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勾心斗角、企业文化乌烟瘴气,是不是就没救了?《哈佛商业评论》用一个“反转”案例,给我们做了一次给企业文化“排毒”的示范。
今天的议题分为两个部分:
“有毒”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样的?
如何给企业文化“排毒”?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企业——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在领导面前互相拆台或背后打“小报告”,还有人混日子……如果你不巧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过,那一定是相当堵心的经历,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到了这种乌烟瘴气的程度,往往也没救了。
不过,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一篇文章,却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反转”案例。
这个案例来自美国知名的户外烧烤炉品牌Traeger。
前几年,这个有30多年历史的品牌就陷入了企业文化危机,有员工甚至因为对公司的商业决策不满,在停车场蓄意纵火。
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新任CEO杰瑞米·安德鲁斯(Jeremy Andrus)想出了一套办法,最终给这家企业成功“排毒”,让公司面貌焕然一新,企业销售额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翻了几番。
近年来,这个老牌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于是希望引入新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方案。
2014年,他们找到了职业经理人杰瑞米·安德鲁斯(Jeremy Andrus)出任CEO,可没多久,安德鲁斯就察觉到了这家企业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大股东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拥有这家公司8年了。虽然他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很喜欢扮演“大家长”,每天都要和公司各层级的员工谈话好多次。慢慢地,员工就把他当成了企业的真正boss。
在大股东“掌权”的这8年时间里,公司换了8任CEO,每一任都是没多久就离职了。
后来安德鲁斯才知道,员工们私下都管他叫奥托(Ocho),就是西班牙语“8”的意思,他们都觉得安德鲁斯和前七位CEO一样,也干不长。
在这种局面下,安德鲁斯发现自己的工作很难推进。
比如,他要求员工提供什么资料,对方会直接无视他的需求;有一次他视察总部期间,想约CFO碰个面,对方却说自己的行程排满了,没时间;
安德鲁斯想在公司推广一套新的工作方法,员工表面上答应,背地里却改回了之前的工作方式;还有一次,他要求几个员工合作来推进一个项目,他们竟然直接拒绝了。
对于任何一个CEO来说,这都是最糟糕的团队。安德鲁斯知道,要想改变局面,必须先解决那位喜欢当“太上皇”的大股东。
经过多次谈判,安德鲁斯和占股的私募股权公司一起,买断了大股东手中的股份,终于清掉了这颗“毒瘤”。
可没过多久,发生了一起事件,让安德鲁斯发现,企业文化的问题远比他想得更严重。
就在2014年10月的某个早晨,公司停车场里的一辆半挂卡车被人蓄意纵火。安德鲁斯马上联想到了之前他刚刚宣布的一项改革方案——为了优化运营,Traeger停掉了自营的仓储货运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UPS。
对于受影响的几十名员工,公司提供了丰厚的遣散费,还积极帮他们寻找新工作,但这还是引发了一些老员工的不满。
卡车起火,很有可能是被遣散的员工为了发泄不满,放火烧毁了公司资产。
这件事成了一个转折点,让安德鲁斯意识到,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已经烂到了根上,必须痛下决心来一次“排毒”!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 如何给企业文化“排毒”?
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安德鲁斯想出了方案:必须对员工重新洗牌,这样才能从头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安德鲁斯——首先做的就是搬家,把公司总部从俄勒冈州搬到犹他州去。这个道理很简单——原来的负面企业文化盘踞几十年,已经根深蒂固,只有搬家这种大动作,才能彻底摆脱它的影响。
接下来就是决定具体员工的去留,这也是涉及到了安德鲁斯这套排毒方法的核心。他评估了所有员工的职场价值观、工作态度和方式,把他们分成了三类,分别是:正向的文化引领者、文化中立者以及文化损害者。
而洗牌的规则是:文化引领者争取全都留下,文化中立者有选择地保留,而文化损害者一概不要。
所谓正向的文化引领者,就是对建构新的企业文化有帮助的员工,他们工作态度积极、协作意识强,能快速对公司新的管理和发展方案做出响应;文化中立者就是那种“干活拿钱”的普通员工;而文化损害者,自然就是工作态度消极、合作意愿差、只想混日子的人。
为什么会这么分类呢?
其实,安德鲁斯这套方法,恰好契合了近年来欧美在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思路,那就是利用净推荐值系统(Net Promoter Score)的分类标准,来给员工分类。
主要分成三类:促进者,也就是对企业最忠诚、也最投入的一群员工;被动者,这些人只专注于工作本身,价值观方面比较“墙头草”;还有诋毁者,这些人只做表面功夫,背地里喜欢搞小动作,破坏团队合作。
净推荐值系统原本是用在客户身上的,主要方便企业计量哪些客户会向别人推荐他们的服务。
但有的企业管理者发现,这个思路用来给员工分类也非常好,因为它可以跳出只看“工作表现”的旧框架,从构建团队核心价值的角度,来评价员工的贡献和作用。
一个正常的企业,这三类员工的比例通常是:促进者20%,诋毁者20%,被动者占60%。
管理者要做的,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占比最高的被动者上,积极把他们转变成促进者。知名商业媒体LeadChange上曾经刊登文章,专门介绍过这套方法。
你看,这套分类方法,是不是和安德鲁斯的分类方法非常相似?
其实它们有着相同的思路——文化引领者就相当于促进者;文化中立者就是被动者;那文化损害者,自然对应的是诋毁者。
这么来看,安德鲁斯恰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这套思路可以在重建企业文化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经过综合评估,在Traeger总部的近百名员工中,只有一对夫妇属于文化引领者,他们直接受到了公司的热情邀请。
文化中立者有十几个人,一些人担任重要职务,难以找到人接替,公司也邀请他们一起搬迁,还给了奖金。而文化损害者的数量最多,竟然有几十人,占到了大部分,这个比例也足以说明为什么Traeger的企业文化有毒了!
按照设定的原则,对这部分文化损害者,无论他们的个人能力多好,都坚决不要,公司直接支付了遣散费。
最后安德鲁斯发现,他们保留下来的员工普遍有一个共性:基本都是在公司工作没几年,仍然具有奋斗的热情,想要实现自我提升,渴求晋升空间,适应力强的人。而那些资深的老员工,因为过于被负面企业文化同化了,也就是俗话说的“中毒已深”,反而不具备适应能力了,对他们只能进行清退。这一点,很值得职场人深思。
通过搬家、给员工分类、重新组建团队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Traeger这家成立三十多年的公司,才算是真正迎来了新的开始。
公司的业绩一飞冲天,短短五年时间,销售额从7000万美元涨到了4亿美元。安德鲁斯坚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当初他下大力气扭转企业文化的做法功不可没。
| 总结
当遭遇有毒的企业文化的时候,美国烧烤炉品牌Traeger的CEO杰瑞米·安德鲁斯的应对之策很有启发性。
他以“文化引领者”“文化中立者”和“文化损害者”作为分类标准,对员工进行重新洗牌,大刀阔斧地砍掉了所有不合适的员工,最终帮助企业重获新生。
这套方法,也体现了欧美商业领域近年来一个新的管理思路,那就是从构建企业文化的视角,来对员工进行评价和分类。
换句话说,企业评价你是否胜任这份工作,不光要看你的个人能力,也会更看重你和企业文化是否契合。
那么,下一次你面试新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就有必要提前了解一下对方的企业文化,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匹配度了?
当然,我想带给你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启发是:要保持警醒,时刻问问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上进的心态和合作的姿态,成为企业一直需要和倚重的“文化引领者”。
这一点,可真太重要了。
《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不抛弃不放弃。深深的烙在每一个士兵的心里,这是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为之骄傲的资本,也是每个士兵为了维护这种精神不惜牺牲一切。
正是这每一个个体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这种精神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使团队本身更加具有生命力。
虽然我没有参加过钢七连的入连仪式,但确实这是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企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