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接到警察叔叔的电话,告诉我老刘头可以出来了,让我去老地方接他。

老刘头住我对门,老婆走得早,儿子一直在外地。

常年因为一个人生活,心理​多多少少有点变态,经常因为跟洗头店、按摩店的员工深入交流被喊去劳动改造。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1)

接上以后我恨铁不成钢地问他怎么又进去了

他也恨铁不成钢,说他原本只是想去单纯​地​洗个头,上面的头。

我说,你就不能在家自己洗吗?

他说,你别打岔。然后继续说,他花了大力气找了一家看上去比较正规的洗头店

可谁知,他一进去老板娘就对他说:“洗头20”

但是老板娘表示她们家店还兼职心理辅导,一看老刘头就是有心理郁结的人,可以试试让她们家专业的漂亮女店员单独给老刘头进行一次心理开导

“开导1次399”

老刘头跟我说,他当时极力表示不要,开什么玩笑399那么贵,而且表示自己心理没有问题

我觉得老刘头说的可能是真的,毕竟他平时去按摩一次也才肯花200

我很奇怪,问道:“那你怎么又进去了呢?”

他说,听了他的话老板娘表示理解,但是她们家店刚开张,搞活动,“开导 洗头也是399”

老刘头突然就觉得很划算,399洗两次头,四舍五入等于免费洗了1次头

我大吃一惊,“卧槽,你这是掉进诱饵效应的陷阱里了啊,现在洗头店的营销手段这么高的吗,行为经济学理论都用得这么出神入化,现在的行业真的是卷。“

他很是奇怪,问我什么是诱饵效应

01

诱饵效应就是:我们在面对两个拥有不同属性的选项做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的插入,变得让其中一个旧选项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而诱饵的出现通常是让我们能更“心安理得”的去选择“目标

在老刘头的洗头事故中,“开导1次399”就是诱饵,“开导 洗头也是399”就是目标,而“洗头20”这种选项通常被定义为“竞争者”

原本在“洗头20”和“开导399”之间,我们可以看作是价格和“服务质量”两个属性的比较

或许老刘头会纠结:洗头虽然“服务质量”不行,但是价格有便宜的优势;开导虽然价格贵,但是“服务质量”有保障的优势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2)

而当“开导 洗头399”的选项加入后,让老刘头纠结的局面就直接就构建出了一种简单且直观的比较关系:让“开导 洗头399”和“开导399”在同价格和“服务质量”两个属性上作比较,这结果当然是附赠洗头“开导 洗头399”要好于“开导399”的

甚至让他非理性地认为“开导 洗头399”也要好于“洗头20”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3)

当你打开某宝想购买某件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会有好几个选项,不是加上了这个物品,就是加上了那个功能,让你一看就加了一点小钱,从而产生完全是赚了的想法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4)

而诱饵效应不单单可以应用在销售商品上,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就比如:你去见网友,带上一个“低配版的你”,就像你有个朋友,长相不如你,或者没有你那么风趣幽默,或者没有你那么能说会道,带上这个朋友,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

除非,你们三人行一路上都是这个各方面都比你稍弱一点的朋友在买单

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各方面都比你好一点,结果经常带你去找异性玩,嗯,正经地玩,那么你可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了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5)

02

为什么诱饵效应会生效呢?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Dan Ariely表示:我们通常情况下很少做没有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没有一个“真正价值计算器”来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以此来估算相对的价值

换句话说,我们​做的​大多数选择都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两个选择中做比较,越是能比越是能凸显某一选择的相对价值。

就像我们可能不知道80平房子的价值,但是我们知道120平房子要比80平房子贵。但是如果你拿房子跟跑车去比,可能就会比较纠结了。

再举个例子,果子是玩这方面的专家。

拿iphone13来说,这一代的iphone13有4种机型:iPhone13 mini、iPhone13、iPhone13 pro、iPhone13 pro max。

很多人纠结不知道选哪个,没关系,果子官网很贴心地为你准备了一个功能:机型比较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6)

你可以同时选择三种机型进行比较

iPhone13、iPhone13 pro、iPhone13 pro max三个机型中:13配置虽然低但是价格同时也不高,pro配置要比13好,相对价格也高;而max配置基本和pro基本一样,但是比pro屏幕大,价格也只比之​加​了1000

这下你看出谁是诱饵了吗?

但是你以为只有这样吗?别闹,果子可是这方面的专家

上面说了,诱饵效应的生效是因为我们通常会从比较中做选择,而我们又是不同的个体,换句话说,不同的人在对同一物体做比较时就会有不同的比较方式

我们在比较iPhone13、iPhone13 pro、iPhone13 pro max时,或许会拿pro当“诱饵”,把max当“目标”。

但是反过来想, iPhone13 pro max只是比iPhone13 pro大了0.6寸的屏幕,但是却贵了1000块,也有可能会将max当“诱饵”,把pro当“目标”,这里蕴含了行为经济学的另一个效应:锚定效应。但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而且你发现没有,苹果的官网机型比较中只能选3个机型进行比较,而iphone13系列有四个机型,为什么不设置成两个两个,或者四个一起对比呢?

两个太难比较,就像老刘头一开始面临的选择;四个也太难比较,东西一多比较起来头疼

而苹果各机型的配置参数又保持在一个很微妙很暧昧的差距之间

当你三三组合,意味着可以有4种不同的比较方式,总能贴心的“帮”你选出你想购买的机型,这四种机型中,谁都可以是“诱饵”,也谁都可以是“目标”。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7)

03

诱饵效应常常让我们做出看似很划算,但是仔细一想有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选择

想想当你想着买台轻办公电脑的想法冲进电脑商城,然后加一点加一点,最后抱着一台吃鸡神器走了出来

诱饵效应常常让我们做出感觉上不亏,但是仔细一想根本不知是不是被人扒了底裤的选择

想想你逛商场购物时,那些划掉原价写上打骨折的价格牌子,最后推着一车不知道要用来干嘛的商品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8)

诱饵效应常常让我们做出虽然有意义,但是仔细一想又是完全偏离初衷的选择

想想当你男朋友跟你说只蹭蹭不进去,最后喜提一男一女的时候

嗯,这个比喻不恰当,划掉

理发店如何拒绝洗头顾客(不正经洗头店的套路)(9)

而要破除诱饵效应也简单,不管遇到价格​被比​​的​多么可亲,条件被衬托的多么诱人的选择时,都不要轻易​的​做出选择,只要认准一个原则:只要自己需要的那一个

在做选择前,你可以先想一想:

1、自己最开始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偏离了初衷,就质疑一下自己,质疑自己为什么背叛了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在诱惑着自己?

2、是不是有比这个诱惑的更符合自己的选择,如果有,那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个?

3、不是这一个,自己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巨大影响,这个影响有多大,是不是会难以维持现在的生活?

4、要不要先冷静一下,让大脑冷却一段时间再​作出​选择,研究表明:人们在明天清晨刚睡醒的时候做出的选择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大脑经过一夜的休眠冷却后,那时面临的诱惑是最少的

ps:文章开头人物故事纯属瞎编,如有雷同,纯属不可能

我不是在灌你鸡汤,我是在教你做事,死鬼们下篇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