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那身材矮小的汉子突然七窍流血,面目狰狞,美貌的妇人却非常满意地看了看装药的小碗。

这是古代禁书《金瓶梅》中的一幕。那么中毒之人是吃了什么药才身亡的呢?它的毒性原来如此之强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我们常在电视剧和小说中,甚至是实际发生的历史上看到毒药的身影,有不少的人因这些毒药死于非命。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名字非常唬人的毒药,比如牵机,说是中了此毒就会像是被某种力量牵扯一样诡异去世。当然现代科学家早已破解牵机的奥秘。

毒药的种类多样,这其中毒性最强的肯定少不了毒药之王鹤顶红——也就是文章开头的毒药,它有个非常通俗的名字:砒霜。

鹤顶红——砒霜

在我国,丹顶鹤以东北为主要栖息地,它们有着优雅的体态,动人的舞姿好和美妙的鸣声,从古至今便得到无数人的喜欢。

除了头顶,丹顶鹤身上的其余部位均是洁白的羽毛,在此衬托之下头顶鲜红色的皮肤格外显眼。

这一抹鲜艳的红色实际上是血液和皮肤的颜色融合在一起的效果,丹顶鹤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但是谁也不知道,丹顶鹤头顶的红色竟被和“毒”关联在一起。

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白鹤顶上血,黄蜂尾上针,最毒不过淫妇心”。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当时很多人将丹顶鹤的红顶和毒划上了等号。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显而易见不是的。

红顶并不是在丹顶鹤生命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未成年的丹顶鹤一般是没有红顶的。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2)

长大之后随着激素的分泌,丹顶鹤的红顶也随之出现,而红顶也会随着生命的丧失而逐渐消失。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科学试验为丹顶鹤红顶无毒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支撑。

科学家们曾将丹顶鹤红顶的琐屑连同食物一些喂给一些小动物。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小动物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那么,古代为何会谈“鹤”色变呢?它到底是什么?

这也许和古时候的科技发展水平有限以及人们简单的世界观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他们眼中,太过明亮的颜色似乎总是一种不好的象征,因而丹顶鹤鲜艳的红顶让人们感到不适、害怕。

“丹顶”实际上是体内激素的作用让它们“脱发秃顶”的结果。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3)

之所以会形成那么鲜艳的颜色,也不过是其生物本质所形成的特殊颜色,就像公鸡的鸡冠一样,不存在有什么毒性。

那么丹顶有毒的这种说法来自哪里呢?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讲究“避讳”,所以会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一些隐晦的表达来代替一些负面的语言。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通常用“驾鹤西去”代替“去世”,用“五谷轮回之所”指代“厕所”。

类似的,“鹤顶红”和砒霜之间也不过是一种指代关系。

有一种叫红信石的中药,因产地有“信”而得名,由多种含砷矿物质加工混合而成。

这种混合物因为含有硫并且成分不纯,所以表面看起来是粉红色的,因而得名“红砒”。

说起红砒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实际上经过提纯加工之后,它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砒霜。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4)

看完以上的科普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鹤顶红”其实只是古代人们委婉表达砒霜的方式。

制作毒药并不是现代人的独创,很久以前的郎中就会自制毒药,至今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所能买到的砒霜,基本上都是药店掌柜们自制的。

从医书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古代的医生早就了解到了砒霜的毒性。

砒霜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开宝本草》中,这本书里提到:“不可久服,能伤人”。

除此之外,在《本草图经》这本书中也有记载,说砒霜“入药服之,为害不浅。”

古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提及到了砒霜:砒霜之砒字,来源于象征着强大凶恶的貔,它是一种残忍凶猛的野兽,传说像熊或者虎。

李时珍将砒霜和凶猛野兽相提并论,也从侧面反映了砒霜的毒性之强。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5)

另外,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帝王往往沉迷于对长生不老之术。

所以他们在位时会请道士极注重炼丹,而这些丹药中往往就含有砷。

关于这一点,可以在史书中找到明确的证据:公元317年左右,名医、炼丹家葛洪用雄黄、松脂、硝石这三种物质混合炼制而成砷。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些帝王追求长生不老,吃大量的“仙丹”,反而导致了身体状况的恶化,实在荒唐至极。

但是历史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评价古代人的生活。

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其中提及到贾敬就是整日里求仙问道,最后服用砒霜过多而死,即“吞金服砂,烧胀而殁”。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6)

砒霜之毒不仅在我国盛传,其在国外的名声丝毫不弱于国内。

相传在古代,法国上流社会的夫人们,每日里服用少量砒霜,以保持自己的皮肤状态。

在当时听说并非全无效果,但是需要一直持续服用,否则皮肤立刻就会变得比实际更差。

在法国,砒霜被称为“继承粉末”,何以得来这个名号?也许就是因为它被当做毒害亲人、夺取财产的手段吧。

西方最早记录砒霜的时间在1250年,当时是一名叫马格努斯的德国人将雌黄和肥皂放在一起加热而得砷,西方的记录比我国晚了整整几千年。

在我们搞清楚鹤顶红实质上就是砒霜之后,我们对它的毒性也会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

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如果成年人服用砒霜超过5毫克即会中毒,而超过20毫克将有可能夺人性命。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7)

不管是中外的影视剧还是小说中,都有关于砒霜中毒症状的描写。

除了《金瓶梅》等著作中的描述外,它也频繁出现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

法国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描述主角爱玛服用砒霜自杀的表现是这样的:“脸色充蓝口流黑水”。

而实际上,小说往往采用夸张的艺术表达手法,所以小说中的叙述往往并不真实。

砒霜中毒后确实会出现一些中毒症状但是并不会有七窍流血的表现。

只是会有一些诸如意识不清楚、昏迷等症状,并不会出现小说中描述的那种极端表现。

关于砒霜中毒的缓冲期限也分不同的情况。

一般是几分钟到几小时,刚开始服用者会感觉口腔、喉头有一股金属的味道伴有灼烧感,与此同时服用者会感觉到肚子不适,恶心、呕吐。

过一会则会出现腹痛腹泻现象,并且会有口渴、肌肉抽搐、脱水、休克等症状。

最后服用者将死于循环不断的衰竭,这其中急性中毒者的症状会略微不同。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8)

而我们知道的“仙丹”一般都是以慢性中毒的形式出现的。

服用者每次虽然摄入的砒霜量少,但是长此以往,服用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受到损伤,尤其是消化系统和肝肾。

人的皮肤也会受到损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等症状往往会导致肺癌和皮肤癌。

砒霜之毒的可怕之处还在于其很难进行解毒。

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方式是使用催吐药或是泻药让服用者排出进入肠胃的砒霜。

砒霜有如此大的毒性,因此古代历朝历代处于争斗中的人们总是担心其会进入自己的食物,因此一种验毒的方式便应运而生。

翻一翻古籍我们便能看到很多使用银针试毒的案例。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9)

比如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提刑官有一本他根据自己经验撰写的法医鉴定书目《洗冤录集》。

他在其中就有描述:先用皂角水擦洗干净银针,再将其插入死者的喉咙,死者的嘴巴也须用纸密封上。

等过一段时间,再取出银针,这时候如果银针已经变色并且取法清洗掉的话,就可以认为死者是中毒身亡。

此外,应当注意的是,为了防止死者在中毒后又吃过其他东西造成误判,应当在直肠内也重复以上过程。

这样即使是毒被带入肠道也能检测到。

此后,古代的人们还想出了用熏蒸的方式来试毒。其中有这么一件发生在清代嘉庆年间的事就是使用此种方式找出真凶的。

当时黄河决口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而最过分的是朝廷发放的赈灾款被贪官王伸收入自己囊中,而负责查明此案的官员李毓昌竟被其中砒霜毒害。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能够知道,使用银针验毒的方式也许并不科学。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0)

银针之所以会变黑其实是因为砒霜中含有硫化物,并不一定能证明其一定有毒。

如松花蛋臭豆腐等食物中含有少量硫化氢,这种物质也能使得银针变黑,但是其本质上并没有毒性。

实际上,银针和砒霜在常温的环境下不能产生化学反应。

古代的这种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是因为当时砒霜中含有的硫元素没有办法完全剔除。

其能和银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硫化银,这种稳定的黑色物质会附着在银针上,古人从而得出食物中有毒的结论。

因此,用银针检验砒霜的本质是用银针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硫元素,也算是阴差阳错、歪打正着。

基于这个前提,银针验毒的准确性一定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1)

也正是因为如此,清代皇帝光绪也丧命于砒霜。

经过后代史学家的研究,光绪皇帝遗体、衣服中含有严重过量的砷元素。

经过梳理其实可以发现,不管是实际的历史中,还是文学作品创作中,死于砒霜的名人不计其数。

被“鹤顶红”毒杀的名人

有一则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就和砒霜有关,也就是“死诸葛亮毒死活司马”。

这个故事不仅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侧面说明了被称为鹤顶红的砒霜毒性之强。

这个传说的大概内容是说:古代人死后喜欢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带到坟墓中去,而诸葛亮料事如神,提前预料到自己死后司马懿一定会挖他的坟。

所以他将计就计,吩咐后人等自己死后将一本“无字天书”放入自己的坟墓。

司马懿永远想不到诸葛亮的这本“无字天书”上涂满了剧毒。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2)

不出所料,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其实的消息后,便想尽办法去攻打城池寻找诸葛亮的坟墓。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是找到了,他第一时间去翻阅了诸葛亮墓中的那本“无字天书”,想寻找其中的玄机。

可是这本书上并未见其他内容,每一页只有“此生必逮司马懿”这几个字。

司马懿不愿意接受现实,翻书翻得愈加急躁,为了翻书翻得更快翻书的时候都蘸了自己的口水。

就这样,翻完整本书的司马懿因为中毒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此外古今中外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在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描述到,哈姆雷特的叔父为夺取皇位用砒霜毒死了他的哥哥。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3)

1908年,年轻的光绪皇帝在37岁便早早驾崩,在他死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便也跟着光绪皇帝一起去了。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年慈禧太后已经63岁了,因此即使她当时发动辛酉政变夺回政权,他和光绪帝之间也并非没有一点重归于好的可能。

毕竟等她死后皇位还是会由爱新觉罗家继承,不管是废掉皇帝还是杀之而后快都弊大于利。

但是就算和解也是基于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光绪帝必须和康有为等人密谋杀后不能有任何干系。

但是令光绪帝没想到的是,康有为当时已远在海外,他丝毫没有顾及和光绪帝之间所谓的情义,把所有过错都丢给了光绪帝。

他宣称一切都是光绪示意他去做的,这就彻底切断了光绪和慈禧和好的可能性!

慈禧没有办法原谅一个要取自己性命的人。

慈禧大怒,因此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比光绪晚死。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4)

她之前囚禁光绪十年之久,由此形成的嫌隙是无法弥合的,她无法接受自己自己死后光绪帝扬眉吐气的样子。

因此他们二人去世的时间不管怎么看都像是慈禧的精心设计。

慈禧这个长期大权在手的女人是决不允许自己输给光绪的,即使是死,也得让光绪先死。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光绪帝的死因多年来其实一直没有明确的证据,疑点诸多。

后来,“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出示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这份报告采取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及刑侦案件中会用到的手段得出。

报告的结论是,光绪帝实质上就是死于砒霜,也就是所谓的鹤顶红。

在第九届清代宫廷史研讨会上,钟里满这位央视编导提及,从2003年到2007年,他发起的光绪帝死因检测活动长达五年。

好几家权威机构均从光绪帝崇陵出提取了样本进行分析,这些机构包括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原子能科学院等。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5)

这场规模巨大的检测活动最终表明,光绪帝的头发和骨质中含砷(砒霜)量远超超出他人2000多倍。

了解得知,这场检测活动采取的实验方法是活化实验法。

为了保证准确性,他们对光绪帝的死因进行了多次重复的推演和严密的分析。

他们以从光绪帝陵寝所提取到的头发个衣服为主要实验材料,分别提取了其26厘米、65厘米的两缕头发。

其后,研究人员对所采取的头发样本进行了处理编号,为检验出光绪头发中的元素含量,他们使用核分析方法进行对其进行逐段检测。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之后他们最终定论:光绪头发中砷元素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

每个截断之间的含量还各不相同,跟埋在他旁边的皇后相比,也是超过了几千倍。

查询文献可以得知,光绪帝曾多次服用中药,也不排除是其中的雄黄雌黄等物使得他慢性中毒,最后发病身亡。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6)

但是光绪帝的情况又不符合慢性中毒的症状,因为慢性中毒的人头发发根的含量高于中部和尾部。

但是光绪帝恰恰相反,这也可以说明光绪之死不是慢性中毒导致的。

从这么多的案例中我们也能够看出来,砒霜作为一种能够要人性命的毒药确实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这也和砒霜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纯度高的砒霜,看起来就是普通的白色粉末。

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面粉、精盐等物质从表面看来并无区别。

此外,砒霜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物质,中毒者很难发现端倪。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7)

但是跟它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样子不同,事实上砒霜有着很强的毒性。

其进入人体后会对一些细胞呼吸酶造成严重的损伤,致使组织细胞无法获得氧气而死亡。

尤其是在古代,当时医疗水平有限,中了砒霜之毒后基本上必死无疑。

此外,用纯度高的砒霜毒死一个人不需要很大的量,0.1~0.2g足矣。

中了砒霜这种毒的人,往往会遭受极大的痛苦。

这是因为砒霜会对胃肠粘膜造成极大的刺激,使得粘膜溃烂甚至是出血。其毒也能够对血管和肝脏造成伤害。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8)

以上所有这些砒霜的特性,再加上砒霜极高的性价比,这使得其成为投毒者首选之毒,因而在历史上被广泛使用。

正确认识“毒药”

尽管我们已经对砒霜的毒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我们看待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身为万毒之首的砒霜——鹤顶红,也并非全无好处。

我们都知道,我国中医自古以来便研究“以毒攻毒”,而到底是何时提出这种论调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些学者认为,两千多年前中国西藏的《苯教疗毒雍仲旋经》这本书中就已经有“有毒就有药”这种说法。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19)

说明了在当时我国就已经对“用毒治病”这一理论有一定的应用。

而毒性极强的砒霜,同样也有治病的功效。

不仅现代的科学家们认为,少量适度的砒霜有利于人体健康,古代的医学家们也曾运用这种毒药进行治病。

早在明朝,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就提出,砒霜可以起到“打虫”的作用。

他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片段:李时珍有一次看见一个即将断气的乡妇,诊断后让村妇吞下加入微量砒霜的去核大枣,随后她便排出很多虫子恢复了健康。

除此之外,我国古时候的医书中还有很多运用砒霜的案例。

如用于梅毒、恶疮等疾病的外用,或者是在哮喘、疟疾的治疗中内服使用。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20)

国外也有诸多用砒霜治疗疾病的例子,砷的多种化合物曾在十七世纪的英国被拿来制作防腐剂。

在19世纪的澳大利亚,农夫们为增强体魄长期摄入少量的砒霜。

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医生们对砒霜的运用可以说到达了一个顶峰,砒霜几乎出现在所有医生的治疗中。

一种治疗梅毒的砷化合物在1909年发现之后便被长期使用,持续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取代了它。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记录表明,砷化合物还被用于治疗肺结核、皮肤病及其昏睡病。

而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能够经常见到砒霜的影子。

古代人中毒事件(砒霜人称万毒之首)(21)

我国医生通过运用砒霜合成物在治疗白血病、肝癌和子宫颈癌等疑难病中取得重大突破,并且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认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砒霜”,其究竟能发挥救人还是害人的功效,完全在于人性。

当然,砒霜作为一种非常危险的“药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即使生病了,也万万不可以私自使用,珍爱生命,谨遵医嘱。

-完-

编辑 | 阿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