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39篇文章

“之前有一周的时间,我主要对《长安十二时辰》剧中人物的原型进行了一些探究。从上周开始,我希望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入手,来谈谈一些我感兴趣的唐代历史。今天的故事,要从剧中的一位重要角色——右相林九郎说起。”

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主演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自上线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至笔者发稿时还是8.6分的高分。在第22集的剧情中,右相林九郎(也就是李林甫,关于此人请出门左转,阅读头条号“懒龙说”中的《长安十二时辰:李林甫:不学无术却做宰相十九年?人称口蜜腹剑》一文)因为得知突厥狼卫要刺杀他所以不敢离开府中,圣人在兴庆宫等的不耐烦了,于是派郭利仕(原型就是高力士)到他府中传旨,催他尽快动身。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

今夜,是上元佳节,圣人要在兴庆宫的花萼相辉楼大宴群臣,共同观赏由毛顺大师所制造的太上玄元巨灯。这看似应该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时刻,但是由于阙勒霍多还未最终揭开,太子和右相又明争暗斗不停,所以此时,本来应该出席宴会的四位大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在宴会现场。人称“缺席四大佬”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2)

他们分别是右相李林甫、左相李适之、骠骑大将军高力士、秘书监贺知章。这右相左相加上自己身边的总管太监高力士都不在,也不知道圣人在花萼相辉楼还吃个什么劲。当然了,有严太真(也就是历史上的杨贵妃)就够了嘛,这么多人捆一块也没有杨太真重要。

按照本来原定的计划,圣人会先从大明宫启程,最终到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宴会现场,很多观众朋友就有点犯嘀咕,又是大明宫,又是兴庆宫,这唐朝皇帝哪来那么多宫殿,他们平时又都住在哪个宫殿?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3)

唐朝皇帝的宫殿还是不少的,抛开其他的比如洛阳这样的陪都而言,单单在长安附近就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九成宫等等一堆宫殿。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都在长安城范围内的,就只有三座宫殿。他们分别是:太极宫,也被称作“西内”;大明宫,也被称作“东内”;兴庆宫,也被称作“南内”,这三座宫殿合称“三大内”。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4)

今日话题,我们来聊聊唐长安城范围内的“三大内”

太极宫:大唐初兴,万物炽盛

首先要说的就是“三大内”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宫殿,那就是“西内”太极宫。要说起太极宫,那可就说来话长了,要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说起。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5)

话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希望定都长安,可是当时的汉长安城已经历经多次洗劫、焚毁,满城尽是断壁残垣,更重要的是“水皆咸卤”,也就是水质已经不行了,这样的城市环境,显然不适合做一个都城。于是在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经过群臣商议和皇帝批准,决定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兴建新都城,而这座新都城的城市规划设计师,选定了当时的太子左庶子,宇文恺。

在宇文恺的精心设计和策划下,新都的建设按照“先筑宫城,次筑皇城,次筑外郭城”的顺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居然只用时九个月就建成了。这个速度在古代可以称得上是“大隋速度”了。看来中国作为“基建狂魔”早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了。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的三月,隋文帝正式迁入了新都。因为隋文帝在前朝曾经受封过大兴郡公,所以这座新都城被命名为——大兴城,而位于大兴城北段的宫城也就自然被命名为大兴宫。对这座崭新的宏伟都城,隋文帝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正如《隋书·杨坚纪》中所说:“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从这两句话就能看到隋文帝的宏图大志。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隋文帝的苦心经营遇到了一个巨能祸祸的儿子,隋炀帝即位后,屡兴战端,民力用尽,导致天下大乱。仅仅在隋文帝迁居新都的三十多年以后,这座宏伟的大兴城就迎来了一个新的主人。

公元617年,后来的唐高祖李渊攻占了隋大兴城,将大兴宫改为太极宫,大兴城改为长安城。次年,李渊在太极宫登基称帝,国号大唐,年号武德。从此,太极宫开始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权利中心。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6)

图为太极宫基本布局图

太极宫位于整个长安城中央最北部,它的北墙就是外郭城。北抵西内苑,南接皇城,宫殿区域面积远远大于北京故宫。布局上采取了典型的“前店后厂”——不是,是“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宫殿区域北部为皇家居住区域,南部为国家办公区域。

太极宫里的建筑有很多,但是最为大家所了解的就是三个著名建筑,它们就是——玄武门、太极殿以及凌烟阁。

玄武门是太极宫的正北门,在后来为了避讳也曾改称叫元武门或者神武门,总之都是一个地。玄武门地处整个太极宫的制高点,所以这个门可以说是唐朝历代禁军的驻防要地。当然,这座门可不是因为地势高位置重要而名垂青史的,但是它的重要性也与它彪炳史册有一定关系。正是因为这座门位置重要,所以它就成为了唐代政变的首要攻破的位置。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7)

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知道这座门肯定都是通过一个历史名词——“玄武门之变”。通常对于这个名词的解释是指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整个唐代历史上,玄武门之变一共有四次。最为人所知的李世民那次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在武周神龙元年(705年),由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剪除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这次历史上也被称作“神龙政变”,不过这次政变不是在长安的玄武门发生的,而是在洛阳的玄武门发生的。第三次,是景龙元年(707年),中宗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除掉了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等党羽,历史上也称景龙政变。第四次,是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率兵入宫诛杀毒死中宗的韦后,扶自己的父亲睿宗李旦复位,历史上称唐隆政变。一座玄武门,不知见证了几多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太极殿是太极宫中的第一大殿,一般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根据统计,唐代二十帝中,有十二个皇帝的丧礼和即位礼是在太极殿举行,此外像什么太子元服礼、祭祀先农礼之类的典礼也经常在太极殿举行。

太极宫内另一个著名的建筑那就是凌烟阁了。它的位置大概在太极宫东北角,是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为表彰功臣而建的,由褚遂良题词,阎立本绘像,画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等24位功臣挂于阁中。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唐代名臣名将,比如程知节(程咬金)、秦叔宝、李勣(徐茂功)等等都得以绘图阁中。其中李勣由于在太宗朝和高宗朝两朝的卓越表现而获得了两次绘图凌烟阁的殊荣,这可以说是王朝褒奖功臣的一个佳话了。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8)

后来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唐朝的政治中心不断在三大内中来回转移,但是唐朝在长安的第一个皇帝和最后一个皇帝都把太极宫作为了自己居住的宫殿。唐朝在长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唐昭宗,他一直以太极宫作为主要居住地,直到天佑元年(904年)军阀朱温挟持昭宗迁都洛阳,尽毁长安。秀丽宏伟的唐长安城,连同这些气势恢宏的宫殿,自此成为了废墟。据《旧唐书·昭宗本纪》所载:“全忠劫帝迁都,车驾发长安,全忠以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是遂丘墟矣。

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说完了“西内”太极宫,我们接下来聊聊“东内”大明宫。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9)

要说起大明宫,还跟太极宫有着不小的渊源。

上面提到,太极宫原来是隋朝宇文恺规划的大兴宫,宇文恺当时规划的时候是按照《易经》里的六爻的乾卦卦象来规划的宫城,可是宇文恺光顾着跟卦象对应了,忽略了实际的居住感受。这大兴宫里的北半部分后宫园林生活居住区域正好是个低洼地,为了增加皇家宫苑的美观,还特意引水入城,形成了水体景观。好看是好看了,可是这也导致了大兴宫后宫区域非常潮湿,如果再遇上夏天,更是潮湿暑热让人没法待着。唐太宗即位以后,每年夏天都得跑到九成宫去避暑,等热天过去再回到太极宫。

可是,太宗跑到九成宫避暑了,太上皇作为一个七十多的老人,还得待在偏僻的大安宫内,当时很多人就有点看不下去了。于是在贞观八年(634年),监察御史马周上书奏请为太上皇新建一座“清暑”的新宫,太宗拍板同意。于是在长安城北郊的城外,开始选址修建新宫,最初叫做永安宫,后来据说是因为三国刘备去世的宫殿叫永安宫,名字不吉利,所以改名为大明宫。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明宫刚开始修建没多久,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唐高祖李渊驾崩于大安宫寝殿。这会大明宫的工程就有点尴尬了,本来是修给太上皇的,可是太上皇驾崩了,这宫殿只好修了一半停了下来。

后来到了太宗驾崩,高宗即位以后,这太极宫的湿潮的弊病就开始显现出来了。高宗李治本来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天天住太极宫住了13年以后,高宗终于成功得了“风痹”(用现在话说大概就属于风湿病之类的)。高宗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下旨开始继续修建大明宫,不过他给大明宫改名为蓬莱宫。

领导急着要,工程自然干的快,龙朔二年(662年)下的旨,龙朔三年(663年)四月二十五日就完成了高宗搬家正式上朝的工作,修建新宫仅仅用了十个半月的时间。大明宫宫此次建设奠定了大明宫的基本建筑格局。新宫位于郭城的东北部,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据龙首原高地。据考古实测,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5平方公里,平面为南宽北窄的楔形。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0)

跟太极宫一样,大明宫也采用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其中在前朝部分,含元殿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建筑。含元殿为大明宫正殿,是举行重大朝会的场所。位于丹凤门以北约600米处。实测殿基高于平地 15.6 米,视野开阔,据史书记载,当时登上正殿可俯瞰整个唐长安城。含元殿左右分别有两座高出地面十五米的翔鸾和栖凤两阁,宫殿主殿与两阙成“凹”字形结构,正殿两侧延伸出飞廊,连接了翔鸾和栖凤两阁。整体建筑庄严肃穆,气势磅礴。唐代诗人李华在《含元殿赋· 序》中说:“(含元殿)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夹双壶之鸿洞。”就充分描绘了含元殿的宏伟气魄。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1)

含元殿3D建模复原图

后寝部分,以太液池作为中心,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分东西两池,东池较小,面积约3.3万平方米,西池较大,面积约14万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白居易《长恨歌》中“太液芙蓉未央柳”说明太液池中荷花非常茂盛。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2)

太液池周边园林区域图

这次在修建大明宫的时候,工匠吸取了太极宫光顾贴合卦象了,忽略了实际居住体验的教训,将后宫居寝区域安排在了太液池岸边的高处,这样既让皇帝不再饱受宫殿潮湿之苦,又不耽误皇帝欣赏后宫园林美景。据文献记载,太液池中曾经有“一池三山”,即在池中曾经堆出三座岛屿,分别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也体现了唐朝的道教思想。因为唐朝皇帝姓李嘛,所以为了拉大旗作虎皮,非说自己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代,还追封人家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在大明宫中还曾经有过祭祀老子的“太上玄元庙”。这都是唐朝追奉道家的体现。

不过可惜的是,高宗在这座按照他意思修好的新宫殿也就带了十一年就带着武则天奔洛阳了。后来武则天登基基本上常驻洛阳压根不回长安,后来的继任者中宗和睿宗都住太极宫,再后来的玄宗则主要住在后面将要提到的兴庆宫,在大明宫断断续续也就住了八年左右。所以,后来高宗辞世以后70多年这座大明宫格局也没啥大变化。后来到了唐宪宗即位以后,重新对大明宫进行了大规模装修,新建了很多建筑,改善了前朝办公条件和后宫居住环境,也让大明宫重新焕发了一次青春。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3)

今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遗址

关于大明宫的恢弘气象,有很多诗句,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毫无疑问是王维的一首诗——《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诗中的大唐气象,是高耸入云的宫殿,是万国来朝的盛世,可是要知道,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早已不复开元盛世的辉煌了。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当时大明宫的巍峨宏伟,和当年大唐的豪迈气象。

到了晚唐,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恶性循环怪圈中去,此时的唐朝皇帝们可能也并没有什么心思来整修这座两百多年的宫殿了。随着唐朝晚期的黄巢起义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唐朝的皇室在风雨飘摇中岌岌可危,大明宫也历经多次焚毁。最终在天佑元年(904年)大明宫也和太极宫一道,成为了军阀朱温权势下的牺牲品,最终被彻底毁灭。昔日梦幻繁华的大明宫,自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烟消云散。我们从王维的这首著名的诗中,依稀还能够回味大唐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宏图盛景,梦回大唐的昌盛的岁月。

兴庆宫: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说完了“西内”太极宫和“东内”大明宫,我们下面来聊聊“南内”兴庆宫。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4)

跟前面说的太极宫和大明宫不一样的是,太极宫和大明宫曾经居住过很多位唐代皇帝,而兴庆宫却从头到尾只有一位皇帝居住。这位特立独行的皇帝,就是一手创建了开元盛世,又一手间接制造了安史之乱毁掉大唐气象的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5)

那唐玄宗是怎么和兴庆宫扯上关系的呢?这得从李隆基的奶奶——武则天说起。

武则天称帝前后,在垂拱到载初年间(大概公元685-689年),兴庆宫原来的位置属于隆庆坊。话说这隆庆坊有一口水井,井水突然涌出,很快就淹了附近很多人家,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池子,俗称隆庆池。这种情况可能用咱们现在话说就是地下水压强可能增大了之类的,但是在古代这可是祥瑞之兆。后来武则天称帝后,到了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将她的五个孙子赐宅隆庆坊,时称“五王宅”,这五王分别是睿宗李旦的五个儿子:长子宁王李宪(李成器) 、次子申王李㧑(李成义)、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四子歧王李范、五子薛王李业。

后来由于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扶持自己父亲睿宗李旦即位,功高过于当时的太子宁王李成器。李成器还是很能够认清形势的,于是在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宁王将太子位置让给了李隆基。三年以后,李隆基即位,改元开元,也就是唐玄宗。

在玄宗即位以后,原来的隆庆坊的五王宅里五个王搬走一个当皇帝去了,剩下四个王也不好意思再住下去了,毕竟这里是玄宗的龙兴之地,他们住这里也不太合适了。于是在开元四年(714年),宁王李宪(李成器) 、申王李㧑(李成义)、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共同上书,请求献出他们共同的王府为玄宗修建宫殿。唐玄宗非常感动,看在四王“诚心诚意”的提出了请求,于是就“勉为其难”的答应了四王的要求,而且玄宗下旨为四王修建新的王府,而且这些新王府都环绕在新宫周围。又因为隆庆坊的名字要避讳李隆基的名字,所以隆庆坊改名为兴庆坊,这座位于兴庆坊的宫殿于是就取名为兴庆宫了。《资治通鉴》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宋王成器等请献兴庆坊宅······始作兴庆宫,仍各赐成器等宅,环于宫侧。”后来到了开元十四年(726年),把邻近的永嘉、胜业两坊的一半也扩入宫内,增建兴庆宫朝堂。后来又经过不断的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6)

宋作兴庆宫图

由图可以看出,兴庆宫跟太极宫与大明宫从布局上也有明显区别,太极宫和大明宫都采用了南宫北苑的布局,而兴庆宫却是以北宫南苑作为布局方式,园林宫苑布局在南半部分,而政事宫殿位于北半部分。这可能与玄宗最初并没有把兴庆宫当做处理政事的地方,而是当做了“离宫”的定位有一定关系。这也是兴庆宫的一大特点。

兴庆宫的面积虽然没有太极宫和大明宫大,但是由于玄宗长期在此居住生活,所以兴庆宫的建筑都以富丽堂皇著称。其中最为著名的,毫无疑问就是两楼一亭了,两楼指的是位于兴庆宫西南角的“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一亭则指兴庆宫龙池边的沉香亭。

先说两楼。

花萼相辉楼,位于兴庆宫西南隅,始建于开元八年 (公元720年 ) 。 这个看起来有点香艳感觉的楼名,是取自《诗经·棠棣篇》, 意即花复萼,萼承花,相互辉映之意,其实是歌颂兄弟深情的意思。前面说了,兴庆宫其实是由玄宗的兄弟们捐出来的地方修建的,玄宗对此也是感慨颇多,要知道对于唐朝王室而言,这样珍贵的兄弟情义真是非常难得的。对于李唐王朝而言,自从玄武门事变起,手足相残就几乎成了唐朝的皇室宿命,后世代代效仿,宫廷政变几乎没有断过,玄宗自己的皇位也是几经政治斗争、在血雨腥风中而得,他最希望的当然就是这种手足相残、父子相争的局面能在自己手里终结。当然,最后历史证明,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花萼相辉楼在历史上主要是作为玄宗生日快乐的场所的。唐玄宗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接纳了宰相的建议,将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国放假三天,取名“千秋节”。每逢千秋节,都是举国同庆的日子,唐玄宗在这一天要在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前大宴群臣和番邦使臣。在宴会上,有各种杂耍戏法等等民间节目,但是整个宴会的最高潮,就是舞马祝寿了。

关于舞马祝寿的这一段内容,敬请出门左转移步头条号“懒龙说”的《长安十二时辰:葛老口中宝藏,竟然1200年后才重见天日?》一文中阅览相关内容。

而另一座勤政务本楼勤政务本楼位于宫之西南隅南墙处 。《唐会要》中有记载:“······ 后于西南置楼,南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 西题曰花萼相辉之楼。 ” 始建于开元八年 ( 公元720年 ) , 其名称取“励精图治 ”之 意 。 开元十四年 ( 公元726年 ) , 取永嘉坊与胜业坊两坊之半以广 其地 , 开元二十四年 ( 公元736年 ) 十二月 , 毁东市东北角及道政坊西北角 , 以广勤政楼前之地 楼二层 , 南向 。玄宗以勤于政事取名为勤政务本楼 。此楼相当于兴庆宫的正殿,凡颁发诏令 、举行宴会 、会见外国使节 、欢送将帅出征及改元、大赦、收俘等大典等重大活动都在此楼进行。此外,每逢上元之夜 , 玄宗在此楼设乐观灯 , 贵臣戚里 , 皆借看楼观望 。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7)

这也就跟《长安十二时辰》小说情节对上了,在小说中圣人就是在上元夜于勤政务本楼举行春宴的。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8)

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的3D复原图像

除了这两座楼,兴庆宫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龙池边上的沉香亭了。沉香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置宴赏花娱乐之处,根据《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述,沉香亭前遍植名花异草,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一种四色牡丹,相传其一枝花茎分开两朵花,上午是深红色,下午是深碧色,傍晚深黄色,夜里变粉白色,玄宗戏称为"花木之妖"(初有木芍药,植于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帝谓左右曰:“此花木之妖,不足讶也。”)李白也曾在此赋诗清平调三首,其中第三首诗曰: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有大唐第一大V加持,一首诗写的沉香亭名垂千古。

唐朝哪些皇帝定都长安(唐朝皇帝在长安哪来那么多宫殿)(19)

兴庆宫公元内复建的沉香亭。

在兴庆宫居住了27年的时间以后,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逼走蜀中,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直到公元757年,,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九月,迎太上皇李隆基自蜀回到长安。

回到了长安的太上皇,眼中的兴庆宫再也没有了盛世的辉煌气象,变成了一座阴冷破败的宫殿。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曾这样描述玄宗重返长安的生活:“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没有了自己的爱人,也没有了身边曾经前呼后拥的臣子,有的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他身边的太监高力士。玄宗虽然是太上皇,可是在兴庆宫居住不得随意出宫,不得会见宾客,简直跟软禁差不多。

可是即便如此,仅仅过了三年,玄宗仍然被迫离开了兴庆宫。至于原因,有人说是因为肃宗,有人说是因为李辅国,但是不论因为什么,玄宗最终还是离开了自己曾经醉生梦死的安乐之地,走向了另一个囚禁之地——太极宫,他身边的陈玄礼、高力士等等忠心耿耿的臣子和伙伴都被贬谪外地。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四月,李隆基这位前半世英明、后半生昏庸的大唐皇帝,到头来凄凄惨惨、悲苦寡欢地死去了,终年七十八岁。而兴庆宫辉煌华丽的盛世气象,也随着玄宗去世,终究化为过眼云烟。

————————————————————————————————

鼎盛一时的大唐盛世,终于随着安史之乱爆发而走上了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恶性循环的道路,而那些华美壮丽的宫殿,也在历史的烟云中早已烟消云散,化为了断壁残垣。

今夜,让我们一起,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梦回唐朝。梦回大唐初兴的太极宫岁月,梦回“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明宫盛世岁月,梦回“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的兴庆宫岁月,梦回那些巍峨耸立的宫殿、那些万国来朝的全盛景象,这些让我们知道,在一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多么辉煌灿烂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开元天宝遗事》、《含元殿赋》、《长恨歌》等

2、《唐代长安政治权力中枢位置的变迁与 “三大内 ”机能的嬗变》 陈扬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唐诗中的大明宫》 王静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唐太极宫与大明宫布局研究》 陈扬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花尊相辉楼复原初步研究》 窦培德 罗宏才 文博 2006年第5期

——————————————————————————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 ,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