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先进工作者发言稿(当好先锋树)(1)

刘海莹(中)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 记者 商棠 摄

长城新媒体内罗毕12月5日电(记者 商棠)“当我得知塞罕坝林场获得联合国‘2017地球卫士’奖的时候,我激动得眼泪立刻就流了出来。”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出席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在接受长城新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首先想到了三个人。”

刘海莹想到的这三个人,是三位塞罕坝的创业者,他们为塞罕坝的茫茫绿色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代塞罕坝人,最有资格获得“地球卫士”的称号。

刘海莹说,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造林时,会先栽上一些适应性强的树,为其他树种落地生根创造条件,这些树被叫作“先锋树”。“在我的心里,王尚海、李兴源、王凤明就是一棵棵永远挺立在坝上的‘先锋树’”。

1962年,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专署农业局长。组织决定筹建塞罕坝林场,派他担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二话没说,举家上坝。建场头两年,由于造林成活率低,加上生活艰苦,人们情绪一度很低落。王尚海穿上老皮袄,骑上黑鬃马,带着技术人员跑遍了塞罕坝的山山岭岭。1964年春季,王尚海和技术人员选定了离总场只有5公里多的马蹄坑进行“大会战”。王尚海带头,会战期间谁都不回场部,大家都吃住在山上。9月末,马蹄坑“大会战”所植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6%以上!这是国内首次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笼罩在塞罕坝上的愁云被驱散了。

林场先进工作者发言稿(当好先锋树)(2)

刘海莹说,要做一棵塞罕坝上的“先锋树”。董长春 摄

很多林场老职工都记得,老书记曾经当众掉过两次眼泪,一次是马蹄坑大会战胜利的时候,他跪在山坡上号啕大哭;一次是他的小儿子发高烧,因为大雪封山,孩子的病转成了小儿麻痹。知道孩子将落下终生残疾,他紧紧地抱着孩子,哭了很长时间。

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遵从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如今称做“王尚海纪念林”。

刘海莹想到的第二个人,是为塞罕坝引进樟子松的技术员李兴源(后曾担任河北省林业厅厅长,现生活在石家庄)。塞罕坝原来是没有樟子松的。樟子松的家乡在大兴安岭,它耐寒、耐旱、耐瘠薄。1965年春天,林场技术员李兴源开始试验引进樟子松。育苗必须用农家粪做底肥,他就在路上捡拾马粪驴粪,还经常去附近公厕掏大粪。松芽出土时最怕鸟来啄苗,他拿着铜锣,在苗圃周围使劲地敲。就这样,一试三年,终于取得了樟子松育苗的成功。如今,樟子松已成为塞罕坝的第二大树种,解决了干旱沙地造林的一大难题。

林场先进工作者发言稿(当好先锋树)(3)

刘海莹说,守住、守好这片林子,是我们的使命。 董长春 摄

刘海莹要说的第三个人,是他的入党介绍人王凤明。工作十几年,王凤明的工作岗位换过四五回,最苦、最偏远的林场他都干过。“我是个党员,党让干啥就干啥,干啥也得干好!”这是王凤明最常说的一句话。2005年,一位工人在清理水井时遇险,他第一个跳下井去救人,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0岁。

刘海莹说,我的凤明老哥,就是这个脾气,干啥都要冲在最前面,干啥都把最难最险留给自己!他这一生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没有说过一句感天动地的话,但在我心里,他永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

“今天,塞罕坝林场获得地球卫士奖,我首先要把这个奖献给老书记王尚海这些英雄们,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已经化为这亿万棵大树,染绿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些屹立在塞罕坝的“先锋树”,就是刘海莹人生的榜样。像他们一样,刘海莹把人生和事业扎根在这片林海。在林场工作以来,刘海莹主持完成了樟子松常年造林、云杉育苗技术等多项课题研究,创造了石质山区造林绿化新模式。他在第三乡林场担任技术副场长期间,尝试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式,第三乡连续多年在生产联查中位居6个林场第一名。

林场先进工作者发言稿(当好先锋树)(4)

刘海莹在接受媒体采访。 董长春 摄

刘海莹说,“如今绿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守住、守好这片林子,是我们的使命!目前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总价值已达到202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塞罕坝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光大,在绿色发展的新征途上,当好‘先锋树’,再创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