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主持漈川苏维埃政府成立誓师大会,漈川红色政权一度建立。
1935年秋,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在漈川主持召开第二次党团联席暨漈川军事会议,决定以马院漈川等地为中心建立游击斗争根据地,整编各地游击队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在此设立中共闽中特委办公机关和军事指挥中心,闽中地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正式创建。
1936年5月福清罗汉里根据地的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突破重围,来到马院漈川与第二支队整编,整编后的游击队伍空前壮大,游击活动空前活跃,闽中革命烈火熊熊燃起。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协同作战,“菅茅藏伤员”“叔公侄女护送电台”“白皮红心的甲长”“红军三兄弟传奇”等群众支持游击斗争的感人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口口相传。
如今的马院村,山清水秀,田园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流银泻玉的三级瀑布,神奇秀美的白马潭,曲折蜿蜒的山顶漫步渠栈道,历史悠久的古寨遗址……忘忧谷、跑马场、千亩竹海等都成了游客们向往的旅游胜地。该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苏维埃学校旧址、牛鼻山驻扎地、避难点、地下水牢及革命先辈邱子国故居等。
近年来,城厢区充分挖掘和整理闽中游击区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精益求精打造每一处红色亮点,即将开馆的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将依托国家3A级旅游景区忘忧谷,宣传革命先烈、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弘扬闽中工农游击队和老区人民信念无比坚定,对党绝对忠诚,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让革命纪念馆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忘忧谷的又一风景线。
马院村简介马院村位于城厢区常太镇西北部,毗邻仙游县游洋镇、钟山镇,延寿溪北部支流贯穿全境,是一个革命老区村,距镇政府17公里,人口约1300人,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
2014年,马院村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列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立试点村。2015年,被省政府列为“美丽乡村”试点村。该村以此为契机,大力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发动群众整治村庄环境,盘活资源,因地制宜建设3A景区,努力打造“缤纷四季、乐享马院”的旅游形象。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省美丽乡村文明创建示范村、省第十一届、十二届文明村等称号。如今,老区村焕然一新,成为莆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追忆峥嵘岁月作者:宋瀛锋
宋瀛锋:莆田市作家协会理事、城厢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0年8月27日上午,我有幸跟随莆田市“红色记忆.老区风采”文艺采风团去城厢区常太镇马院村,参观闽中革命游击队史馆。
那天,莆田市天气预报是个台风天,而且下着瓢泼大雨,然而为了追随革命先辈的脚步,追忆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大家依然热情高涨,早早地就来到集合地点。
出发了,一路上峰峦叠嶂,山路十八弯,山高坡陡,加上雨天,大巴在盘山公路上一路颠簸。半小时过后,有些人开始有晕车反应,于是有人感叹道:这山高林密,确实适合游击斗争,敌人就算来了,抓人也不容易。又有人感慨:只是在这样的山里进行游击斗争,也太艰苦了。我望着窗外,努力克制着恶心的感觉,心想:是啊,我们吃饱喝足,坐着大巴在开辟好、较平坦的山路上行进,就觉得十分难受,当年的游击队员,他们忍饥挨饿,在陡峭的山林间与敌人进行长期的战争时,又是怎样的艰难困苦呢?
浮想连翩,车到了。只见青山绿树环抱中,闽中革命游击队史馆座落在小山坡上,两层的石头小楼,朴素大方。小山坡上共有三排建筑,呈阶梯式层层错落。游击队史馆在第三层,虽然不高,但因为在阶梯的第三层,居高临下,显得庄严肃穆。
到展馆后,随着讲解员庄重的介绍,和着屋外的松涛和雨声,我们的思绪仿佛也被拉到了那风雨如晦的年代…
闽中,地处福建沿海两个中心城市福州和厦门之间,腹地为兴化平原。兴化平原山青水秀,土壤肥沃,过去就一直是鱼米之乡,在当时的敌人看来就是一块“肥肉”。国民党一直把兴化列为重点区,闽中是当时国民党统治福建省的中心地带,闽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6年2月,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在莆田县哲理中学宣告成立,直属中央领导,开始传播红色文化。
1928年3月起,中共莆田县委在白沙澳柄村建立起第一支农民游击队。
1930年11月,中共莆属特委成立,邓子恢任特委书记,直接领导莆田、仙游、惠安、永泰地区的武装革命,广泛宣传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在闽中这一带遍地开花。
1934年5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常委王于洁携妻子苏华到莆田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1934年秋起,中共中央部署实施战略转移,南方八省各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率领主力红军进行长征。留在南方根据地的部分红军、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1934年12月,郑金照、潘涛率莆田工农游击队在常太游击队的配合下,突袭驻在枫叶塘的国民党镇公所常备队,赢得了战斗的胜利,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6年3月,度口韩觐侯族侄勾结敌军两个连和反动民团的兵力,围剿游击队。游击队马上撤离,游击队一排排长陈金潘(马院村人)等少数游击队员留下来负责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的撤离。
国民党从渡里开始围剿,一年围剿达13次,那一年硝烟弥漫了整个山林,群众们叫苦连天,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白天天不亮就躲到山上,等夜色深沉,才敢摸黑从山上磕磕绊绊、提心吊胆地回家。那一年群众受伤的约560多人,坐牢252人,失踪的27人,被杀害38人,烧房56件,绝户24户。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血腥恐怖中,英勇的常太人民依然紧紧追随革命者的脚步,不顾个人和亲人的安危,密切配合游击队的革命工作,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推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革命史馆的解说员杨国梁告诉我们,他的爷爷奶奶都参加过游击战争。他的奶奶苏阿冇曾经救助过伤员,他的父亲杨金莺负责过游击队的通讯联络,母亲林阿秋曾在敌人的封锁线下,偷偷地为游击队运无线电台,叔公杨行毬护送过枪支到游击队山上的驻地。
我注视着杨国梁严肃庄重的表情,听着他激情昂扬的讲述,对杨家一家肃然起敬,不禁想到杨家将,想到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的“精忠报国。”我想他的背上可能是没有刺字的,但有些字定然是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刻在他的心上。一如现在他深情的追忆,有些事时光无法抹平,有些人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
1936年除夕,莆田常太漈川以特别的方式迎接了即将到来的春节。在四季常青的山林里,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腾起了团团的硝烟,响起了阵阵枪弹声。在即将萌芽的早春草木香中,混杂着浓重的血腥味。这血腥味在宣告着一个民族一群人坚定的信念:春天是终将到来的,如果冬的坚冰过于坚硬,那就以青春和热血来浇融它吧!
在新年即将到来前,漈川发生了一起治印满激战。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游击队一排排长陈金潘壮烈牺牲,一名游击队员郑怀(永泰人,化名)身负重伤。游击队撤离时,郑重地把这名伤员托付给一户姓杨的“接头户”。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杨家女主人苏阿冇(杨国梁奶奶)和儿子杨金荣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把伤员安置在附近的一个菅茅厝。伤员受伤严重,急需救治,可是在国民党的疯狂的围剿下,根本没办法给伤员就医。杨家人就天天去深山老林,悬崖峭壁间采草药给伤员救治。伤员受伤后,胃口差,吃不下东西。春寒料峭,杨家人就在寒风呼啸声中,忍受着刺骨的寒冷,去河里钓鱼给伤员吃。就这样,杨家人愣是把脑袋绑在裤腰上,精心照顾了伤员一月多,直到伤员身上的伤得到痊愈。
1936年秋,为更加准确有力地打击敌人,村民林阿秋(杨国梁母亲)及其叔叔(杨国梁叔公)自告奋勇到城里,把地下党组织的一部电台秘密运回根据地。他们躲过敌人的重重岗哨,终于接到了电台。接到电台后,他们用布里三层外三层把电台包裹得严严实实,藏在篮子底部,然后密密盖上厚厚的一层食盐,就挑着担子往村里走。到延寿桥时,机灵的他们远远窥见敌人在桥上的哨点盘查比平时更加严格,他们转头望了望身后林木蓊郁、崎岖难行的高山,山间没有路,而且茂密的树林里有时会有野兽出没。但是想起肩上的担子,他们毅然转身,连手带脚,互相扶持着上了山路。一路提心吊胆,眼看已进入常太岭尾,然而长期参加游击斗争的残酷经验使他们并不敢松懈。果然,高度警惕的他们发现了敌人,而同时敌人也发现了他们,敌人飞快地包抄过来。因为长期行走山路的矫健敏捷和对山路的熟悉,他们虽然挑着重担,还是在山林间左躲右闪,如猴子搬灵活地穿梭奔跑。到霞山下坪洋附近,终于成功地甩掉了敌人。此时深秋的冷风嗖嗖吹过,全身湿透的他们,身上的热汗变成了冷汗,但是心里的烈火却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曾涌现了多少为保卫家乡保卫国家而奋不顾身的英雄儿女?曾发生过多少以生命祭和平的动人事迹?杨国梁让我们去革命史馆里参观了解,可是时间飞快,转眼到了离开革命史馆的时间,前面的人喊着一起到史馆所在的小山坡下的场地上合影留念。我匆匆离开时,看见了挂着王于洁故居和黄国璋故居牌子的房间,料想应该是当年王于洁和黄国璋在这里领导革命时的卧室。我赶忙走进王于洁故居,小小的房间不出意外的简陋,土坯地上一个暗沉的红砖灶台,陈旧的木质面条机,一个木头提水桶,隔着岁月的仆仆风尘,当年的火热岁月却仿佛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我仿佛看见当年他们揣着一颗热血沸腾的丹心,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在隐蔽的山林里,一边战斗,一边自力更生生活的一幅幅热火朝天的画面,这画面里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让雨中空荡的小屋里充满了暖暖的气息。刚才在展馆里匆匆浏览过的介绍里,有关王于洁的简短故事浮上心头。
王于洁,中共闽中特委书记,原中共福州市委常委。1934年春,因中共福州台江区地下交通站被敌人破获,领导班子悉数遇难,一些领导人叛变,导致福州战斗点无法与中央取得联系。幸免于难的王于洁临危受命,于当年5月携妻子苏华从福州转移到莆田继续革命斗争。王于洁到莆田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在他的带动下,革命的火种才在常太的游击队员和群众中彻底点燃,成燎原之势,迅速地燃遍了闽中大地。他的足迹遍布闽中的山山水水,问起他的故事,山也含泪,水也呜咽……
1936年底,闽中特委与中共接上组织关系。根据时局的变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闽中特委决定实行战略转变,主动停止打土豪以及和国民党的斗争,整顿游击队,积极为奔赴前线抗日作准备。那一段时间,因为时局的严峻,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如何与国民党达成一致,共同抗日?王于洁等领导人几乎通宵达旦地工作,山林的小屋里,那盏小小的灯火在漆黑的夜里闪着豆大的光芒,然而那丝丝光明却与日月同辉,共同迎接了黎明的第一道曙光。
1937年2月,中共闽中领导人王于洁、黄孝敏等在梧塘洪渡村召开会议,紧锣密鼓地为新一年的工作揭开序幕。然而,因为叛徒薛宝泉的出卖,王于洁等五位闽中特委领导被捕。被捕后,敌人先是以荣华富贵利诱,在他们嗤之以鼻、严辞呵斥后,恼羞成怒,用尽了各种残酷的刑罚逼供,然而他们即使奄奄一息,仍坚贞不屈,并且拼着一口气在,也要在狱中坚持斗争。
历史永远记得那一天。1937年6月23日,王于洁等五位闽中特委在福州英勇救义。王于洁死后,他的妻子苏华继续领导闽中革命,直到革命的胜利。
然而,革命胜利后,这些为国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地下工作者,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他们的伟大贡献并不被承认。直到1986年省委上报,1988年军委主席杨尚昆批下来确认。彼时,当年大多数的游击队的领导已长眠在他们用生命捍卫的亲爱的土地上。似乎最后确认时,当年的这一支队伍幸存下来的领导,只有苏华一人。让人不胜唏嘘。令人稍能宽慰的是,苏华到2008年方逝世,享年100岁。
只是遗憾的是,苏华逝世的时候,这座闽中革命游击队史馆尚未建立。这座史馆于2016年筹备,2018年方开馆,是由城厢区宣传部专门负责建造的。这座史馆建造简单,并不华丽,一如当年革命者质朴的身影和朴实的话语,然而在巍巍青山的环抱中,在山间林木的掩映中,在他们曾经奋斗过的热土上,在拾级而上的高高台阶上,它是那么庄严神圣。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啊,对曾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先烈们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华丽的石碑和宫殿来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革命的最终胜利已足够使他们含笑九泉。而这质朴的石砌的纪念史馆想来应甚合他们心愿,一如门前昂扬的红色党旗,希望中华儿女的胸膛里永远燃烧着一腔热血,希望中华的儿女们永远如这史馆的石头一样,有那中华民族不屈的铮铮铁骨。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去时,潇潇雨声已歇,天尚未放晴,但已渐渐清明。我想天终是会放晴的,这一刻的安宁弥足珍惜。山间山花烂漫,耳边松涛阵阵,仿佛烈士们铿锵有力的声音:“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JIAN DANG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