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讨封案例(民间故事副镇长的封包)(1)

下午下班前,副镇长李鼎接到中学同学郑亮的电话。

还没接听,李鼎心里就已经明白几分:老同学来电,来来去去无非就是红白喜事那些事。

果不其然,电话接通后,郑亮在那头像背台词似的:“老李,今天老姚乔迁新居,弄了几桌好菜请老同学聚聚,你一定要来啊,我们这群人里就数你最有出息了……”

李鼎还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掐断了:“哟,老姚长本事了!可惜今晚县里有人下来调研,我得去接待,实在走不开啊。老郑,你先替我给个封包,再替我跟老姚抱个歉。呐,他们又叫我了,我先忙去了啊!”

郑亮还想多说几句,可看到李鼎已挂断电话,只好摇摇头算了。

他和李鼎是中学时代最好的朋友,知道李鼎勉强不来。

郑亮是个明白人,当晚赴宴时他没忘以李鼎的名义给老姚个封包,里面的数目比别人的多。比如,别人封一百元,李鼎就封两百元;别人封两百元,李鼎就封三百元。用李鼎的话说,这样才够情面。

郑亮现年50岁,因单位效益不好,提前退休了。这几年他经常接到中学同学的“请柬”,不是乔迁新居,就是父母过世,要么就是儿女结婚。这帮老同学年近花甲,当年读书时未必有多少感情,可步入晚年后,突然大谈同学情谊。似乎没了同学情,世上就没别的寄托。

作为当年的班长,加上已赋闲在家,老同学有事时都找郑亮张罗。他人好说话,每次都半推半就地接过任务,甘心充当冤大头。

李鼎就不一样了,他从不参加同学的红白喜事,一来他有点傲气,嫌跟他们聊不到一块,二来在政府上班确实比较繁忙。当然,老同学聚会时谁也没确认过他是否在忙。

有时,李鼎的老伴看到他拒绝同学聚会太多次了,也会忍不住劝:“你还是去个把次吧,这种事情都是有你有我的。”

李鼎呲之以鼻,说:“你就放心吧,每次老同学有事我都是大封包,正所谓‘马不到铃声到’,他们一定会笑纳的!你等着瞧好了。”

凭借当年跟郑亮的情谊,每次郑亮都替他给大封包,说了很多漂亮话。老同学听了也都嘻嘻哈哈地收下,谁也没有表露出不高兴。渐渐的,同学们也习惯了聚会时没有李鼎。

李鼎是言而有信之人,每次让郑亮先垫封包,不出三天就还上,总不拖欠。此外,他们见面时也没有多少交流,客套几句就分开。

这次,天有不测风云,李鼎的母亲因病去世了。

毫无疑问,郑亮就是那个被李鼎委以向老同学告丧重任的人。

“老郑,这回全靠你了,我会准备几桌饭菜等着同学们的。我可告诉你啊,我的面子是大还是小,就看你本事了!”

通常情况下,接到告丧通知的人会前来悼念,送个花圈,封个包,聚个餐。作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副镇长,李鼎为了显摆,特意预订了二十桌酒菜,信心满满地等待同学悼念队伍。

祭拜时间到了,可李鼎母亲的灵堂上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一片冷清。别说老同学了,就是亲戚也没有几个,而封包倒是收了一大摞,那都是老同学借口有事托郑亮送来的。

李鼎见状,跪着对母亲的灵牌哭诉:“妈呀,儿把你的葬礼办砸了,来悼念你的人连一个普通老太也比不上啊……”

此时此刻,李鼎才深切体会到——所谓人情就是你来我往,你不去别人凭什么来呢?世上有些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