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持自重而不争执,和睦群众而不勾结《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郑玄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君子与人共处,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不与人共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范仲淹人生之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范仲淹人生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范仲淹人生之道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持自重而不争执,和睦群众而不勾结。《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郑玄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君子与人共处,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不与人共处。

“党”在古代是贬义词,指结党营私,与君子的道德操守不沾边,不搭界。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有意见之争,有利益之争,必然表现为党派之争。

朋党之争,古已有之。《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晋书·郤诜传》:“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誷,诬誷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朋党之争是官本位社会的痼疾,是封建帝王最感头痛的事。

东汉的“党锢之祸”及唐代的“牛李党争”均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北宋王朝,恪守祖宗家法的宋仁宗,对朋党的警惕防范达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景祐、庆历年间的朋党问题成了改革派洗刷不掉的罪名。许多论者将北宋党争归咎于景祐年间的吕范之争,更有论者认为吕范之争根源于范仲淹个人性格上的缺陷。

范仲淹既不是北宋朋党之争的始作俑者,也不是北宋朋党之争的推波助澜者,他是北宋朋党之争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北宋朋党之争始于真宗时期。

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患中风卧床不起,朝中出现权力之争的两派:一派以宰相寇准、李迪为主,力主权力移交太子赵祯;一派以枢密使丁谓、曹利用等人为首,力主权归刘皇后。一日,寇准借探视皇帝之机,建议考虑宗庙之重,传位太子,或由太子监国,并讲丁谓等人不可用。恍惚中的真宗同意太子监国,寇准拟诏操作过程中不慎在酒宴上透出信息。

丁谓闻之大惊,急忙到皇帝面前追问,精神恍惚中的真宗记不起对寇准的口谕。丁谓立即进谗言,说寇准假传圣旨,造谣惑众,犯有欺君之罪。丁谓胁迫真宗罢去寇准相位,贬为道州司马。丁谓与李迪共掌朝政,政见不和,继续争执不已。

一日,丁谓愤然进言李迪等人“互为朋党”,李迪愤然回击,真宗生气,二人同时罢相。不料第二天,丁谓找到皇帝,一番言语后,又官复原职,而李迪却贬向山东郓州。真宗去世,刘太后秉政,丁谓借机将李迪、寇准诬为“朋党”,株连的人很多。

丁谓开启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朋党之争,范仲淹还曾为寇准鸣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