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1)

戊戌变法是晚清最为诡秘复杂的政治事件之一。

从1895年“公车上书”到1898年“六君子”被斩,这三年间,康梁起自江湖,一步步踏入凶险莫测的清廷中枢,最后变法失败被迫流亡海外,整个过程中充满着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妥协、暗斗、最后直至白刃相见。然而因为宫廷内卷太多黑箱,言出于口而止于暗室之门,使得这段历史的真相,始终迷雾笼罩。不过,随着更多史料逐渐解密拼接完成,真实的戊戌变法过程,也便渐渐浮出水面了。本系列打算用几篇文章来解析。


1895年4月中旬的北京宣南会馆,似乎充满着生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刚刚参加完会试。在等待发榜期间,这些即将金榜题名、开启漫长仕途的国家中坚们,拜同年,邀雅集,终日辗转于各省各地会馆之间。

然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像一道暴雷,把所有的惬意和希望炸得粉碎。举人们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此间,广东南海籍举人康有为、新会籍举人梁启超聚会于杨椒山祠,准备上书皇帝、反对签约。

一、杨椒山祠往事

杨椒山祠,又名松筠庵,是明代忠臣杨继盛故居,在今天北京西城区的智桥胡同12号。

智桥胡同的路牌,在沿前三门大街拐到宣武门外大街南行,一个正在推销有奖储蓄的小邮电所旁边拐弯处。今天的智桥胡同,是一条只有200米长的破旧小巷,极不起眼。但在明清两朝,这里却是四九城内一处颇负盛名的所在。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因上奏反对大将军仇鸾与蒙古首领俺答汗通商互市被贬。仇鸾倒台后,与之敌对的首辅严嵩,将杨视为同一阵营的盟友,于是杨继盛连升四级。

然而,杨继盛憎恶严嵩胜过仇鸾,认为严嵩是比仇鸾危害更大的奸臣。经过反复思量后,他斋戒三日,然后断然上书弹劾严嵩“十罪五奸”。结果可想而知,杨继盛被捕下狱,严刑拷打到体无完肤。据《明史》记载,他受刑昏迷后半夜醒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吓得狱卒差点把手里的灯都掉地上了。三年后,严党终究还是没放过他,将他处斩。临刑前,杨继盛赋诗:“浩气还太清,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台湾学者高阳认为,杨继盛身后享名之隆,古今言官第一。正因此,北平数百年古都,多少名公巨卿的园林都归于瓦砾,而杨继盛故宅独存至今。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户部侍郎毛树棠将杨椒山祠扩建为河南会馆,又名“嵩云草堂”,清末文人学士经常在此聚会

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2)

杨椒山祠

二、“公车上书”真相

在康有为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中,杨椒山房是晚清维新变法运动的发源地:

1895年4月22日,他起草了18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康有为在文中还特别指出,前三项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来自十八个省的1200多名举人,一起在杨椒山祠响应了康有为的上书。

5月2日,康有为等举人和数千市民一道,汇集到“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这就是今天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公车上书”经过。上书的结果是,“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意思就是条约已经盖了大印了,没法挽回了,所以都察院拒收。

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3)

但据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先生考证,康有为的说法是很可疑的。当时其实有两次“公车上书”,一次是由高级京官、封疆大吏们组织的上书

早在4月14日,也就是《马关条约》最终签订前三天,代理台湾巡抚唐景崧已经致电清廷中枢,强烈反对中日和议条款:“和议给予土地不可行。”4月16日,钦差大臣刘坤一也上书反对,然后,山东巡抚李秉衡、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半数以上封疆大吏,都纷纷上奏反对。封疆大吏之外,十多位爱新觉罗宗室及二品以上京官,五十多位二品以下有奏事权的官员,也上奏反对,再加上其他各部门的官员,总计多达600多人次。

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4)

公车上书部分签名人

在官员们的影响下,正在等待发榜消息的各地举人,也纷纷上书。清制,举人不能直接上奏,只能写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从4月30日起,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察院每天都在代奏大批举人们的上书。当天,梁启超领衔的80名广东举人上书,也在其中。

康有为所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的5月2日这天,都察院转递了八批。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5月8日,数量多达31件,签名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全部送到了皇帝手上。并且,光绪帝在《马关条约》上盖印的确切日子,是5月3日。

所以,康有为所谓都察院拒收上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所谓“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事实上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三、营销大师康有为

“公车上书”风潮刚过,康有为就在上海出版了一本名叫《公车上书记》的小册子。书前刊有署名“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于5月24日作的序,说法和康有为《自订年谱》完全不一样:

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5)

按照这个说法,康有为发起的“上书”,就是没有去递交。原因是举人们认为“大局已定,不复可救”。而且聚集的地点也是在松筠庵,而不是都察院。这样,他所谓的“公车上书”大概只能成为“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何况,松筠庵也挤不下上千人

所以,“公车上书”的说法,就是康有为自抬身价的大忽悠。他后来还这样介绍《公车上书记》这本上册子的由来:“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书记》。”把美国公使搬出来,目的无非也是自抬身价。

《公车上书记》这本小册子,是康有为让门生在上海租界里自行出版的,首印后,广告刊载在当年7月10日的《申报》上,距松筠庵会议才68天,康南海先生不愧是精明的营销大师。

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6)

“营销大师”康有为

为推销此书,代销商在《申报》上先后刊登过六次广告。不过,书好像卖得不好,首发50多天后,《申报》又登了一则“原本《公车上书记》大减价”的启事。

由此可见,康有为当时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不过,茅海建先生认为,尽管销量不佳,但《公车上书记》的刊行,还是是康党非常有效的自我营销和炒作。之后,康梁不断涂抹这段历史,最后真的如愿打开了通向清廷中枢的直道。甚至后世很多历史学家们都一直坚信,康梁在这波维新变法风潮的引领作用

但无论如何,一波声势浩大的晚清变法改良运动,已经由此启幕了:“公车上书”之后,康梁等在北京、上海办《万国公报》、《时务报》倡议维新变法,严复、谭嗣同等在其他地方响应,一波浩大的变法维新风潮,已经拉开帷幕。

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7)

梁启超

四、究竟是在操弄“公车上书”?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背后,其实另有真正的操控者。他们是帝党骨干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文廷式等人。他们试图借助朝野力量,在战败后另寻办法阻挡《马关条约》签订。而康有为不过是借势炒作,试图从中捞取足够的朝野声望,来打开一条去往政治中枢的通路。

戊戌变法的宣传阵地及地点(戊戌变法的发源地)(8)

装备了速射炮的日本海军“吉野号”,它本来应该出现在北洋舰队序列

吊诡的是,身为坚定主战派的翁同龢,恰恰要对甲午战争最后的失败负重要责任。基于私怨,翁同龢处处打压李鸿章和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之前,英国人曾建议清政府“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但是翁同龢不断拖延阻挠,最后那两艘速度快、炮门多的快船,被日本买了去。其中一艘,就是击沉中国舰队船只最多的日舰“吉野号”。

撰文:毛剑杰

编辑、排版:渡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