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有

我和书民都是1966年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我学人物画专业,书民学山水画专业。五年毕业后留校待分一年多。1968年初,我分配到河南,又由省里分到河南日报社工作,后有变动,就又让到郑州市博物馆工作。后来书民也决定回河南。征求我的意见,我就建议他也来郑州市博物馆一块儿工作,这样我们俩就又走在了一起。因同姓,同事们都叫我“大刘”,叫书民“二刘”(因我比书民大)后来省市同行都知道市博物馆的“二刘”了。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

刘志有作品 1963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2)

刘志有作品 1966

记得1970年,我们俩曾应“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借调,一块儿到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博物馆”,帮忙搞展览,记得当时让我画一幅大油画,名字是“山顶洞人围猎大象”。当时为了画好这张画,翻了不少有关资料,印象比较深。这张油画1973年在《化石》杂志第二期封底上发表。再后来,记不清哪一年,我在省台的电视上看到以说明“豫”的来历,又播出过这张油画。

1971年,我们又一块儿被借调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帮助搞史前展。记得为了画好海水,还专门坐船到长江口“横沙岛”进行观察写生。回程时起了风浪,船一上一下,我有些晕船,但看到同船一老汉和他的孙女在颠簸中从容镇静,一上一下很是自然,一点都不晕。这一老一少的印象,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中。在上海期间,为了学的更多,也抽出时间到上海博物馆和杭州博物馆、鲁迅纪念馆等进行参观学习,收获不小。使我认识到,文博单位的互相交流是我们刚接触文博事业的新手学习的好机会,实践中学习,既增加了知识,也学到了本领。从上海回来后,我和书民还专门儿要求下厂劳动一年,记得是国棉四厂前纺车间参加劳动锻炼。在劳动中也结识了不少厂里喜欢美术的干部和工人。因四厂离馆比较近,后来有的还经常到馆找我们拉家常。

因博物馆没能被砍掉,在业务上总得上马,领导让我负责陈列组工作。记得首先就搞了“从鱼到人”的展览。又把“新石器时期”和“商代历史”陈列重新搞起来。书民在这时期也一直准备考研。后来就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研究生,记得他当时写的论文稿,还寄来征求我的意见,他毕业后就留广美任教,大概是1980年前后离开了博物馆。

我想广州离郑州远了,这以后就很难再见面了。可也是碰巧,1984年,我到黄山、九华山写生,又碰见了书民。他是带领学生到黄山、九华山写生实习的。所以就住在一块儿,一块领学生写生,学生都知道我俩原来在一块儿工作过,就连一块来的广美国画系领导也知道我是“大刘”。

我是学人物画,在博物馆史话创作上,总想以画国画人物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但史画创作又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时代不同,事件不同,要回到那个时代,用历史的智慧去表现它,中国水墨画有着很大的优势,正好当时二七纪念堂,要搞“二七大罢工”展也让我参加了。就采用水墨画的形式画了几幅。后来省馆又搞“焦裕禄展”我也参加了,在这些实践中使我感悟到画史前画创作也离不开现实生活,只有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才能使史画注入生命力,只有经常多深入生活,多写生,多进行水墨画的实践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画好中国画创作。中国画创作能画好,历史画也能画好。因此我就抽出时间到黄河边进行写生,到西黄刘深入生活,画了不少当地的人物画速写和头像,1973年画了“黄河儿女”这张大画。后来又在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组织下又有机会深入辉县太行山写生画速写,记得一块儿去的有李自强、朱鸿年、曹新林等,回来后还出版了一本速写集,其中有我几幅速写。再就是由市美协在须水组织大家一块儿进行创作,我画了《初露锋芒》,一幅水渠工地上石姑娘主题的创作画。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3)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4)

刘志有作品 《黄河儿女》 1973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5)

刘志有作品《初露锋芒》 1974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6)

刘志有作品

后来我又参加了省博组织的两次临摹壁画活动,一是临摹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再就是到少林寺临摹千佛殿壁画,近两个月的时间,这都是学习的好机会。这使我回想起在西安上学时,1964年由刘文西老师带领我们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的情景,至今我还保存有没画完的白描稿为教学所用。少林寺后殿壁画和敦煌壁画不同,他是画在墙上的,因东墙快要倒塌。原计划只临摹东墙,后来又决定全部临摹下来。这就费时较长,还需要搭几层高架,临摹人员就不够了,就又从各县文化馆抽调美工人员来支援。因工程比较大,有时因故也会停工。不能临画时,就会在少林寺周边进行写生。早晨还可跟素喜和尚学拳,当时还写了几句顺口溜:“已未年秋赴少林,临摹壁画千佛尊,晨学素喜小洪拳,夜听僧人诵经文。”停的时间比较长时,就集体坐汽车到登封主要寺院看看,有一次还差点出了事故。当时去少林寺的道路比较差,过沟时拐弯比较急,这次沟已过去,出了事故。司机的方向盘断了,车碰到路边的树上,闪了一下,停了下来。大家都吓了一跳,就只好走着回少林寺,真是有点后怕,都说如果是在沟边上车坏了,汽车就会翻下去。这是我们修来的福气,来临摹壁画,功德无量,有千佛保佑,我们才安然无恙。少林工程结束后,领导也发了慈悲之心,让我们这些画画的到山东泰山去一趟,机会难得,又收获不少。

1983年10月,郑州市美协组织林国光和我还有谁记不清了,到南阳淅川丹江水库、武当山进行写生,在路过镇坪时还到文化馆见到宋景献(宋原在郑州砂轮厂工作,连环画画得好,后因家庭实际困难,调回镇平。)还问过他:你们镇平都是卖镇平烧鸡,到底哪家是真的?为此,他还领着我们到正宗“镇平烧鸡店”走了一趟。那次从南阳到武当山,一路走来,有时坐车,有时步行,有时又坐船经过不少山水河川,见到了不少船舶水岸和人物牲畜,画了不少速写。记忆了不少生动的场景,更重要的是人物活动所呈现的生活情趣和故事,以及那浩瀚的丹江湖水。那年雨水大,从淅川坐船顺流而下,水面越走越宽,到湖区,就像在海里一样,一眼望不到边。直到下船上岸才见到坝。坝向内弓,建在两山之间,湖水已接近坝的上沿,坝看起来非常牢固,据说在雨水最大时建坝工程师就坐在坝上。阻止炸坝,保证没事。如果真要炸坝,武汉就会被淹,损失就会更大。现在就不用再担心啦,南水北调工程已将丹江湖水调到北方,解决了北方的缺水问题。记得淅川文联在2004年还让我给画了一幅《丹江湖畔》的山水画,收入《泼墨丹江湖》画集。

1986年,经和馆领导商定,想在馆内搞一次“西安美术学院66届国画联展”,经联系后,定下,8人参展。每人15幅作品,当然也少不了书民的作品。这次联展由省美协和博物馆联办。(我们班共12位同学,有一位同学当时已经去世,3位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展。)工作18年后,能在郑州重逢,又在展厅听到在美院上学时,我们的班主任刘文西老师的教诲,确实难得。展出前,刘老师就提出了对前言、请柬的要求,并亲自参加画展开幕式和研讨会。因为我们班是国画系第一届五年制的班级,是刘老师带领我们到陕北实习,又到敦煌临摹壁画。他在研讨会上回忆了到敦煌临摹壁画和生活的情景,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多深入生活,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次画展在当时的郑州晚报上进行了报道,展览结束后,和书民还有书信往来。

改革开放初,记得1980年同省博物馆的张文荣又一块儿到辉县郭亮、南坪待了一个多月,同在学校上学时一样住在队部,吃在老乡家里,了解了不少深山的故事。1989年一年就创作了三幅大的人物画作品《进城的山姑》《话短长》和《黄土恋》。80年代,有了生活积累和笔墨功夫不断练习和提高,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物画和国画创作的盛期。回想起来,要让我现在去画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正因为那时有了生活创作的基础,才在博物陈列改造上画了《原始社会的交换图》,《商代筑城图》等。

1991年,我调到中州大学,筹建美术设计系并任教,直到退休后我加入了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在一次书画活动中,同书民又见了一面,那大概是2002年底。由我们协会和河南省报业协会共同编一本画集叫《摇篮之韵——河南籍名画家画中原作品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特邀请外地河南籍画家到郑州来,因此在笔会上又见到了书民。这以后因年岁都大了,就失去了联系。

2015年5月份,我在郑州博物馆搞了一次个展,展出100幅书画作品。展过后,将主要的人物创作精品大画、篆书等20幅作品捐赠博物馆。了却了我在博物馆工作23年早就有的心愿,博物馆为此还专门出版了《刘智有捐赠郑州博物馆书画作品集》,在这之前,我已经出版过4本书画集。也在各种书画集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我总认为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经常讲好的艺术作品是世界性的,人人都应该听到看到去感受它美的熏陶和启迪,好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应该引导人们向善、向好、向上的认知。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7)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8)

刘志有作品展览 2015 郑州市博物馆

记得我曾在南京都市文化报艺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散记文章:《印象深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根》回忆了1958年冬,到藏族牧区实习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后来也不间断地画了不少藏族牧区的创作画,出书发表。可能因此,在首届中国民族文艺领袖奖评选中我获得“终身成就奖”。这前后也获得过“首届中国艺术飞天奖终身成就奖”“首届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首届国际华人书画名家终身成就奖”等。201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成就奖”,2015年,中国文联授予国家一级书画家荣誉,属中国文联特级会员,这些荣誉和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一晃十几年又过去了,去年听说书民已经去世,我还一直不信,因为他比我小,怎么会走得这么早。后确认,真的已经走了两年了。这才使我感到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暂了,回想2007年,郑玉崑老师为我的画集题写了序言,但是当年说不在就不在了。还有同我共过事一块儿搞过画展的苏思义、王留民,同学过的王鸿、吴树华都走的太突然,使人难以相信,久久不能忘怀------

在中国绘画的艺术实践中,有两点体会最深。一是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永远都在路上。二是文化艺术工作者一定要深入观察生活、反映时代,激励人们奋进,使自己的作品来自生活,有情趣、雅俗共赏。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要尽心尽力、实干,人老精神不能老。我常讲:理论认识的提高,创造意识的新颖,艺术规律的把握,表现技法的恰切是艺术家一生的不断追求。艺术创作的诞生,是艺术家美好的心灵同客观事物相碰撞的结果,艺术作品要有独特性、个性,还要有观赏性,艺术需要群众的赏识,群众也需要艺术的滋润。让大自然给予我们更多启示,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祝愿我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刘智有 2020年2月24日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9)

刘智有 1939年9月生,河南省孟县人,1966年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到郑州市博物馆工作,1988年评为二级美术师职称,1991年调中州大学任教。中国民族文艺家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历年来,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展和国际交流展。曾获“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最佳成就奖”、“首届国际华人书画名家终身成就奖”等。传略收入100多部辞书,作品收入200多部书画集,出版有个人书画集。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0)

刘志有作品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1)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2)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3)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4)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5)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6)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7)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8)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19)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20)

刘志有作品

郑州市大河博物馆遗址(郑州市博物馆的)(21)

刘志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