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获得头衔无数,最常见的有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书法家等。而最能概括毛主席雄才大略的头衔,则是很少被提及的“战略家”。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而能谋全局和万世者,非超人的战略智慧不可。
相比毛主席的军事才能,他的战略智慧常常被忽略。从反围剿到联蒋抗日,从三大战役到抗美援朝,从依苏抗美到联美抗苏,每一次石破天惊的战略决策,都无不体现了他超乎凡人的谋略智慧。
顺势而为,能始终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敌人
作为战略家,首先要懂得顺势而为。从政治角度看,“势”就是民心,顺势而为就是顺应民心。那么谁能代表民心呢?绝不是那些腐朽堕落的封建军阀和地主买办阶级,而是数万万穷苦老百姓。
古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想推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压迫阶级,百姓无疑是最具潜力的力量。而在农耕时代,最能代表百姓利益的就是农民。所以,毛主席向来就特别关注农民。
他曾在1926年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文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民的伟大作用。他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与土豪劣绅争斗,并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
在毛主席的主导下,于1927年举行的“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继而,“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构想也由此形成。
总之,唤醒中国数万万蒙昧的农民,这是毛主席的大手笔,也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能够推翻封建官僚主义、军阀主义、帝国主义的关键所在。
当然,蒋介石集团肯定不会允许星星之火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燎原,所以接连发动了5次围剿战役,把红军逼到了延安。接着,蒋介石又调集东北军和西北军企图在陕北彻底扑灭革命之火。
生死存亡之际,又怎么办?毛主席没有按蒋介石的剧本出招,而是牢牢牵住了蒋介石的鼻子。此时东北等地区已被日军占领,日军铁蹄已伸向华北华中。国难当头,毛主席认为抗日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是新的民心所向。
由此他力排众议,果断提出与国民党等其他各阶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比联合抗日,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格局显然就要小多了,民心也由此而失,包括一些高级将领的支持。
于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爆发了。蒋介石被扣押,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党内主张杀蒋的人也大有人在,包括毛主席,最初的反应也是要杀。但很快他就意识到,当前国内的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而不是蒋介石。
出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的目的,而且也是考虑到和平解决事变的利大于弊,所以毛主席坚持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正是这一决策,成为了中共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此,星星之火变成了旭日朝阳。
准确预判,每临大变局都能后发制人
毛主席说过:“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而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
而准确地预判局势,则是战略家的另一个重要能力。
在抗战中国民党丢城失地国人陷入绝望之际,毛主席在对中日双方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局势进行深度分析之后,作出了打持久战的重大战略判断。
他在《论持久战》中预判抗日战争会出现三个战略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战略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他进一步预判,由于中日力量悬殊,中国需要很长时间来削弱、消耗敌人的力量,积累壮大自己的力量,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毛主席没有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分析得出两个重要决定,一是抗战必将持久,二是持久必将胜利。这无疑成了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最有效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命运又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当时国内要求和平的呼声很高,中共也主张国共休战联合建国。但蒋介石却打着和谈的幌子企图窃取抗战胜利果实,并积极筹划内战。
在1946年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多达420万,共产党军队约为120万,而且装备补给远不如国军。当时蒋介石曾扬言要在3到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么是打还是签订城下之盟呢?
基于现有实力判断,这仗打起来确实毫无胜算,但毛主席看得更深更远。经过多年的斗争经验,他已对敌人了如指掌。
抗日结束后的国军与抗战前的国军,本质上并都没有变化,依然是那支腐朽堕落、战斗力虚弱、脱离了人民大众的军队。所以,毛主席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1947年,屡战不利的蒋介石发狠心,调集数十万大军企图一举攻占延安。当时留在延安附近的解放军总兵力只有约3万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延安已危在旦夕。
面对强敌压境,毛主席没有丝毫惊慌。因为他看到的是全局,是蒋介石集团的强弩之末与垂死挣扎。于是,他果断做出了放弃延安的战略决策,暂时甩掉延安这个政治包袱,轻松作战。
这让延安的许多军民都想不通,从感情上不能接受,包括一些指挥将领。
毛主席则耐心解释,“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还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事实再次如其所料,没过多久解放军就进入了战略大反攻,不仅延安夺回来了,三大决战也接踵而来。
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最为人称道的大手笔就是三大战役。在决策指挥三大战役的过程中,毛主席的战略智慧、指挥艺术、军事思想都发挥到了极致。
弥天大勇,搏大虎如斗小蝈蝈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主要来自美苏两大帝国。
首先出场的是美国。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为阻止朝鲜军队南下,美国纠集“联合国军”悍然出兵朝鲜,同时派出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来美军和韩军又越过三八线进犯鸭绿江,骚扰中国边境城市。
朝鲜不保,东北不宁。出不出兵?又成了毛主席面临的一个艰难抉择。如果不出兵,美军占领朝鲜就是必然的。到时美国在中朝边界部署军事力量,就可以随时袭扰中国东北地区,整个东北将永无安宁。
但出兵同样艰难。当时高层中许多人都主张不出兵,认为要战胜有原子弹的美国军队难度太大了,搞不好还可能惹火烧身。
最后毛主席综合全局以及东北安全形势考虑后坚定认为,不出兵的弊大于出兵的弊。对于很多人担心的美军难以战胜和美国可能丢核武器的问题,毛主席也不否认,但他更相信战争的正义性,他认为美军存在很多客观弱点,并非不可战胜。
而结果也确实如此。美国没有敢丢原子弹,也没有战胜解放军,最终带着十多个国家的残兵败将撤出了朝鲜半岛。抗美援朝,可能是毛主席一生中做出的最艰难、最冒险的一次决策。但是与帝国主义斗争,不冒险又如何确保自身的利益?
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替代美国又成了中国最大的安全威胁。要知道,如果真打起来,苏联可比美国难对付100倍,因为中苏有着数千公里的边境线,苏联的数万辆坦克装甲部队可以直接从陆路长驱南下。
但不能妥协的就不能妥协,在珍宝岛该打的还是照打不误。为什么中国不惧苏联陈兵北方的百万大军?这里不得不提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大战略。
一个是三线建设,也就是以加强国防为目的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主要是为应对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
第二个大战略就是联美抗苏。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握手言和,不仅加强了反制苏联的力量,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关键基础。试想,如果中美没有和解,中国的发展又会成为什么样子?
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毛主席在美苏两霸的极限压力下,不仅没有失地丧权,反而还发展了自己的工业,搞出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卫星,组建了第三世界大联合......要是没有超高的战略智慧,这些都是绝难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