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志晏

坊间传言,方言读古诗押韵,普通话读古诗有时并不押韵。故而,方言存古音。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存古不可与“押韵”画等号。我在去年的一篇博文(押韵≠存古)中已略作阐发。这一篇博文,我承接上文,再谈几首南通话念来不押韵的古诗,借以管窥古今音演变规律, 敬请广大网友指正。这里的南通话指的是南通市区的南通话。

方言读古诗不押韵的情况也是比较普遍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韵母的在现代方言中分化与合并。押韵就是指几个字的韵母相同。韵母的分化,即是指古时候的韵母,到了现代方言里出现了两种发音,这样使得本来押韵的诗就不押韵了。比方说,中古的 an 韵,在南通话里分化成了两个韵母。这就导致很多中古押an韵的诗,在南通话里不押韵。韵母的合并,即是指古时候不同的两个韵母,在南通话里合并成了一个韵母,这样本不押韵的字,在南通话里就押韵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南通话的韵文(戏剧唱本、童谣、民歌),用南通话念押韵,但是放到中古,或用普通话念,就不押韵。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两种情况。

韵母分化而造成的不存古

先看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前四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难:南通话 nɑ̃, 普通话 nan,中古音 nɑn)

东风无力百花残。(残:南通话 tsʰɑ̃, 普通话 tsʰan, 中古音 tsʰɑn)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干:南通话 kũ, 普通话 kan, 中古音 kɑn)

这首诗的韵脚是“难,残,干”。不用过多解释国际音标的念法,光从“长相”,我们就可以看出,南通话的“干”字和“难、残”并不押韵。我们再看中古音(隋唐时期)和普通话发音,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中古的 ɑn 韵母,在南通话里分化成了 ɑ̃ 和 ũ。在 ɡ,k,h 以及零声母后,念ũ,在其他声母后念ɑ̃。我们看到 干 字的声母是 k,中古的ɑn在南通话k声母后就变成了ũ。再看卢照邻的《紫骝马》前四句:

骝马照金鞍,(鞍:南通话 ũ 普通话 an 中古音 ʔɑn)

转战入皋兰。(兰:南通话 lɑ̃ 普通话 lan 中古音 lɑn)

塞门风稍急,

长城水正寒。(寒:南通话 xũ 普通话 xan 中古音 ɣɑn)

这首诗也是中古 ɑn 韵的演变。鞍字为零声母,南通话于是念作 ũ,寒字的声母是 h (国际音标写作/x/),于是也念 ũ,但是兰字的声母是l,于是南通话念ɑ̃。也是由于 中古 ɑn 韵在南通话中的演变,导致了南通话念这首诗不押韵。普通话就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再看另外一个韵母分化而导致不押韵的例子(李白的《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光:南通话kwõ,普通话kwɑŋ,中古音kwɑŋ)

疑是地上霜。(霜:南通话ɕiõ,普通话ʂwɑŋ,中古音ʂi̯aŋ)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乡:南通话ɕiẽ,普通话ɕiɑŋ,中古音xi̯aŋ)

这首诗的韵脚是“光,霜,乡”。普通话念是押韵的,押ang韵。南通话念是不押韵的,光、霜的韵母是 /õ/),乡字的韵母是/ẽ/。中古的/aŋ/在南通话中分化成了两个韵,即 õ 和 ẽ (具体分化规律请参考《南通方言考》),于是,原本押韵的一首诗在南通话里就不押韵了。

韵母合并而造成的不存古

我们先来看南通山歌《天上星多夜不明》(季歇生《南通民间歌谣选》,转引用自《南通方言考》卷7第3章):

天上星多夜不明,(明:南通话 məŋ, 普通话 miŋ, 中古音 mi̯wɐŋ)

河里鱼多水不清;(清:南通话 tʃʰəŋ, 普通话 tɕʰiŋ, 中古音 tsʰi̯ɛŋ)

城里官多闹成了反,

姐儿郎多闹花了心。(心:南通话 ʃəŋ, 普通话 ɕin, 中古音 si̯əm)

姐儿郎多闹花了心。(心:南通话 ʃəŋ, 普通话 ɕin, 中古音 si̯əm)

押韵,要求韵腹、韵尾一致。南通话的“明、清、心”,韵腹都是ə,韵尾都是ŋ,所以是押韵的。普通话的“明、清、心”,虽然韵腹都是i,但是韵尾不一样,心字在普通话中,韵尾是 n,其他两个字的韵尾是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所以“明、清、心”在普通话中并不押韵。我们再看中古音,这三个字的韵腹分别是ɐ,ɛ,ə,完全不一样。心字的韵尾是m,也与其他二字的韵尾不一样。换句话说,这首《天上星多夜不明》要是用普通话或者是中古音念,是不押韵的。之所以用南通话念押韵,是因为几个中古韵母在南通话中合并成了一个韵母(具体的合并条件请参阅《南通方言考》卷3第3章)。这就造成了本不押韵的字,在南通话里变得押韵了。这里的押韵,反倒是不存古的体现了。

中国文化传统有崇古的风尚。凡是古的,就认为是好的。于是,有些网友把方言“存古”看得很重。这完全没有必要。语言是演变的,这个演变有外来因素影响,比方说官话的影响;也有内在因素,比方说舌根音的腭化(g k h 变成 j q x)。语言的变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可以从中探寻演变的规律,从而加深对语言的认识。

古诗押韵怎样学(再谈押韵与存古:)(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